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门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2.车门作为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车身整体造型,还用于承载和安装多种实用机构,例如,扶手和拉手。现有技术中,扶手和拉手通常采用分体设置,占用了车门较大的面积,影响对车门造型的自由度。如果为了提高造型自由度而将扶手和拉手靠近设置,则需要考虑扶手和拉手彼此之间对使用功能上的干涉。
技术实现要素:
3.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车门及车辆。
4.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门,包括车门内饰板、扶手和拉手,所述扶手设置在所述车门内饰板的靠近所述车内的一侧,所述拉手集成在所述扶手的靠近所述车门内饰板的一侧,所述扶手的靠近所述车门内饰板的一侧形成有与所述车门内饰板相对的竖直壁面,所述竖直壁面与所述车门内饰板间隔设置以形成供手指伸入后操作所述拉手的通道,所述竖直壁面在厚度方向的尺寸为15≤t≤30
㎜
。
5.可选地,所述扶手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扶手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扶手至少部分沿车高方向的截面构造为c形,所述拉手能够在所述扶手的c形空腔内绕转动中心朝靠近或远离所述车门内饰板摆动,所述竖直壁面设置在所述扶手的顶部位置。
6.可选地,所述扶手的上端面沿车宽方向的尺寸为60≤wg≤80
㎜
。
7.可选地,所述拉手的转动中心靠近所述竖直壁面设置,所述拉手的远离所述转动中心的一端形成为摆动端,所述摆动端摆动以解锁车门的直线行程为25≤s m≤35
㎜
。
8.可选地,所述拉手配置成在初始位置,自所述转动中心的一端到所述摆动端向所述车门内饰板的方向倾斜,且所述转动中心和所述摆动端之间的连线与所述转动中心所在的平行于所述车本内饰板的竖直面的夹角为5
°
≤α≤15
°
。
9.可选地,所述拉手构造为s形。
10.可选地,所述扶手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车门内饰板上。
11.可选地,所述扶手的底部封闭设置。
12.可选地,所述车门还包括设置在车门内饰板上的扬声器,所述扬声器设置在所述扶手的上方。
13.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门。
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将拉手集成在扶手上,相较于传统的扶手和拉手相距一定距离的分体式设计,留出了更多可供车门造型的空间,提高了车门造型的自由度。通过在扶手靠近车门内饰板一侧形成有与车门内饰板相对的竖直壁面,该竖直壁面在厚度方向的尺寸为15≤t≤30
㎜
,这样,在关闭车门时,竖直壁面本身便能够为手指提供足够的施力面积,避免为了获得足以拉动车门的力而不得不将手指伸入过深而误触拉手,导致车门意
外解锁,并且该厚度尺寸下的竖直壁面又不至于太厚而增加了在需要解锁时手指触及拉手的难度。
15.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6.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17.图1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图1中车门沿车辆高度方向在拉手位置处的截面图;
19.图3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的框图。
20.附图标记说明
21.1-车门内饰板,2-扶手,21-竖直壁面,3-拉手,31-摆动端。
具体实施方式
22.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23.在本公开中,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前、后”是根据车辆正常使用状态进行定义的,而“内”、“外”是指相应部件本身轮廓的内和外。此外,本公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
24.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车门,包括车门内饰板1、扶手2以及拉手3,其中,扶手2设置在车门内饰板1的靠近车内的一侧,拉手3集成在扶手2的靠近车门内饰板1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扶手2即本领域通常意义上理解的扶手,自车门内饰板1沿车宽方向向车内凸出,具有辅助拉拽车门以关闭车门和临时搭放手臂的作用。扶手2可以一体的方式成型在车门内饰板1上,或者也可以通过例如螺栓或卡扣连接的方式可拆卸设置在车门内饰板1上以便于维修和更换。拉手3指内拉手(相对于设置在车门外板上的外拉手而言),用于车内的乘客扳动以开启车门。本公开将拉手3集成在扶手2上,相较于传统的扶手2和拉手3具有一定距离的分体式设计,留出了更多可供造型的空间,提高了车门造型的自由度。
25.扶手2至少在部分区域设置有供手指伸入以拉拽车门的凹陷部位,在一些车型中,扶手则设置有上下贯通的开口以供手指伸入。如图1所示,本公开的拉手3便集成在该凹陷部位或贯通的开口中。此时,乘客在通过扶手2拉拽车门的过程中,手指如果伸入的过深,很容易误触到内部的拉手3,使得在拉拽车门的过程中车门始终处于解锁的状态,而没有真正关紧车门。为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公布开扶手2的靠近车门内饰板1的一侧形成有与车门内饰板1相对的竖直壁面21,竖直壁面21与车门内饰板1间隔设置以形成供手指伸入后操作拉手3的通道,竖直壁面21厚度方向的尺寸为15≤t≤30
㎜
。
26.具体的,竖直壁面21能够在关闭车门时为手指提供足够的施力面积,即,操作人员依靠竖直壁面21便能够轻松拉拽车门,换句话说,无需为了获得足以拉动车门的力而不得
不将手指伸入的过多而误触竖直壁面21下方的拉手3。将竖直壁面21厚度方向的尺寸配置为15≤t≤30
㎜
,一方面使得操作者获得足够的施力面积,另一方面,由于在操作拉手3的过程中,手指首先要通过竖直壁面21与车门内饰板1之间的通道后才能够操作到拉手3,合理设定竖直壁面21的尺寸,不会因为竖直壁面21太厚而增加在需要解锁车门时手指触及拉手3的难度。
27.如图1所示,扶手2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扶手2至少部分沿车高方向的截面构造为c形,拉手3能够在扶手2的c形空腔内绕转动中心o朝靠近或远离车门内饰板1摆动,以开启车门。参考图2,转动轴线沿垂直于纸面方向延伸,使得拉手3能够绕转动中心o顺时针或逆时针摆动,以靠近或远离车门内饰板1。竖直壁面21设置在扶手2的顶部位置。即,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手指是通过从扶手2顶部伸入以操作拉手3的。手指从扶手2的顶部伸入以操作拉手3较为符合操作者的用力习惯。
28.进一步地,扶手2为了提供足够的支撑面积,从而为乘客提供更加舒适的体验,如图2所示,扶手2的上端面沿车宽方向的尺寸可以为60≤wg≤80
㎜
,该宽度尺寸范围既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面积,还不会过多的挤占车内空间。
29.如图2所示,拉手3的转动中心o靠近竖直壁面21,拉手3的远离转动中心o的一端形成为摆动端31,摆动端31摆动以解锁车门的直线行程为25≤s m≤35
㎜
。这一解锁车门所需的直线行程
㎜
。一方面需要使得摆动端31只有移动足够的行程才能触发对应的解锁机制,减小关闭车门时意外解锁的风险,另一方面,该行程范围又不至于过大而导致解锁的难度增加,例如,手小的人也会很容易地将拉手3扳动至解锁所需的位置。
30.其中,s是指在关闭车门时拉手3所能够摆动的直线行程。具体来说,就是当关闭车门时,虽然设置有竖直壁面31,手指仍有可能触及到拉手3的上半部分,从而导致拉手3意外摆动,s便是在这种情形下拉手3所能够摆动的直线行程范围。在该行程范围内,即使拉手3摆动也不会导致车门解锁,以避免解锁车门。m为摆动余量,即在需要解锁车门时,手指向下伸至拉手3的下半部,根据杠杆原理,此时拉手3将获得更大的直线行程,即在拉手3的摆动超出s的范围时,车门将被解锁。s和m的数值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而设置,例如,当摆动端31摆动以解锁车门的直线行程为25≤s m≤35
㎜
时,可以设定15≤s≤25
㎜
,此时,m为10
㎜
。更形象来说,设置余量m的目的是为避免拉手3被误触设置的缓冲区域。
31.继续参考图2,拉手3配置成在初始位置(图2中实线绘制),自转动中心o的一端到摆动端31向车门内饰板1的方向倾斜,且转动中心和摆动端31之间的连线oa与转动中心所在的平行于车门内饰板1的竖直面ob的夹角为5
°
≤α≤15
°
。相较于竖直设置拉手3,本公开的这种倾斜设置,在手指伸入后便更容易接触到拉手3,操作更为轻松便捷。可选地,拉手3的尺寸l可以配置为55-70
㎜
,在该范围内,无论是手大还是手小的操作者都能够较为舒适的操作拉手3。
32.可选地,拉手3构造为s形。s形的拉手3更加贴近手指伸入后的形状,从而在操作时更加省力。此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车门内饰板1上还设置有位于扶手2下方的储物仓(图中未示出)。当在储物仓中放置一些尺寸较长的物品时,很容易通过扶手2的下部开口伸入,从而与拉手3形成干涉,影响车门的开启。因此,可以将扶手2的底部封闭设置,例如通过在扶手2的底部设置底部盖板,也可以是将扶手2的底部设置成向车门内饰板1的方向延伸以全封闭或留有较小缝隙,使得储物仓中的物品无法经下部开口伸入。
33.由于本公开将拉手3集成在扶手2上,提高了车门造型的自由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将通常设置在车门底部位置(接近脚部位置)的扬声器设置在扶手2的上方,即,将扬声器重新设置在原本设置拉手3的位置附近,更加贴近人的耳朵,提高了声音传播的效果。
34.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是提供一种车辆,如图3所示,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方式的车门,并具有该车门的所有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35.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36.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37.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