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车辆及轨道车辆的前端底架的边梁的制作方法-ag尊龙凯时

文档序号:29955698发布日期:2022-05-09 11:37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及轨道车辆的前端底架的边梁。


背景技术:

2.随着轨道交通速度的不断提高,给轨道车辆带来了阻力大、能耗高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轨道车辆需要满足轻量化的要求。传统的金属材料的车体结构在解决上述问题时的上升空间有限,而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结构能够有效实现轻量化目标。
3.轨道车辆包括车体,车体包括前端底架,前端底架的边梁作为轨道车辆的车体主承载部件,需要在轻量化基础上具备良好力学性能。但是现有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底架边梁为拉挤一体成型结构,刚度较弱。
4.而如何在实现轻量化目标的基础上,保证底架边梁的刚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及轨道车辆的前端底架的边梁,能够在实现轻量化目标的基础上,保证轨道车辆的前端底架的边梁的刚度。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前端底架的边梁,包括外边梁和内边梁,所述外边梁和所述内边梁均为碳纤维复合材料梁;所述外边梁包括第一段和位于所述第一段两端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段的截面积;所述外边梁的顶壁与轨道车辆的地板的连接部连接,所述外边梁的侧壁通过所述内边梁与所述地板的底壁之间连接。
7.前端底架边梁为碳纤维复合材料梁,以利于实现轻量化目标,同时将外边梁设置为变截面结构,能够保证该边梁的整体结构刚度,通过外边梁和地板之间的直接连接,以及外边梁和地板之间通过内边梁间接连接,以保证边梁和地板之间的连接处的结构强度,进而在实现有效减重的目的的同时,保证整体结构强度,为更好设计前端底架结构提供避让空间。
8.可选地,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的宽度相同,且所述第一段的顶壁和所述第二段的顶壁对齐,所述第一段的底壁设有相对于所述第二段的底壁向下凸出的凸出部,使所述第一段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段的截面积。
9.可选地,所述凸出部的端部与所述第二段之间设有过度切面。
10.可选地,所述第一段的截面呈目字型结构,所述第二段的截面呈日字型结构。
11.可选地,所述内边梁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围合形成l型结构,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地板的底壁固定,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外边梁的侧壁固定。
12.可选地,所述内边梁还包括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壁远离所
述第一侧壁的一侧,使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围合形成z型结构,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外边梁的底壁固定。
13.可选地,所述内边梁包括中部段和端部段,所述中部段连接于所述第一段和所述地板之间,所述中部段包括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端部段连接于所述第二段和所述地板之间,所述端部段包括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
14.可选地,所述内边梁还包括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形成折弯,且所述加强结构位于所述第二侧壁远离所述第三侧壁的一侧;所述加强结构能够夹设于所述外边梁的侧壁和所述地板之间。
15.可选地,所述内边梁的各侧壁与所述地板之间,以及所述内边梁的各侧壁与所述外边梁之间均通过铆钉铆接固定。
1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前端底架的边梁。
17.具有如上所述的前端底架的边梁的轨道车辆,其技术效果与上述前端底架的边梁的技术效果类似,为节约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边梁的外边梁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边梁的内边梁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边梁和地板在安装状态下,外边梁的第一段所在位置的截面图;
21.图4是边梁和地板在安装状态下,外边梁的第二段所在位置的截面图。
22.附图1-图4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3.1-外边梁,11-第一段,12-第二段,13-凸出部,14-过度切面;
24.2-内边梁,21-第一侧壁,22-第二侧壁,23-第三侧壁,24-加强结构;
25.3-地板,31-连接部;
26.4-铆钉。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2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及轨道车辆的前端底架的边梁,其中,轨道车辆包括车体,车体包括前端底架,前端底架包括边梁,该边梁包括外边梁1和内边梁2,具体的,外边梁1和内边梁2均为碳纤维复合材料梁,能够减小该边梁的整体重量,进而有利于实现轨道车辆的轻量化要求,使得轨道车辆提速后,能够减少轨道车辆阻力大、能耗高等问题。
29.具体的,前端底架的边梁和轨道车辆的地板3连接,具体的,外边梁 1的上端面和地板3之间直接通过铆钉4铆接连接,如图3和图4所示,地板3的侧壁设有连接部31,该连接部31能够搭接于外边梁1的顶壁,并直接通过铆钉4铆接固定即可,同时,外边梁1的侧壁通过内边梁2与地板3的底壁连接,如此以保证边梁和地板3之间的连接强度。
30.如图1所示,外边梁1包括第一段11和两段第二段12,其中,两段第二段12分别位于第一段11的两端,该第一段11的截面积要大于第二段 12的截面积,也就是说,该外边梁1类
似为中间粗、两端细的变截面结构,如此一来,能够增加该外边梁1在纵向方向上的整体刚度。
31.本实施例中,前端底架边梁为碳纤维复合材料梁,以利于实现轻量化目标,同时将外边梁1设置为变截面结构,能够保证该边梁的整体结构刚度,通过外边梁1和地板3之间的直接连接,以及外边梁1和地板3之间通过内边梁2间接连接,以保证边梁和地板3之间的连接处的结构强度,进而在实现有效减重的目的的同时,保证整体结构强度,为更好设计前端底架结构提供避让空间。
32.具体的,第一段11和第二段12的宽度相同,并且第一段11的顶壁和第二段12的顶壁高度一致,即第一段11的顶壁和第二段12的顶壁对齐设置,地板3的连接部31能够与第一段11的顶壁和第二段12的顶壁连接。如图1所示,第一段11的底壁设有凸出部13,该凸出部13相对于第二段 12的底壁向下凸出设置,使得第一段11的截面积大于第二段12的截面积,也就是说,外边梁1的中部位置,只有底部向下凸出,从而使得位于中部位置的第一段11的截面积较大,如此设置,使得第一段11在截面积增大的情况下,不会对其与地板3之间的连接造成影响,也不会与周边其它部件造成干涉。
33.如图1所示,凸出部13的端部和第二段12之间设有过度切面14,具体的,该外边梁1的制备工艺是先制备截面积相同(与第一段11的截面积相同)的复合材料梁体,然后在其两端的底部分别切削一层,使得梁体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二段12,中部未切削的位置形成第一段11,第一段11和第二段12之间切削的位置形成过度切面14,如此设置,能够简化该外边梁1的制备工艺。
34.如图3所示,第一段11的截面为目字型结构,如图4所示,第二段 12的截面为日字型结构,目字型结构和日字型结构的部分宽度相同而高度不同,相当于先制备一个截面呈目字型结构的复合材料梁体,然后将其两端的底部通过切削,使得两端的截面呈日字型结构即可。
35.内边梁2包括第一侧壁21和第二侧壁22,第一侧壁21和第二侧壁22 能够围合形成如图3所示的l型结构,其中,第一侧壁21与地板3的底壁通过铆钉4铆接固定,第二侧壁22与外边梁1的侧壁通过铆钉4铆接固定,该内边梁2的结构简单,具体位置可根据地板3的厚度确定即可。
36.如图2所示,内边梁2还包括第三侧壁23,该第三侧壁23连接于第二侧壁22远离第一侧壁21的一侧,使得第一侧壁21、第二侧壁22和第三侧壁23能够围合形成如图4所示的z型结构,其中,第三侧壁23与外边梁1的底壁通过铆钉4铆接固定,如此,以进一步增强外边梁1的结构强度。
37.由于外边梁1是变截面结构,位于中部位置的第一段11的截面积大于位于端部位置的第二段12的截面积,本实施例中,将内边梁2也设置为包括中部段和端部段的结构,其中,中部段连接于第一段11和地板3之间,该中部段包括第一侧壁21和第二侧壁22,其截面呈l型结构,端部段连接于第二段12和地板3之间,该端部段包括第一侧壁21、第二侧壁22和第三侧壁23,该端部段的截面呈z型结构。也就是说,内边梁2的两端的截面呈z型结构,内边梁2的中部位置的截面呈l型结构。
38.由于第一侧壁21和地板3通过铆钉4铆接固定固定,第二侧壁22和外边梁1通过铆钉4铆接固定固定,如此能够增加地板3和外边梁1之间连接处的结构强度,并且第二侧壁22
能够对边梁的整体结构强度进行补强。另外,由于第一段11的截面积较大,并呈目字型结构,能够增加边梁在此处的刚度,第二段12的截面积较小,第三侧壁23与该第二段12 的底壁贴合固定时,能够进一步增强该第二段12的结构强度。
39.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边梁为碳纤维复合材料梁,并且通过将外边梁1设置为变截面的结构以保证整体刚度,同时通过内边梁2连接于外边梁1和地板3之间,以增加整体结构强度,如此可在实现轻量化目标的同时,提高了整车高强度,为更好设计前端底架结构提供避让空间。
40.内边梁2还包括连接于中部段和端部段之间的过渡段,该过渡段与过度切面14所在位置对应,并连接于外边梁1的过度切面14所在位置和地板3之间。
41.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内边梁2还设有加强结构24,该加强结构 24与第二侧壁22之间形成折弯,并且该加强结构24位于第二侧壁22远离第三侧壁23的一侧,安装时,该加强结构24能够夹设于外边梁1的侧壁和地板3之间,并与外边梁1的侧壁、地板3的侧壁通过铆钉4铆接固定。该加强结构24的设置,能够增加内边梁2的整体结构强度,进一步保证该边梁的整体稳定性。
42.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对于加强结构24的具体结构并不做限制,如图2所示,仅在内边梁2的中部段和一个端部段设置有上述加强结构24,即加强结构24的数量为两个,并间隔设置。或者,还可以将内边梁2沿纵向方向全部设置加强结构24(可以是连续的一个整体,也可以是多个间隔设置),而间隔设置有两个加强结构24时,能够在保证整体结构强度的同时,简化整体结构,并降低制作成本。
43.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