本发明涉及一种夹持工具。
背景技术:
在集约了服务器、路由器等的设备内,很多都存在大量的线缆。对线缆的处理主要通过人手来进行。
此外,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间接火线握持工具,其特征在于,“具有:能够通过连结销而在相互接近、分离的方向上转动的一对握持片;一端被连结在该各握持片的基端部的一对绝缘棒”。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36494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欲解决的课题
在很多具有服务器、路由器等的上述设备中,线缆密集,由于这些线缆通过连接器连接,因此在通过人手进行操作时,可能会发生损伤线缆、无意中拔掉线缆、或损伤连接器的情况。尤其,近年来,这些仪器逐渐变得高性能化、高速小型化且精密化,要求更精细的操作。
例如,在伴随仪器的增设而进行使用双列直插开关(dipswitch)等的设定作业、仪器的升级作业、存储板的更新作业及进行拆除螺钉、松缓检修等维护检修作业时,需要精细且准确的操作。操作时,在设备狭小、来自冷却装置的风不适当的情况下,对密集线缆中预定的线缆进行处理的操作对作业者来说成为较大的负担。
另外,为了对缠绕的线缆进行拔插等操作,例如即便使用通常的钳子等,也难以对施加于握持部的力道进行调整,若过于强力地握持,则可能损伤线缆、或导致线缆切断。
即使是上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间接火线握持工具,也与以往的钳子等同样地难以对施加于握持部的力道进行调整。
本发明提供一种夹持工具,该夹持工具能够根据线缆等对象物的粗细、大小,适当地夹持对象物。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的夹持工具中,分别具有握持部和作用部的两个部件可转动地连结,所述作用部伴随所述握持部的开闭而进行开闭,所述握持部具有多个握持位置,所述握持部的形状形成为:在利用各握持位置使所述两个部件进行闭合的情况下,所述作用部的打开程度各不相同。
另外,还可以为,握持部的形状为层差形状,该层差形状通过使宽度不同而形成。
另外,还可以为,握持部的形状为台阶形状,在从所述作用部朝向所述握持部的方向上该台阶形状的宽度逐级变大。
另外,还可以为,握持部的形状为台阶形状,在从该握持部朝向所述作用部的方向上该台阶形状的宽度逐级变大。
另外,还可以为,在利用所述握持部的宽度较大的所述握持位置使所述两个部件进行闭合的情况下,所述作用部的打开程度较窄。
另外,还可以为,层差形状分别显示有用于表示所述作用部的打开程度的值。
另外,还可以为,该夹持工具具有在关闭所述作用部的方向上对所述作用部施力的弹性体,当关闭所述握持部时,所述作用部打开。
另外,还可以为,两个部件分别由弹性部件构成。
另外,还可以为,该夹持工具具有连接所述作用部和所述握持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长度可进行调节。
另外,还可以为,作用部为近似环形。
另外,还可以为,作用部为近似环形,在构成所述作用部的所述两个部件中的一方具有通过使前端朝向所述近似环形的外侧弯折成钩状而形成的突起,在构成所述作用部的所述两个部件中的另一方具有向所述近似环形的外侧突出的突起。
另外,还可以为,作用部相对于该夹持工具自由拆装。
另外,还可以为,作用部至少在一方的部件上具有供对象物大致嵌合的凹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夹持工具,该夹持工具能够根据线缆等对象物的粗细、大小,适当地夹持对象物。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夹持工具的外观的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夹持工具的外观的图。
图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夹持工具的外观的图。
图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夹持工具的详细情况的图。
图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夹持工具的外观的图。
图6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夹持工具的外观的图。
图7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夹持工具的外观的图。
图8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夹持工具1的外观的图。
图9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作用部的外观的图。
图10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作用部的外观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夹持工具1的外观的图。
图1(a)是第1实施方式的夹持工具1的主视图。在夹持工具1中,成对的两个部件通过连结部12可转动地被连结,具有握持部11a、连接部16和作用部13a。夹持工具1还可以具有孔14。若对握持部11a进行操作,则伴随握持部11a的开闭,各部件以连结部12为支点转动,作用部13a进行开闭。
图1(a)所示的夹持工具1,将构成作用部13a的各部件的前端之间的距离记作t。若对握持部11a进行握持,并进行关闭握持部11a的操作,则距离t逐渐变小。相反地,若进行打开握持部11a的动作,则距离t逐渐增大。此外,夹持工具1还可以具有弹簧等弹性部件,以向打开握持部11a的方向进行施力。
握持部11a具有多个层差,各层差表示握持时的握持位置。若将连结中点m1、中点m2及连结部12的线段作为中轴l,则层差构成为,随着从握持部11a的前端趋向作用部13a而接近中轴l,其中,所述中点m1是构成夹持工具1的两个部件的作用部13a侧的前端与前端的中点;所述中点m2是握持部11a侧的前端与前端的中点。换言之,若将握持部11a中的、主视图中的y轴方向作为宽度,则握持部11a形成为随着从连结部12趋向握持部11a其宽度逐级变大的台阶形状。握持部11a将台阶形状中与中轴l大致平行的部分作为握持位置。此外,图1(a)所示的夹持工具1的握持部11a中,构成握持部11a的成对的部件分别具有层差,但还可以为仅一侧的部件具有层差。本实施方式中,对在双方部件具有层差的夹持工具1进行说明。
在对握持部11a进行握持时,对一侧的部件所具有的层差、和位于与该层差对置的位置上的另一侧的部件的层差进行握持。通过对各层差施加力,另一侧的部件与对层差进行握持的手指接触,从而无法施加更大的力。此时,夹持工具1中,以连结部12为支点、以层差为动力作用点、以作用部13a为阻力作用点而产生杠杆原理的作用,因此,在距支点即连结部12越远的层差上施加力,作用在作用部13a上的力会变得越大。也就是说,所握持的层差越靠近夹持工具1的握持部11a侧的前端,也就是说所握持的层差的宽度越大,构成作用部13a的部件之间的距离t变得越小。
换言之,利用各握持位置处对握持部11a进行握持的情况下,作用部13a的打开程度各不相同。
此外,图1(a)所示的夹持工具1,作为握持位置具有四个层差。将宽度最窄的层差记作层差11aa、将宽度第二窄的层差记作层差11ab、将宽度第三窄的层差记作层差11ac、将宽度最宽的层差记作11ad。
构成作用部13a的各部件的前端具有在关闭作用部13a的情况下与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面,通过各接触面夹持对象物,由此,能够稳定地支承对象物。如图1(c)所示,在关闭作用部13a的状态下,在构成作用部13a的部件的除了接触面以外的部分中,还可以在部件与部件之间形成间隙。
将手指伸进握持部11a所具有的孔14中,打开握持部11a,由此,能够扩大作用部13a的打开程度。
夹持工具1例如由弹性部件形成。夹持工具1例如为尼龙树脂、弹性体等的合成树脂。此外,还可以由尼龙树脂或硅、弹性体树脂等的混合物形成。另外,还可以为木制或金属制。另外,还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形成,例如使连结部12为金属、其他部分为树脂制等。
图1(b)表示握持层差11aa的状态下的夹持工具1。握持层差11aa时的距离t2比握持部11a打开状态下的图1(a)的距离t小。此外,另一侧的部件分别与握持层差11aa的各手指(例如,食指和拇指)接触,因此,无法对手指施加更大的力,作用部13a被固定在具有距离t2的间隔的状态。
另外,如图1(b)所示,在握持位置使两个部件闭合的情况下,构成握持部11a的两个部件重合。此时重合的面与两个部件转动而成的平面平行。
图1(c)表示握持层差11ac的状态下的夹持工具1。握持层差11ac时的距离t3成为极其接近0的数值。当然,距离t3比握持层差11aa的状态下的距离t2小。由于层差11ac是宽度比层差11aa大的层差,因此,会对构成作用部13a的部件作用更大的力。
此外,握持层差11ab时的距离t比距离t2小,且比距离t3大。在握持层差11ab的状态下,该距离t被固定。
另外,在由弹性部件构成夹持工具1的情况下,若利用层差11ad的握持位置使两个部件闭合,则作用部13a不仅成为关闭的状态,还会在对相互的部件进行推压的方向上作用有压力。
此外,图1中示出,对置的作用部13a的形状相同,但各部件的形状及材质还可以不同。另外,图1中,示出了以相对于轴心对称的方式对置的作用部13a,但还可以为非对称。
本实施方式的夹持工具1对于很多线缆密集的服务器、路由器等来说是有用的。使用者通过作用部13a对例如插进路由器的lan(localareanetwork)连接器进行夹持,并对握持部11a施力。这样,通过作用部13a,连接器所具有的卡爪被压迫,因此,使用者能够拔出线缆。通过对构成作用部13a的部件的厚度、粗细进行调整,即使在对狭小空间中密集的线缆进行处理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更精细的处理。
另外,由于夹持工具1由弹性部件构成,因此,能够防止对作用部13a过度地施加力。例如,作用部13a中,即使在对比距离t大的对象物进行夹持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构成夹持工具1的部件挠曲,来调整施加在作用部13a上的力。
这点对作用部13a中欲通过更强的力握持对象物的情况是有用的。另外,在为纸、线等较薄或较细的对象物等情况下,也能够更适当地夹持对象物。
另外,夹持工具1,根据通过握持部11a所握持的层差的位置,能够调整作用部13a的间隙,因此,根据处理对象物的厚度、粗细,通过对握持的位置进行调整,能够对施加在对象物上的力进行调整。另外,由于能够对作用部13a的间隙进行固定,因此,能够防止无预期地对对象物施力,能够防止对象物发生损伤。也就是说,能够适当地对对象物进行夹持。
(变形例)
接下来,对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夹持工具1的外观的图。以下,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本变形例的夹持工具1,在连接部16具有接合部件17。构成夹持工具1的各部件由具有握持部11a的部分、和具有作用部13a的部分这两个部分构成,这两个部分通过接合部件17连接。
接合部件17设置在各部件上,在对部件的周围进行卷绕的方向上转动。若松缓接合部件17,则连接部16伸缩。另外,若紧固接合部件17,则连接部16被固定。由此,由于握持部11a与作用部13a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因此,能够调节作用部13a施加在对象物上的力的大小。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第2实施方式。以下,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图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夹持工具1的外观的图。以下,说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
图3(a)是第2实施方式的夹持工具1的主视图。第2实施方式的夹持工具1具有:握持部11b、作用部13b、刻度15。
握持部11b形成为随着从握持部11b的前端趋向作用部13b而宽度逐级变大的台阶形状。图3(a)所示的夹持工具1具有作为握持位置的四个层差。从该层差中宽度最大的层差开始依次为层差11ba、层差11bb、层差11bc、层差11bd。
在各握持位置上标注有刻度15。刻度15是表示作用部13b的打开程度的值。刻度15是表示例如在对握持位置进行握持时的、构成作用部13b的各部件的前端之间的距离t的参考值的值。图3(a)中,作为刻度15,对层差11ba标记“0mm”、对层差11bb标记“1mm”、对层差11bc标记“3mm”、对层差11bd标记“5mm”。
图3(a)表示对层差11bd进行握持的状态下的夹持工具1。由于作为刻度15对层差11bd标记有“5mm”,因此,在作用部13b的前端有约5mm的间隙。此外,刻度15不限于表示距离t的值,例如还可以为顺序编号等。
握持部11b中,所握持的层差越接近作用部13b,则构成作用部13b的部件间的距离t变得越小。若对宽度较大的层差进行握持,则作用部13a的前端所成的距离t会变得越小,对于这点,第1实施方式和本实施方式是共通的。
图3(b)示出了打开作用部13b时的夹持工具1。若使构成握持部11b的各部件分别向朝向各自所具有的层差形状的方向转动,则作用部13b打开。
图3(c)为握持层差11ba的状态下的夹持工具1。对于层差11ba,由于其所示的刻度15为“0mm”,所以,距离t大致为“0mm”,作用部13b为近似关闭的状态。
图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夹持工具1的详细情况的图。图4(a)是对本实施方式的夹持工具1的作用部13b进行放大后的图。作用部13b中,构成作用部13b的各部件各具有两个以近似90度凹陷的凹部v。凹部v被设置在当作用部13b上夹持了对象物时对象物大致会嵌合的位置上。关于图4(a)所示的作用部13b,凹部v被设置在能够对作为对象物的lan线缆进行夹持的位置上。
图4(b)表示在作用部13b上夹持了lan线缆的状态的夹持工具1。lan线缆由于会大致嵌合在凹部v中,因此,lan线缆相对于作用部13b被固定,能够更可靠地夹持lan线缆。
(第3实施方式)
图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夹持工具1的外观的图。以下,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夹持工具1具有握持部11c。
握持部11c具有宽度各异的层差形状即握持位置,但本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本实施方式的握持位置并非是随着从握持部11c的一端趋向另一端而宽度逐渐扩大(或缩小)的台阶形状。如图5(a)所示的握持部11c,作为握持位置具有层差11ca、层差11cb、层差11cc、层差11cd。层差11cb是握持部11c所具有的层差中宽度最大的层差。此外,图5中的夹持工具1构成为:在对层差11ca进行握持的状态下,作用部13b成为关闭状态。此外,握持部11c及作用部13b的形状不限于图5所示的形状。
图5(b)表示握持层差11cb的状态下的夹持工具1。由于层差11cb的宽度比层差11ca的宽度大,所以,若握持层差11cb,则与握持层差11ca的状态相比,会在作用部13b上作用更强的荷载。此外,由于夹持工具1由弹性部件形成,因此,荷载会被调整以防止所夹持的对象物发生破损。
(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第4实施方式。以下,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夹持工具1的外观的图。
图6(a)是第4实施方式的夹持工具1的主视图。第4实施方式的夹持工具1具有作用部13d。关于作用部13d,构成作用部13d的一对部件所成的形状为近似环形。
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通过对所握持的层差的位置进行调整,能够对构成近似环形的作用部13d的部件的前端彼此所成的距离进行调整。另外,由于作用部13d为近似环形,因此,对于引导例如连接有直径比该作用部13d的直径大的部件的对象物是有用的。图6(b)表示对连接有直径比作用部13d的直径大的连接器的线缆进行引导的状态。第4实施方式的夹持工具1能够在例如欲将位于手够不到的间隙中的线缆牵引到手边时发挥作用。
(第1变形例)
接下来,对第4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进行说明。以下,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夹持工具1的外观的图。
图7(a)是本变形例的夹持工具1的主视图。本变形例的夹持工具1具有作用部13e。作用部13e中,在构成作用部13e的一对部件上各具有向近似环形的外侧突出的突起13ea和突起13eb。
突起13ea和突起13eb优选朝向与连结部12相对的方向突出。换言之,在关闭作用部13e的状态下,若将连结部12方向作为背侧、作用部13e方向作为内侧,则优选突起13ea与突起13eb向内侧突出。
突起13ea为通过使作用部13e的一侧的部件的前端向近似环形的外侧弯折成钩状而成的形状。换言之,突起13ea通过使部件的前端向近似90度外侧弯折而成。而具有突起13eb的部件的前端没有弯折成钩状。突起13eb在部件的前端以外的位置朝向近似环形的外侧以近似90度的角度呈凸状突起。
图7(b)是表示本变形例的使用状态的一例的图。本变形例的夹持工具1在例如对双列直插开关进行操作时使用。图7(b)表示对双列直插开关进行从下向上推起的操作。
突起13eb卡定在双列直插开关的外壳上表面。此时,双列直插开关外壳的角部卡接于具有突起13eb的作用部13e的部件的前端与突起13eb所成的近似90度的凹部中,因此,能够稳定地进行握持部11a的操作。
另一方面,突起13ea在操作前卡定在下降到下方的开关上。通过对握持部11a进行操作,作用部13e虽关闭,但由于形成作用部13e的部件的一方卡定在双列直插开关外壳上,因此,具有突起13ea一侧的部件以连结部12为支点移动,将开关推起。其结果,双列直插开关被从下至上推起。
图7(c)是表示本变形例的另一例的图。本图示出了将双列直插开关从上向下压下的状态。突起13eb卡定在双列直插开关外壳的下侧的角上。通过对握持部11a进行操作,具有突起13ea的作用部13e的部件向下方移动,将开关压下。
此外,这里虽未图示,但可以在突起13ea及突起13eb上覆盖或缠绕防滑用橡胶材料,也可以由更具柔软性的材料形成。
(第2变形例)
图7(d)是表示第2变形例的夹持工具1的外观的图。本变形例的作用部13e具有引导部19。引导部19以使一侧的部件与另一侧的部件重叠的方式延伸形成为环状。本变形例的作用部13e并非通过握持部11a的开闭来使引导部19打开,而是以连结部12为支点使突起13ea及突起13eb的距离拉开、或关闭。由此,例如在对双列直插开关等的开关进行操作的情况下,引导部19的外周被当作操作盘等,发挥引导的作用。另外,通过引导部19的引导,突起13ea、突起13eb容易地卡定在开关上,辅助操作。此外,还可以在上述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设置与本变形例相同的引导部19。
通过本实施方式,能够稳定地进行开关的操作。另外,在对通过人手不方便操作的较小的开关进行操作的情况下,通过使用与开关对应尺寸的夹持工具1,能够可靠地进行开关的操作。
(第5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第5实施方式。图8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夹持工具1的外观的图。本实施方式的夹持工具1具有握持部11d和弹性体18。另外,图8所示的夹持工具1虽具有作用部13d,但作用部的形状不限于此。
握持部11d作为握持位置而具有多个层差,但构成该层差的握持部11d的宽度大致恒定。图8(a)所示的夹持工具1的握持部11d从距中轴l由远及近的顺序具有层差11da、层差11db及层差11dc。弹性体18在关闭作用部13d的方向对作用部13d施力。此外,图8(a)所示的夹持工具1,在作用部13d关闭的状态下,距中轴l最近的层差11dc关闭,但还可以为,在作用部13d关闭的初期状态下,所有层差都处于未关闭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夹持工具1,通过对握持部11d进行握持而打开作用部13d。也就是说,若向关闭层差的方向进行夹持,则作用部13d打开。此时,随着对距中轴逐渐拉开距离的层差进行握持,作用部13d的打开程度扩大。图8(b)表示层差11da被握持的状态下的夹持工具1。作用部13d打开。此外,在层差11db被握持的情况下,由于与层差11da相比,层差11db距中轴l的距离近,因此,与图8(b)所示的打开程度相比,作用部13d的打开程度小。
本实施方式中,即使不推压握持部11d,作用部13d也关闭,所以,在夹持对象物的状态下进行动作时,没有必要夹持层差,所以有用。另外,由于根据所握持的层差不同,打开的程度也不同,因此,能够根据对象物调节打开程度。
(第6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第6实施方式。图9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作用部13g的外观的图。以下,说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的点。
第6实施方式的夹持工具1具有作用部13g。作用部13g可自由拆装地连接于夹持工具1。图9所示的作用部13g,与上述第4实施方式同样,形成为近似环形。另外,夹持工具1例如还可以连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形状的作用部13a或第2实施方式的作用部13b。使用者能够根据用途选择作用部13g,并适宜地替换使用。
关于作用部13g,在构成作用部13g的部件的至少一方具有凹部w。
例如,凹部为供预定规格的开关嵌合的尺寸。图9所示的凹部w构成为供双列直插开关嵌合。由此,能够更可靠地进行预定规格的开关的操作。
(变形例)
接下来,说明第6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图10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作用部13h的外观的图。以下,说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
本变形例的夹持工具1形成为能够夹入六角螺母等近似六边形的对象物。夹持工具1具有作用部13h。作用部13h在部件的至少一方具有供六边形的对象物大致嵌合的凹部x和凹部y。凹部y是当在凹部x中夹持有六角螺母时供与该六角螺母组合使用的螺钉等部件放置的凹部。也就是说,防止在关闭作用部13h时,贯穿六角螺母的螺钉的螺钉头被构成作用部13h的部件夹住。
此外,作用部13h可以具有磁体、或具有磁性。通过作用部13h起磁,防止螺钉脱落。
通过本变形例的夹持工具1,能够更可靠地进行六角螺母的旋松、紧固。另外,与上述第6实施方式同样地,本变形例的作用部13h也构成为可相对于夹持工具1自由拆装,由此,能够根据用途高效地进行作业。
以上,基于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要件。关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要件,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能够根据其应用形态适当地确定。
另外,各实施方式能够对各特征进行组合。上述某一种夹持工具1还可以兼具有其他实施方式的特征。
附图标记说明
1:夹持工具,11a:握持部,12:连结部,13a、13d、13e、13f、13g、13h:作用部,13ea、13eb:突起,14:孔,15:刻度,16:连接部,17:接合部件,18:弹性体,19:重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