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机械及其制造方法-ag尊龙凯时

文档序号:73144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气机械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气机械及其制造方法,代表性地涉及一种用于使设 置了绕组的电气机械的制作性以及可靠性提高的技术。
背景技术
作为有关设置了绕组的电气机械的背景技术,公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2所公开的技术。专利文献l中,公开了一种采用u字状的分段线圈构成车辆用交流发 电机的定子线圈的技术。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采用由第一直线部、经由单一的弯曲与 该第一直线部连接的第二直线部、以及经由单一的弯曲与该第二直线部连 接且与第一直线部平行的第三直线部所组成的线圈片,构成车辆用交流发 电机的定子线圈的技术。专利文献1:特开2001—298888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1—37131号公报有关设置在电气机械中的绕组,其结构有例如专利文献1、 2中公开 的定子线圈那样,从具备多个槽的铁心的两端部向铁心外部导出,并按照 跨过分开的两个槽的方式安装。在设置有这样结构的绕组的电气机械中, 其体格受从铁心的两端部向铁心的外部导出的绕组端部的高度(远离铁心 的两端部的方向的长度)的影响。因此,如果绕组端部的高度变大,则电 气机械的体格变大。近年来,在电气机械的被搭载体、例如专利文献1、 2所公开的车辆 交流发电机中,由于汽车中的搭载空间的狭小化、电气机械的成本降低等 关系,要求电气机械小型化。在设置有如上述所构成的绕组的电气机械中,作为实现电气机械的小型化的一个手段,考虑使绕组端部的高度降低。为了使绕组端部的高度降 低,考虑使为了跨过分开的两个槽而设置在绕组端部的弯曲与铁心的端部 接近,削减从铁心的端部至弯曲为止的部分。但是,如果使绕组端部的弯 曲与铁心的端部接近,则绕组端部的弯曲(扭曲)部分容易与铁心的角部 点接触。从而,认为对绕组端部的弯曲(扭曲)部分施加的绝缘性能降低。 另外,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中,认为在采用u字状的分段线圈构 成的绕组中,在对铁心进行绕线作业时,在u字状的分段线圈中形成的两 个弯曲(扭曲)部分容易点接触。因此在采用u字状的分段线圈构成的绕 组中,在对铁心进行绕线作业时,u字状的分段线圈中所形成的两个弯曲 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难以对在铁心的内径侧与外径侧配置的两个 弯曲同时管理。另外,配置在铁心的内径侧的弯曲从铁心的外径侧是难以 看到的,且难以管理。其结果为,在如专利文献l中公开的技术那样,采用u字状的分段线圈构成的绕组中,认为绕线的作业性降低。进而,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所示,在将直线部经由单一的弯曲 连接的线圈片、即半个线圈衔接而构成的绕组中,在对铁心的绕线作业时, 在线圈片中形成的弯曲不易发生点接触。但是,在将线圈衔接而构成的绕 组中,必须在铁心的两端部进行线圈片对铁心的槽的插入、以及线圈片之 间的接合,对铁心的绕线作业需要花很大的功夫。其结果为,在如专利文 献2所公开的技术那样,将直线部经由单一的弯曲连接的线圈片(半个线 圈)衔接而构成的线圈中,绕线的作业性降低。发明内容本发明的代表性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同时使制作性以及可靠性提 高的电气机械及其制造方法。在此,本发明的代表性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由安装在离开的两个槽 中的多个单位绕组,构成安装在具有多个槽的铁心中的绕组,该单位绕组 从两个末端的一方至另一方为止在无端状态下形成,进而,单位绕组具备 从离开的两个槽的一方往另一方过渡,从铁心的端部往两个槽的外部导出 且在从铁心的端部离开的方向上延伸的两个导体导出部,按照两个导体导 出部的过渡方向侧相对铁心的端部的端面的角度的一方比另一方大的方式,形成上述过渡侧导体端部。在此,所谓无端状态,表示没有接缝的状态,表示采用一个连续的绕 组导体形成单位绕组。通过本发明的代表性技术方案,则能够将多个单位绕组从铁心的端部 一方往铁心的多个槽插入,在铁心的端部的另一方由于能够连接多个单位 绕组,因此对铁心的绕组作业也不需要多大的功夫。并且,如果采用本发 明的代表性技术方案,则在对铁心的巻绕作业时,能够使过渡侧导体端部 的两个导体导出部的一方与铁心之间的点接触变得困难,并且在对铁心的 巻绕作业时,只要对过渡侧导体端部的两个导体导出部的另一方与铁心之 间的点接触进行管理即可。因此,如果采用本发明的代表性技术方案,则 能够抑制对铁心的巻绕的作业工序的增加,且能够使绕组与铁心的点接触 的管理变容易,因此能够提高巻绕作业性,同时由于能够抑制因铁心与单 位绕组的弯曲(扭曲)之间的点接触而导致的绝缘性能的降低,因此能够 使绕组的绝缘性能提高。如果采用本发明的代表性技术方案,则能够实现绕组的作业性的提高 以及绕组的绝缘性能的提高,因此能够同时实现电气机械的制作性以及可 靠性的提高。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图,是表示搭载在四轮驱动车中的 驱动系统整体结构的框图。图2为表示搭载在图1的四轮驱动车中的从驱动系统的电结构的框图。图3为表示构成图1的从驱动系统的马达内部机构的剖面图。 图4为将构成图3的马达的定子芯在轴方向的一侧端部放大后的图, 是表示线圈导体的过渡侧线圈端部的结构的放大俯视图。图5为表示图4的线圈导体的结构以及线圈导体的成形工序的俯视图 (部分立体图)。图6为对图4的定子芯装入多个线圈导体时的结构的俯视图。图7为表示在图4的线圈导体的连接侧线圈端部成形时线圈导体的移动状态的俯视图。图8为将图3的马达的定子线圈的结构以及电磁噪音特性(a)与比 较例的定子线圈的结构以及电磁噪音特性(b)进行比较的图,是表示线 圈导体的过渡侧线圈端部的结构的俯视图、以及噪音大小(纵轴)与旋转 数(横轴)之间的关系的特性图。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图,是表示在马达的定子芯中安装 的线圈导体的结构以及线圈导体的成形工序的俯视图(部分立体图)。图10为表示在对图9的定子芯装入多个线圈导体时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1为表示在图9的线圈导体的连接侧线圈端部的成形时线圈导体 的移动状态的俯视图。其中100 —马达,110—定子,lll一定子芯,lllb—槽,112 —定子 线圈,113 —线圈导体,113a、 113b—边部,113c—过渡侧线圈端部,113d 一接合侧线圈端部,113e、 u3f—过渡边部,113g—翻折部,113j、 113k —接合部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

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以下的实施例中,以将本发明的电气机械的结构以及制造方法应用 于车辆驱动用电气机械的结构以及制造方法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实施例中,作为其车辆驱动用电动机,以绕组励磁型 三相交流同步式的电动机为例进行说明。进而,在以下的实施例中,作为搭载该车辆驱动用电动机的车辆,以 通过作为内燃机的引擎(engine)对前后轮的一方进行驱动,通过电动机 对另一方进行驱动的四轮驱动式混合电动汽车、尤其是不具有电动机驱动 用电池的四轮驱动式混合电动汽车为例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说明的结构,还可以应用于其它车辆用旋转电气机械、例 如车载辅助用电动机、内燃机起动用电动机、车辆电源用发电机。另外,作为车辆驱动用电动机,还可以是永磁励磁型三相交流同步式 电动机、或三相交流感应式电动机。进而,作为搭载车辆驱动用电动机的汽车,例如代替上述电动机驱动专用发电机,还可以是具备电动机驱动用电池的四轮驱动式混合电动汽 车、将车辆驱动用电动机作为车辆的唯一驱动源的纯粹电动汽车、将车辆驱动用电动机与作为内燃机的引擎作为车辆的驱动源,对前后轮中的任一 方进行驱动的混合电汽车中的任一种。进而,以下说明的结构,还能够应用于汽车以外的旋转电机、例如电 车驱动用电动机、工业设备用(泵等工业机器驱动用、或设置在工厂的生 产机器驱动用等)旋转机器中。尤其,优选应用于要求小型化的旋转电气 机械中。进一步,以下说明的结构不仅能够应用于旋转电机,还能够应用于线 性马达。线性马达,具备定子、以及与其对置配置并因与定子之间的磁 作用而可动的可动子。定子,具备呈直线状延伸并具有多个槽的铁心、 以及通过将安装在分幵的两个槽中的多个线圈导体电连接而构成的绕组。 可动子,因与定子之间的磁吸引、反作用力而在与定子之间的对置面上直 线移动。(实施例1 )根据图1 图8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首先,采用图l对不具有发动机驱动用电池的四轮驱动式混合电汽车 的驱动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中,分别用细的实线表示传送控制信号的控制线缆,用 比表示控制光缆的实线粗的实线表示供给电能量的电气线缆。后述的图2 也同样。不具有马达驱动用电池的四轮驱动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以下称作 "四轮驱动车l"),是一种按照分别由作为内燃机的引擎6驱动前轮2(主轮),由作为旋转电机的马达100驱动后轮4 (从轮)的方式,具备 采用引擎6的驱动系统、和采用马达100的驱动系统的复合驱动型车辆。 引擎6,是构成前轮2的主驱动系统的动力源,在车辆的整个行车范围区 域采用热能量产生旋转动力。马达ioo,是构成后轮4的从驱动系统的动 力源,在从车辆的发动时到仅釆用引擎6而到达行车速度值为止的期间、 以及结冰路等路面的摩擦系数p小的行车路中,在采用引擎6驱动的前轮2 中产生滑动,而无法将引擎6的动力向路面传递时,通过电能量产生旋转驱动力。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虽然以分别由引擎6驱动前轮2,由马达100 驱动后轮4的情况为例作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分别采用引擎6驱动后轮4, 采用马达100驱动前轮2的结构。引擎6的旋转动力,在通过自动变速机7变速之后,经由动力传递机 构8向前轮2的驱动轴3传递。由此,前轮2,在车辆的整个行车范围区 域被引擎6驱动。在引擎6中,经由传动带(belt)机械连接有车载辅助用发电机9以 及驱动专用发电机200。两个发电机,受引擎6的旋转动力而工作,分别 产生用途不同的电能。车载辅助用发电机9,构成车载14伏特系电源,产生用于对标准输出 电压12伏特的车载电池10进行充电的直流电以及用于对车载辅助用进行 驱动的直流电。驱动专用发电机200,构成专用产生马达100的驱动用电能的马达电 能,并且构成能够输出比车载辅助用发电机9高的电能的车载42伏特系 电源,并根据对马达100的需求驱动力,能够使输出电压在0伏特至50 伏特或者60伏特之间变化。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以具备驱动专用发电机200作为马达100的电 源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这种情况下,不需要搭载马达驱动专用大容量电 池,因此能够相应使从驱动轮(在本实施例中为后轮4)的从驱动系统的 搭载空间变小,并且与采用引擎的动力驱动前后轮的机械式四轮驱动车相 比,能够廉价提供从驱动轮的从驱动系统。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将驱动专用发电机200作为电源,通过低 电压、大电流驱动马达100,因此能够输出在车辆的行车性能中所要求的 高转矩,能够提供一种与采用引擎的动力驱动前后轮的机械式四轮驱动车 相比并不逊色的从驱动系统。车载辅助用发电机9以及驱动专用发电机200,与引擎6 —起配置在 引擎室内。由于驱动专用发电机200是水冷密闭型旋转电机,因此驱动专 用发电机200对引擎6的安装位置,可以是比对作为空冷开放型旋转电机 的车载辅助用发电机9的引擎6的安装位置低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如上述,由于不具备马达驱动用电池,因此从驱动专用发电机200输出的直流电能经由继电器(relay) 300向逆变器装置400 的直流侧直接输入。逆变器装置400,将所输入的直流电变换成马达100 的驱动所需要的三相交流电,并将该变换后的三相交流电向马达100供给。 马达ioo,接受三相交流电而工作,产生后轮4的驱动所需要的旋转动力。马达100的旋转动力,经由与马达100的输出侧连接的离合器500以 及与离合器500的输出侧连接的差动齿轮(differential gear) 600向后轮4 的驱动轴5传递。因此,在从车辆的发动时至仅采用引擎6到达行车速度 值为止期间、以及在可采用马达100的旋转动力对后轮4进行驱动的最高 行车速度值以下,在结冰路等路面的摩擦系数p小的行车路中采用引擎6 驱动的前轮2产生滑动而无法将引擎6的动力向路面传递时,后轮4被驱 动。因此,通过本实施例的从驱动系统,能够使车辆既稳定又高转矩地发 动以及前进,在前轮2中产生滑动时,使前轮2迅速夹紧(grip),能够 稳定且可靠地走出摩擦系数p小的行车路。差动齿轮(differential gear) 600,是一种用于将马达100的旋转动力 向左右驱动轴5分配的动力传递机构, 一体化设置有用于将马达100的旋 转动力减速的减速机。马达100以及逆变器装置400被接近配置,被设置在位于从车辆的后 部座位至后备箱(trunk)的地板下面,且处于差动齿轮600的附近的狭小 空间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虽然以将马达100以及逆变器400作为独立个 体的情况为例作了说明,但也可以将两者作为一体的单元(机电一体)结 构。这种情况下,能够实现机器的小型化,并提高对车辆的搭载性。另外,马达ioo,也可以是与离合器50以及差动齿轮600—体的单元 结构。离合器500,是采用电磁力对两个离合板进行控制以控制动力传递的 电磁式动力切断机构,在从车辆的发动时至仅采用引擎6到达行车速度值 为止期间、以及可通过马达100的旋转动力驱动后轮4的最高行车速度值 以下,在结冰路等路面的摩擦系数p小的行车路采用引擎6驱动的前轮2 产生滑动而无法将引擎6的动力向路面传递时,按照两个离合板缔结而将马达100的旋转动力向差动齿轮600传递的方式进行控制,在处于仅引擎 6下的行车速度值时,按照两个离合板被解放,而将从马达100向差动齿 轮600传递的旋转动力切断的方式进行控制。构成后轮4的从驱动系统的各机器的动作,是通过从电子电路装置 700供给的信号或者电能而控制的。电子电路装置700,具备搭载多个电 子部件的多个控制基板,其中电子部件包括基于程序执行各机器的控制 所需要的运算的微计算机、预先存储微计算机的运算所需要的程序或映射 表(map)以及参数等数据的存储装置、以及将电阻等电路元件集成的集 成电路(ic)等,构成后述的四轮驱动控制装置、马达控制装置以及斩波 (chopper)电路。作为电子电路装置700所负责的控制,有对向驱动专用发电机200 供给的励磁电流进行控制以控制驱动专用发电机200的发电的励磁控制、 对继电器(relay) 300的接点的驱动进行控制以控制驱动专用发电机200 与逆变器装置400之间的电连接控制的继电器控制、对逆变器装置400的 电能变换动作进行控制以控制马达100的驱动的驱动控制、对向马达100 供给的励磁电流进行控制以控制马达100的驱动的励磁控制、以及对向离 合器500供给的励磁电流进行控制以控制离合器500的缔结,切断的离合 控制。构成后轮4的从驱动系统的各机器与电子电路装置700之间,是通过 信号线缆或电气线缆电连接的。车载电池10与电子电路装置700之间是 通过电气线缆电连接的。引擎6的组件(component)机器(空气调节阀、 供排气阀、燃料喷射阀)、构成变速机7的变速机构以及车载辅助用发电 机9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引擎控制装置、以及对构成防抱死系统(anti-lock brake system)的盘式汽缸(caliper cylinder)机构的动作进行控制的防抱 死系统控制装置等其它车载控制装置(省略图示),与电子电路装置700 之间,通过局域网(lan)线缆而电连接。从而,在各车载控制装置之间 能够共用各车载控制装置的所有信息,电子电路装置700,能够根据需要 分别从引擎控制装置获得引擎旋转数信号、移位位置信号、油门开度信号、 以及刹车冲程(brake stroke)信号作为输入信息取得,并从防抱死系统控 制装置获得车轮速度信号作为输入信息取得,将这些输入信息用于电子电路装置700的上述各控制中。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以引擎控制装置控制构成自动变速机7的变速 机构的动作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在车辆搭载变速机控制装置时,构成自 动变速机7的变速机构的动作是由变速机控制装置控制的。这种情况下, 向电子电路装置700输入的移位位置信号是从变速机控制装置经由lan 线缆获得的。接着,采用图2对构成后轮4的从驱动系统的从驱动系统的结构具体 进行说明。另外,在图2中,图示省略继电器300以及离合器500。电子电路装置700,由四轮驱动控制装置710、马达控制装置720、以 及斩波电路730、 740构成。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虽然以将四轮驱动控制装置710、马达控制装 置720、以及斩波电路730、 740作为一个电子电路装置700的情况为例作 了说明,但也可以分别作为独立个体。另外,也可以仅将四轮驱动控制装 置710作为独立个体,将其余作为一体。另夕卜,在本实施例中,以将电子电路装置700与马达100以及逆变器 装置400单独设置的情况为例作了说明。在将马达100以及逆变器装置400 设置为机电一体单元结构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电子电路装置700—体嵌入 该单元。这种情况下,四轮驱动控制装置710,也可以与马达控制装置720 以及斩波电路730、 740 —起被嵌入单元内,也可以仅将其作为独立个体 设置于单元外。另外,也可以分别将马达控制装置720嵌入逆变器装置400 中,将斩波电路730嵌入离合器600中,将斩波电路740嵌入马达100中。四轮驱动控制装置710,将从引擎控制装置11输出的移位位置信号、 油门开度信号、以及从防抱死系统控制装置输出的车轮速度信号作为输入 信号,基于这些输入信息将马达转矩目标值信号作为输出信息向马达控制 装置720输出。另外,四轮驱动控制装置710,基于输入信息,分别将用 于驱动离合器500的离合器控制指令信号作为输出信息向斩波电路730输 出,将用于驱动继电器300的继电器控制指令信号作为输出信息向继电器 300的驱动电路输出。马达控制装置720,将从四轮驱动控制装置710输出的马达转矩目标值信号、从引擎控制装置11输出的引擎旋转数信号、以及后述的传感器140、 440输出的马达电枢电流信号、马达励磁电流信号、马达旋转信号、 以及电容器电压信号(逆变器输入电压信号)作为输入信息,基于各输入 信号,分别将用于控制逆变器400的驱动的逆变器控制指令信号作为输出 信息向逆变器400输出,将用于控制马达100的励磁电流的马达励磁控制 指令信号作为输出信息向斩波电路740输出,将用于控制驱动专用发电机 200的励磁电流的发电机励磁控制指令信号作为输出信息向驱动专用发电 机200的电压调整器240输出。斩波电路730、 740,分别是基于从四轮驱动控制装置710以及马达控 制装置720输出的指令信号,重复通断从车载电池io供给的电流,对提 供给对应的负载(磁绕组或者励磁绕组)的输出电压的平均值进行控制, 且对在对应的负载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控制的电流控制装置,由开关半导体 元件731、 741以及对它们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等构成。在此,从车载电 池10向离合器500的励磁绕组(省略图示)流动的励磁电流,由斩波电 路730控制。从车载电池10向马达100的转子120的励磁线圈123流动 的励磁电流,由斩波电路740控制。驱动专用发电机200,如上述,是一种经由传动带接收引擎6的驱动 力并被驱动,并将为了驱动马达100所要求的电力向逆变器装置400供给 的交流式同步旋转电机,由定子210、转子220、整流器230以及电压调 整器240构成。定子210以及转子220,被按照两者的中心轴同心的方式配置,在直 径方向相互对置。定子210,是在电枢铁心(未图示)中巻绕电枢绕组211而构成的电枢。转子220,是在被一方的磁性磁化的爪状磁极与被另一方的极性磁化 的爪状磁极在周方向交互配置的磁极铁心(省略图示)巻绕励磁绕组221, 并在周方向邻接的爪状磁极之间设置有长方体状的永磁体(省略图示)而 构成的爪极(lundell)结构的励磁。永磁体,按照周方向的面的极性与同 周方向对置的爪状磁极的极性相同的方式,在周方向上着磁。整流器230,是一种对从电枢绕组211输出的三相交流电能进行整流而变换成直流电能的变换装置,由将两个二极管231串联电连接得到的串联电路,并联电连接三相(桥式连接)得到的三相桥式整流电路构成。电压调整器240,是基于从马达控制装置720输出的指令信号,对向 励磁绕组221供给的励磁电流进行控制,并对从驱动专用发电机200输出 的发电电压进行控制的电压控制装置,由开关半导体元件241以及用于对 其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等构成。在励磁绕组221中流动的励磁电流,在驱 动专用发电机200的预热时(发电量没有达到规定值,无法确保规定的励 磁电流时)由车载电池10供给,在驱动专用发电机200预热之后从整流 器230的输出侧供给。如果通过电压调整器240控制的励磁电流,经由通过电刷(brush)与 滑环(slip ring)之间的机械滑动接触实现电连接的导通机构(省略图示) 而在励磁绕组221中流动,则爪状磁极被对应的极性磁化,转子220中产 生的磁通形成从爪状磁极的一方经由定子210到达爪状磁极的另一方的磁 路。在该状态下,如果转子220借助引擎6的驱动力而旋转,则从转子220 输出的磁通与三相的电枢绕组211交链(interlinkage),三相电枢绕组211 各自感应产生电压。由此,从电枢绕组211输出三相交流电。所输出的三 相交流电通过整流器230被整流成直流电,并向逆变器装置400供给。逆变器装置400,是一种将从驱动专用发电机200输出的直流电,基 于从马达控制装置720输出的指令信号变换成马达100的驱动所需要的三 相交流电,并将该变换后的三相交流电向马达ioo供给的电力变换装置, 由功率模块410、驱动电路420、平滑电路430以及传感器440构成。功率模块410,是一种将从驱动专用发电机200供给的直流电通过开 关半导体元件411的开关动作而变换成三相交流电的半导体电路装置,由 将串联电连接两个开关半导体元件411得到的串联电路并联电连接三相 (桥式连接)得到的电力变换电路构成,并被电连接在驱动专用发电机200 与马达10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采用mos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et (mos 型场效应晶体管)作为开关半导体元件411。在mosfet中,按照从源电 极向漏电极为正向的方式,在漏电极与源电极之间电连接寄生的二极管。 mosfet,除漏电极与源电极之外海具备栅电极。另夕卜,在本实施例中,虽然以采用mosfet作为开关半导体元件411 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代替mosfet也可以采用igbt (绝缘栅型双 极晶体管)。在igbt的情况下,具备射电极、集电极以及栅电极,在射 电极与集电极之间还需要另外设置二极管。驱动电路420,是根据从马达控制装置720输出的指令信号、即与6 个开关半导体元件411各自对应的逆变器控制指令信号,生成6个开关半 导体元件411各自的动作所需要的电容且电位的驱动信号,将该所生成的 驱动信号向对应的开关半导体元件411的栅电极供给,并使对应的开关半 导体元件411导通,截止的电路,由将构成放大电路或电位变换电路等的 多个半导体元件等电路元件集成得到的集成电路(ic)构成。平滑电路430,是将从驱动专用发电机200供给的直流电中包含的脉 动成分去除,对向功率模块410供给的直流电进行平滑的电路,由作为电 容元件的电容器431构成,在功率模块410的直流侧与驱动专用发电机200 的输出侧之间并联电连接。传感器440是电压传感器以及电流传感器,其中电压传感器用于对电 容器电压、即从驱动专用发电机200向功率模块410的直流侧施加的直流 电压进行检测,电流传感器用于对从功率模块410的交流侧(输出侧)向 马达100供给的马达电枢电流进行检测。除此之外,传感器440中还包含 用于对功率模块410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另外,在图2中,虽然将电压传感器以及电流传感器归拢在一起进行 图示,但在实际的产品中是分别设置在适当的测定场所的。若举电流传感 器为例,则电流传感器被设置在功率模块410的输出端子或与该输出端子 电连接的布线导体中。马达100,是一种通过从逆变器装置400输出的三相交流电能而驱动, 产生旋转动力的绕组励磁型三相交流式同步旋转电机,由定子110、转子 120以及传感器140构成。定子110以及转子120,按照两者的中心轴同心的方式配置,在直径 方向相互对置。定子110,是一种在省略图示的定子芯(电枢铁心)中巻 绕定子线圈(电枢绕组)112而构成的电枢。转子120,是一种在磁极铁 心(省略图示)巻绕励磁绕组123而构成的励磁。传感器140,是一种用于对从斩波电路740向励磁绕组123供给的马 达励磁电流进行检测的电流传感器、以及用于对转子120的旋转进行检测 的旋转传感器。作为旋转传感器,采用分解器(resolver)或具备霍尔元件 (磁感应元件)的霍尔传感器,该分解器输出根据转子120与定子110之 间的间隙的变化而改变且具有相位差的两个电压,霍尔元件感应旋转磁性 部件的磁变化并输出与之对应的信号。另外,在图2中,虽然将电流传感器以及旋转传感器归总作了图示, 但实际的产品中,是分别设置在适当的测量场所的。若举旋转传感器为例, 则旋转传感器,按照与转子120的旋转同步输出信号的方式,在转子120 的旋转轴上设置传感器旋转部,在直径方向上与传感器旋转部对置的部位 设置传感器固定部。如果经由通过电刷与滑环之间的机械滑动接触而实现电连接的导通 机构(省略图示),向励磁绕组123供给通过斩波电路740控制的励磁电 流,则磁极铁心被磁化,转子120中产生磁通。转子120中产生的磁通, 通过从磁极铁心经由定子iio返回磁极铁心的磁路。另一方面,如果将从 逆变器装置400输出的三相交流电向定子线圈112供给,则定子110产生 旋转磁通。通过定子110产生的旋转励磁以及转子120产生的磁通,磁性 的力(吸引力、反作用力)作用于定子110与转子120之间。由此,定子 120旋转,将通过该旋转产生的旋转动力向后轮4侧输出。另外,马达100的详细结构采用图3后述。本实施例的从驱动系统,如上述,不具备马达驱动用电池。因此,在 本实施例中,几乎无法吸收驱动专用发电机200与逆变器装置400之间的 直流电。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逆变器装置400的控制,采用能以高 响应实现高精度的转矩控制的、d—q轴旋转坐标下的电流控制、即所谓的 矢量控制;作为驱动专用发电机200的控制,采用响应慢的励磁电流控制。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按照从驱动专用发电机200输出的发电能量与向逆 变器装置400以及马达100输入的驱动(消耗)能量相等的方式,对马达 100的驱动控制和驱动专用发电机200的发电控制进行协调。从而,在本 实施例中,能够分别防止因剩余电能导致的电容器431以及开关半导体元 件411中产生的过电压、以及因电能不足导致电容器431的电压降低而产生的马达100的转矩不足。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上述,由于几乎无法吸收驱动专用发电机200 与逆变器装置400之间的直流电,因此基本上无法使马达200实施再生动 作。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四轮驱动车l的制动时,将离合器500断开 来切断后轮4侧与马达200侧之间的动力传递,防止由后轮4的驱动力驱 动马达ioo。由此,在本实施例中,能够防止马达100的再生动作。进而,在本实施例中,作为逆变器装置400的开关控制方式,采用矩 形波控制、以及pwm (脉宽调制)控制,根据马达100的动作点(旋转 数)切换采用矩形波控制与pwm控制。例如,分别在车辆的停止时、发 动时以及低速行驶时(例如马达旋转数不足5000rpm),采用pwm控制; 在车辆的中 高速行驶时(例如马达旋转数为5000rpm以上),采用矩形 波控制。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矩形波控制时从马达控制装置720对正 弦基波的半周期输出一个脉冲波形,在pwm控制时从马达控制装置720 对正弦基波的半周期输出脉宽调制后的多个脉冲波形。接着,采用图3 图7针对马达100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例,采用励磁绕组型同步电机,特别是具备爪极转子的励磁绕 组型同步电机,作为搭载在四轮驱动车1中的后轮驱动用的马达100。这 是因为,要求马达100有动作点较宽这样的性能,而在作为车辆驱动用有 一些实际成果的感应式电机或永磁型同步机中,未必能说就满足这样的要 求。在四轮驱动车l中,例如在深雪中前进时,能够仅用后轮发动前进是 很重要的。因此,在四轮驱动车1的低速区域中,需要很大的转矩。另外, 由于搭载在四轮驱动车1中的后轮驱动用马达,被设置在车体的底部的差 动齿轮附近,因此其体格受到限制,且由于如上述由于需要很大的转矩, 因此齿轮比被设定得很大。因而,在达到四轮驱动车l的中速行驶区域之 前持续四轮驱动的情况下,需要使后轮驱动用马达旋转得非常快。但是,感应式电机不适于低电压驱动,车辆在前进时(低速,高转矩 时)的特性不一定充分。另外,永磁式同步电机,为了在高速旋转侧抑制感应电压的产生,因 此虽然需要抵消永久磁体的磁通来减弱励磁的、所谓的弱磁控制,但旋转数是存在界限的。因此,永磁式同步电机,在旋转数范围很大时,高速旋 转侧的马达效率降低,且温度上升变大,也不一定能驱动到所需要的高旋 转区域。与此相对,在励磁绕组型同步电机、特别是具备爪极式转子的励磁绕 组型同步电机中,在低速旋转侧能够输出大转矩,在高速旋转侧通过抑制 励磁电流从而使励磁磁通变小以将感应电压抑制得较小,能够驱动到所需 要的高旋转区域。即具备爪极式转子的励磁绕组型同步电机,具备将磁极铁心弯曲制成 的多个爪磁极,极性不同的爪磁极在周方向交替配置,在爪磁极的内周侧 的圆筒部励磁绕组被巻绕成圆筒状。因此,具备爪极式转子的励磁绕组型 同步电机基本都能多极,且由于励磁绕组抗离心力强,因此适于高速旋转、 且能够扩大最高旋转数的范围,进而能够任意控制励磁电流使弱磁控制变 简单。另外,作为励磁绕组型同步电机,虽然也有的具备突极型转子,但并 不适于高速旋转。另外,具备爪极式转子的励磁绕组型同步电机,通过在极性不同的爪 磁极之间设置永磁体,从而能够简单地增强励磁。即,在具备爪极式转子 的励磁绕组式同步机中,作为磁通的磁路,具备磁通穿过转子内部的磁 路、和磁通经由转子与定子之间的空隙从转子进入定子并从定子经由空隙 返回转子的磁路。在发动时,向励磁绕组供给的励磁电流变大,由于前者 的磁路饱和,因此设置在爪磁极之间的永久磁体的磁通很多穿过后者的磁 路。因而,进入定子侧的磁通增加,转矩增加。另一方面,在高速旋转时, 向励磁绕组供给的电流通过弱磁控制而减少,前者的磁路的饱和减少,因 此穿过后者的磁路的永久磁体的磁通减少。这样,在具备爪极式转子的励磁绕组型同步电机中,由于自动执行如 下动作,g卩如果励磁电流变大,则穿过后者的磁路的磁通量增加;如果励磁电流变小,则穿过后者的磁路的磁通量减少,因此能够实现提高低速 侧的马达转矩、提高高速侧的马达效率。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四轮驱动车1的后轮驱动用马达100,应用具备爪极式转子的励磁绕组型同步电机,由于对马达ioo的旋转数(马达100的动作点)使励磁电流改变,可主动改变所产生的磁通,因此在四 轮驱动车1的电动驱动系统的最大电压内,能够在马达100的允许电流范围内驱动马达ioo的动作点。另外,四轮驱动车1的后轮驱动用的马达100,如上述,设置在车体 的地板下面的差动齿轮600的附近。由此,马达100在防水的基础上,形成密闭型,且由于体格上的限制无法采用水冷等强制冷却,必须采用基于外部放热的自然冷却。这样,马达100根据其设置环境在冷却方面会受到 制约。因此,在马达100中,需要抑制机内的发热,抑制机内的温度上升。马达100,如上述是密闭防水型的,按照第一壳体(housing) 101、 第二壳体102、第三壳体103以及后罩104的顺序排列在轴方向上,通过 采用螺钉或螺杆等连接部件将相邻的零件固定从而构成壳体。第一壳体101,是通过一体化形成第一框架101a以及第一托架 (bracket)101b而构成的。第二壳体102,是通过一体化形成第二框架102a 以及第二托架102b而构成的。第三壳体103,是通过一体形成第三框架 103a以及第三托架103b而构成的。第一乃至第三框架101a、 102a、 103a,是内周侧为圆形中空的筒状部 件。第一托架101b,是堵塞第一框架101a在轴方向一侧端部的开口部, 且在中心部具有在轴方向贯通的圆形孔的环状板部件。第二托架102b,是 堵塞第一框架101a的轴方向另一侧端部与第二框架102a在轴方向一侧端 部的开口部,且在中心部具有在轴方向贯通的圆形孔的环状板部件。第三 托架103b,是堵塞第二框架102a在轴方向另一侧端部与第三框架103a在 轴方向一侧端部的开口部,且在中心部具有在轴方向贯通的圆形孔的环状 板部件。第三框架103a在轴方向另一侧端部的开口部,被后罩104堵塞。 后罩104,是沿着第三框架103a的外径制作的板状部件。在由第一框架101a、第一托架101b和第三托架102b包围的部分,形 成马达室105。在由第二框架102a、第二托架102b和第三托架103b包围 的部分,形成供电室106。在由第三框架103a、第三托架103b和后罩104 包围的部分,形成传感器室107。各室,是从轴方向一侧端部(输出轴侧) 以马达室105、供电室106、传感器室107的顺序沿着轴126在轴方向上 排列。相邻的壳体部件隔(挟持)着密封部件而结合。从而,提高相邻的壳体部件之间的结合部的气密性,提高各室的密闭性。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虽然以将壳体内部分成三个空间的情况为例作 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两个或者一个。即,也可以是将供电室106和传感器室107作为一个空间,或者也可以是将马达室105和供电室106以及传感 器室107作为一个空间。这种情况下,对将逆变器装置200在轴方向相对 马达100 —体化的情况下有效。在第一托架101b的中心部设置有第一轴承(bearing) 108。在第二托 架102b的中心部设置有第二轴承109。第一轴承108以及第二轴承109, 可旋转地支撑轴126。轴126,比第一托架101b以及第二托架102b更向 轴方向外侧延伸。在马达室105的内部,在第一框架101a的内周侧设置定子110。在定 子110的内周侧隔着孔隙对置配置转子120。定子110,是产生旋转磁场的静止部位,具备构成磁路的定子芯111、 和装载在该定子芯111中并产生旋转磁场的定子线圈112。定子芯111,是在轴方向将多块硅钢板重叠,在由此得到的圆筒体的 外周的多处施以激光熔接,使多块硅钢板一体化而成的圆筒状磁性部件, 外周面通过热压配合等与第一框架101a的内周面嵌合,从而被固定在第 一框架101a中。定子芯111的外周部,形成筒壁厚度比壳体部件的厚度 厚的圆筒状的轭部(yoke)(省略图示)。在轭部的内周侧,多个齿部(teeth) llla与轭部形成一体化。多个齿部llla在轴方向连续地形成,从轭部的 内周表面向直径方向内侧延伸,且等间隔地配置在周方向。在定子芯lll 的内周部、且在周方向邻接的齿部llla之间形成多个槽lllb。多个槽 lllb,按照在定子芯111的内周侧开口的方式,从定子芯lll的内周表面 向定子芯111的直径方向外侧凹陷,且是从定子芯111的轴方向一侧端部 至定子芯111的轴方向另一侧端部贯通定子芯111的内周部的细长的绕组 收纳部,与多个齿部llla同样,在周方向等间距配置。定子线圈112,是通过将三相(u相、v相、w相)的相线圈星形连接 而构成的。星形连接,是按照形成中性点的方式以使各相线圈的一端连接 的接线方式。作为定子线圈112的接线方式,也可以采用三角连接。三角 连接,是在一个相线圈的两端中的一方连接另一相线圈的一端,在其另一方连接剩下一相线圈的一端的接线方式。各相线圈,是通过将收纳在各槽lllb中的各相多个线圈导体113 (单 位线圈)电连接而构成的。线圈导体113,是在对应于转子120的磁极间 距而分开的两个槽ulb中,跨过几个槽lllb而收纳的段导体,是在外周 表面被施以漆包绝缘的一个连续的铜线(从导体端的一方至另一方在无端 状态下形成的铜线)。在各个槽lllb,在上下方向(深度方向或者定子芯 111的直径方向)收纳两个线圈导体113。即,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两层 绕,构成定子线圈112。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线圈导体113,以采用导体延伸的方向(导体的 轴方向或者长度方向)的剖面形状或者导体的切断面的形状为矩形的平角 线所形成的段导体的情况为例作了说明。作为线圈导体113,也可以采用 按照导体延伸的方向(导体的轴方向或者长度方向)的剖面形状或者导体 的切断面形状呈椭圆形、或者将圆线从两个方向挟持而压縮,并使其剖面 的一部分平坦的形状等呈类似于矩形的其它形状的段导体。在本实施例 中,作为线圈导体113,通过采用平角线,从而能使线圈导体113的导体 延伸的方向的截面占槽lllb的轴方向的截面积的比例(占面积比)变大。另外,此后,在本实施例中,将线圈导体113的导体延伸的方向(导 体的轴方向或者长度方向)的剖面或者导体的切断面简记作剖面。此外,有关上述以外的线圈导体113的结构、以及线圈导体113之间 的结合方法等的详细说明,采用图4 图7进行说明。转子120,因与定子110之间的磁作用而旋转。在本实施例中,转子 120由串联(tandem)构成。在此,所谓串联,使指在同一轴(旋转输出 轴)126上将多个磁极铁心在轴方上排列。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以及第二 磁极铁心这两个铁心在轴方向排列,构成串联式的转子120。第一磁极铁心(第二磁极铁心),由第一爪形磁极铁心121a、 122a (第二爪形磁极铁心121b、 122b)、第一励磁线圈123a (第二励磁线圈 123b)以及第一永久磁体125a (第二永久磁体125b)构成。第一以及第 二磁极铁心,按照同极性的爪形磁极铁心相连接而配置的方式,例如按照 第一磁极铁心中为n极侧的第一爪形磁极铁心122a、与在第二磁极铁心 中为n极侧的第二爪形磁极铁心121b相连接而排列防止的方式,嵌合在轴126的外周上。第一爪形磁极铁心121a、 122a (第二爪形磁极铁心121b、 122b), 在轴方向对置,且分别具备从磁极铁心的圆筒部向直径方向外侧延伸而在 磁极铁心的对置方向弯曲,且向磁极铁心的对置方向延伸的多个爪部。第 一以及第二磁极铁心分别具备12个爪部(6个n极侧的爪部、6个s极侧 的爪部)。g卩,在本实施例中,转子120的磁极数为12极。爪部的外周 表面形状为,随着从根部去向顶端呈周方向的宽度慢慢变小的梯形或者三 角形状;周方向(侧)面的形状为,随着从根部去向顶端直径方向的厚度 (随着从根部去向顶端,爪部的内周侧对爪部的外周侧的相对直径方向的 距离)慢慢变小的直角三角形状。通过第一爪形磁极铁心121a、 122a (第 二爪形磁极铁心121b、 122b)在轴方向对置,从而各个爪部在周方向交替 配置。即,极性不同的爪部在周方向交替配置。在第一爪形磁极铁心121a、 122a (第二爪形磁极铁心121b、 122b) 这两个轴方向叠置的圆筒部的外周侧、与在第一爪形磁极铁心121a、 122a (第二爪形磁极铁心121b、 122b)的周方向排列的多个爪部的内周侧之间 形成的区域,安装第一绕线筒(bobbin) 124a (第二绕线筒124b)。第一 以及第二绕线筒124a、 124b,由具有电绝缘性的部件形成,例如,绝缘树 脂成形品。第一绕线筒124a (第二绕线筒124b)中,巻绕安装有在周方 向巻绕数次圆线而构成的第一励磁线圈123a (第二励磁线圈123b)。通过由励磁电流来激励第一励磁线圈123a (第二励磁线圈123b), 从而分别将第一爪形磁极铁心121a (第二爪形磁极铁心122b)的爪部磁 化成s极,将第一爪形磁极铁心122a (第二爪形磁极铁心121b)的爪部 磁化成n极。在第一爪形磁极铁心121a、 122a (第二爪形磁极铁心121b、 122b) 的周方向邻接的爪部之间,分别挟持第一永久磁体125a (第二永久磁体 125b)。第一以及第二永久磁体125a、 125b,被按照在与爪形磁极铁心的 爪部的周方向(侧)面对置的方向(周方向)产生磁通的方式,且与爪形 磁极铁心的爪部的周方向(侧)面对置的面的极性为与在周方向对置的爪 形磁极铁心的爪部相同的极性的方式上磁。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虽然第一以及第二磁极铁心的磁极中心一致,但也可以根据磁极铁心的叠置数(串联数)或者定子芯111的槽lllb的 宽度方向排列的线圈导体113的数量,将彼此的磁极中心错开。例如,在 本实施例中,由于磁极铁心的叠置数为2,因此当将第一以及第二磁极铁 心的磁极中心错开时,只要将该角度设为电角30度(机械角度5度)即 可。这样,通过将第一以及第二磁极铁心的磁极中心错开,从而能够降低 转矩脉动(torque ripple),进而能够降低振动以及噪音。第一以及第二励磁线圈123a、 123b,与配置在供电室106中的一对滑 环130电连接。滑环130,是具有导电性的环状部件,被设置于比第二轴 承109更往供电室106侧延伸的轴延伸部126a的外周面上。在一对滑环 130的外周表面上滑动接触一对电刷(brush) 131。电刷131的一方与电 压调整器连接,接受通过电压调整器控制的励磁电流的供给。向电刷131 的一方供给的励磁电流,经由滑环130而向第一以及第二励磁线圈123a、 123b供给,并对第一以及第二励磁线圈123a、 123b进行激励。这样,分 别将第一爪形磁极铁心121a以及第二爪形磁极铁心122b的爪部磁化成s 极,将第一爪形磁极铁心122a以及第二爪形磁极铁心121b的爪部磁化成 n极。一对电刷131由电刷固定器132保持,按照与对应的滑环130滑动接 触的方式,通过弹性力按压在对应的滑环130的外周表面上。在传感器室107的内部,收纳用于对转子120的磁极位置进行检测的 分解器140。分解器140,由分解器定子141、以及在分解器定子141的内 周侧隔着机械空隙而对置配置的分解器转子142构成,在分解器定子141 中对因分解器转子142的旋转而产生的磁变化进行探测,将相应的信号从 分解器定子141向马达控制装置720输出。分解器定子141,被固定在第三框架103a的内周面。分解器转子142, 被嵌装在轴延伸部126b的外周面上,与分解器定子141的内周侧对置。 轴延伸部126b,是比轴延伸部126a更往轴方向外侧延伸的部位,抵达与 经由离合器500与差动齿轮600机械连接的轴126的输出端126c侧相反 一侧的端部。这样,分解器转子142便与转子120—起旋转。分解器140的基准,可以按照与第一爪形磁极铁心与第二爪形磁极铁 心之间的磁中心一致的方式设置,也可以是与将因第一爪形磁极铁心而产生的感应电压的波形和因第二爪形磁极铁心而产生的感应电压的波形合成后的合成感应电压波形相一致地来设置。通过拆下后盖104,能容易地 进行分解器转子141的位置调整。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以采用分解器140作为磁极位置检测装置的情 况为例进行说明。作为磁极位置检测装置,也可以采用由永久磁体、和用 于对其磁通进行探测的霍尔元件等磁感应元件构成的装置。这种情况下, 按照使其与马达的转子一起旋转,并在该永久磁体的周围使三相的霍尔元 件电气上具有120度的间隔的方式配置。接着,采用图4 图7对定子线圈112的结构详细说明。定子线圈112,如上述,通过在设置于定子芯111的多个槽lllb中安 装多个线圈导体113,并电连接多个线圈导体113而构成。线圈导体113,是对一根连续的直线状平角线116 (参照图5 (a)), 依次施加通过三次成形工序完成的成形(图5 (b)至(d)),最终,如 图5 (d)所示,成形为扇形展开状的段导体。成形工序,被分成图5 (a) (c)的槽插入前成形、和图5 (d)的槽插入后成形。在槽插入前成形的工序中,首先,如图5 (a)所示,将通过按规定 的长度切断平角状的线材所得到的一个直线状的平角导体116的顶端部 (与线圈导体113的两个顶端部的结合部对应的部分)116e、 116f的漆皮 绝缘覆膜机械剥离。之后,以将与平角导体116的中心轴平行的四面中、面积小的两个面 116a在长度方向二分的线段116b为轴,按照将线段116b的一侧的直线部 116c与线段116b的另一侧的直线部116d平行叠置而在同一方向延伸的方 式将平角导体116弯曲。即,将平角导体116的面积大的两个面中的一方 作为设置面,将平角导体116放置于平面上,沿着平角导体116的设置面 在长度方向的中途将平角导体116弯曲成两部分。线段116b,比平角导体 116的长度方向中央更靠向长度方向的一侧。另外,平角导体116,在其轴方向的矩形剖面中的短边方向的宽(最 大宽度),比槽lllb的开口部的宽度(定子芯111在轴方向的最大宽度) 更大。通过以上成形工序,如图5 (b)所示,形成u字状的第一成形导体117。 第一成形导体117,由边部117a、 117b以及翻折部117c构成。 边部117a、 117b,是在同一平面上平行叠置并在同一方向上延伸的直线部分,在与翻折部117c侧相反侧的端部,具有将漆皮绝缘覆膜剥离后 的顶端部117h、 117i。在此,本实施例中,在定子芯111的轴方向端部, 为了使线圈导体113的两个顶端部在轴方向的配置位置相等,使边部u7b 的长度比边部117a的长度更长,与之后的成形所产生的边部长度的变化 对应。翻折部117c,是将边部117a、 117b的一侧(与顶端部117h、 u7i侧 相反一侧)端部之间连结的u字部分,从边部117a、 117b的一方的一侧 端部延伸,在中途按照翻转180度方向的方式翻折,并延伸至边部117a、 117b的另一方的一侧端部。接着,如图5 (b)所示,将第一成形导体117的与边部117a的中心 轴平行的四个面中、面积大的两个面在翻折部117c侧端部在长度方向划 分的两个线段117d、 117e作为轴,将边部117a翻折,按照在边部117a、 117b之间形成与相应于旋转磁极间距分开的两个槽的间距相同的尺寸间 隔的方式,且按照基于槽lllb的直径(深度)方向的尺寸(槽lllb的内 部的线圈导体113的上下层的配置)在边部117a、 117b之间形成段差的 方式,在远离边部117b的方向伸展边部117a。即,按照将边部117b固定, 并将边部117a拉伸使得边部117a向纸面背侧移动。通过以上成形工序,如图5 (c)所示,形成u字状的第二成形导体118。 第二成形导体118,由边部118a、 118b以及过渡部118c构成。 边部118a、 118b,是在基于槽lllb的直径(深度)方向的尺寸形成段差的状态下平行并设而在相同方向延伸的直线部分,在与过渡部u8c 相反侧的端部具有将漆皮绝缘覆膜剥离的顶端部118g、 118h。过渡部118c,设置于边部u8a、 118b的一侧(与顶端部118g、 118 后侧相反侧)的端部,按照在边部118a、 118b之间形成相当于与旋转磁 极间距相应而分开的两个槽的间距的间隔的方式,从边部118a、 118b的 一方往另一方过渡,是将边部118a、 118b的一侧端部之间连结的直角三 角形状部分,由过渡边部118d、 118e以及翻折部118f构成。过渡边部118d,是从边部118a的一侧(与顶端部118g侧相反侧)端部,向与顶端部118g侧相反侧的方向直线状延伸的直线部分。过渡边部118e,是一边从边部118b的一侧(与顶端部118h侧相反侧)端部向与顶 端部118h侧相反侧的方向延伸, 一边向过渡方向延伸的倾斜部分。翻折 部118f,是按照将过渡边部118d、 118e的延伸方向,从过渡边部118d、 118e的一方往另一方转换的方式,将过渡边部118d、 118e的与边部118a、 118b侧相反侧的端部之间连结的u字部分,并让过渡边部118d、 118e的 与边部118a、 118b侧相反侧的端部之间,在边部118a、 118b之间形成的 段差相接的方向上延伸。接着,在槽插入后成形的工序之前,实施槽插入工序,在分开的两个 槽lllb中安装第二成形导体118。对于分开的两个槽lllb,第二成形导 体118,从与定子芯111的轴方向一侧(与轴126的输出段侧(前侧)相 反的(后侧))端部,按照跨过若干个槽lllb的方式,插入顶端部118g、 118h侧。这时,边部118a、 118b的一方(在本实施例中为边部u8b), 被插入槽lllb的上层(槽的深度方向底部侧),边部118a、 118b的另一 方(在本实施例中为边部118a)被插入槽lllb的下层(槽的深度方向开 放(开口)侧)。在第二成形导体118的插入时,按照导体的剖面的长度 方向为槽lllb的深度方向的方式插入。通过以上插入工序,在分开的两个槽中依次插入第二成形导体118。 插入工序结束后,在定子芯111的轴方向的一侧端部(第二成形导体118 的插入侧端部)配置多个过渡部118c,形成环状的成形排列体。并且,在 定子芯111的轴方向另一侧端部(与第二成形导体118的插入侧的相反侧 端部),包含前端部118g、 118h。多个边部118a、 118b的开放端部从槽 lllb向轴方向突出而配置,形成环状的突起排列体。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设旋转磁极数为12,槽数为36,因此旋 转磁极间距相当于3个槽。因而,在对分幵的两个槽lllb的一方的上层 插入第二成形导体118的边部118b后,第二成形导体118的边部118a, 从分开的两个槽lllb的一方插入第三个槽lllb的下层。作为旋转磁极数与槽数之间的组合,也可以是12个极72个槽等。这 种情况下,旋转磁极间距相当于6个槽。接着,如图5 (d)所示,实施槽插入后成形的工序。在槽插入后成形的工序中,将被插入分幵的两个槽ub中的第二成形导体118的边部 118a、 118b的开放端部,按照其弯曲方向变成与过渡部118c的过渡方向 相反的方向的方式,且按照其前端部分(前端部118g、 118h)的延伸方向 变成第二成形导体118的对定子芯111的插入方向(轴方向)的方式,在 相互离开的方向展开,并在两个轴弯曲。在此,弯曲的轴,如图5 (b) 所示,将与第一成形导体117的边部117a、 117b的轴平行的四个面中面 积大的两个,作为在前端部117h、 117i侧端部在长度方向划分的两个线段 117f、 117g。通过以上的成形工序,如图5(d)以及图6所示,形成线圈导体113。 线圈导体113,由边部113a、 llb、过渡侧线圈端部113c、以及结合侧线 圈端部113d构成。边部113a,是被收纳在分开的两个槽lllb的一方并配置在其上层(槽 的深度方向底部侧)的直线部分。边部113b,是被收纳在分开的两个槽 lllb的另一方并配置在其下层(槽的深度方向开放(开口)侦d的直线部 分。过渡侧线圈端部113c,被配置在定子芯111的轴方向一侧(第二成形 导体118对槽lllb的插入侧)端部,被设置在边部113a、 113b的一侧(与 结合侧线圈端部113d侧相反的一侧)端部并从槽lllb导出,将相当于根 据旋转磁极间距而分开的两个槽的间距的距离,从边部113a、 113b的一 方往另一方过渡,是连接边部113a、 113b的一侧端部之间的直角三角形 状部分,由过渡边部(导出部)113e、 113f以及翻折部u3g构成。相对过渡测线圈端部113c,接合侧线圈端部113d,是被配置在定子 芯111的轴方向另一侧(与第二成形导体118对槽lllb的插入侧相反的 一侧)端部,并被设置于边部113a、 lib的另一侧(与过渡侧线圈端部113c 侧相反的一侧)端部并从槽lllb导出,向与过渡侧线圈端部113c的过渡 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且与同样延伸的其他线圈导体113的结合侧线圈端 部113d结合的部分,由过渡边部(导出部)113h、 113i以及结合部113j、 u3k构成。过渡边部113e,是从边部113a的一侧(与接合部113j侧相反的一侧) 端部向与前端部118g侧相反侧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直线部分。过渡边部113f,是一边从边部113b的一侧(与接合部113k侧相反的一侧)端部 向与接合部113k侧的相反侧方向(从定子芯111往轴方向离开的方向) 延伸, 一边向过渡方向延伸的倾斜部分。翻折部113g,是按照将过渡边部 113e、 113f的延伸方向从过渡边部113e、 u3g的一方往另一方转换(移 位)的方式,连结过渡边部113e、 113f的与边部113a、 113b侧相反侧端 部之间的u字部分,在过渡边部113e、 113f的与边部113a、 113b侧相反 侧端部之间,在边部113a、 u3b之间形成的段差(槽的深度方向的上下 层的段差)相接的方向上延伸。在此,过渡侧线圈端部113c,如图4所示,按照过渡边部113e的过 渡方向侧相对定子芯111的轴方向一侧(第二成形导体118对槽lllb的 插入侧)的开口角度ei (机械角),比过渡边部113f的过渡方向侧相对 同一的定子芯lll的端部的端面的开口角度e2 (机械角)大的方式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91是90度,02比ei小,也比45度小。另夕卜,过渡侧线圈端部u3c,根据过渡边部113e、 113f的角度ei、 02 的关系,如图4所示,从边部113b的一侧(与结合部113k侧相反的一侧) 端部至翻折部113g的过渡边部113f的长度,比从边部113a的一侧(与接 合部113j侧相反的一侧)端部至翻折部113g的过渡边部113e的长度大的 方式形成。另夕卜,过渡侧线圈端部113c,根据过渡边部113e、 113f的角度ei、 62 的关系,如图6所示,按照定子芯111的周方向(过渡侧线圈端部113c 的过渡方向)的翻折部113g的配置位置,比根据旋转磁极间距而分开的 两个槽的间距的中间位置更靠近边部113a侧,且处于边部113a的延长线 上的方式形成。过渡边部113h,是一边在边部113a的另一侧(与翻折部113g侧相反 一侧)端部或者与翻折部113g相反一侧的方向(从定子芯111往轴方向 远离的方向)延伸, 一边在与从过渡边部113e去往过渡边部113f过渡的 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倾斜部分。接合部u3j,形成于过渡边部113h的 与边部113a侧相反侧的前端部,是在与从边部113b延伸的倾斜部分的前 端的接合部113k重合的状态下与接合部u3k结合的部分,该边部113b 配置在被收纳于其它槽lllb中的其他线圈导体113的上层。过渡边部113i, 一边在边部113b的另一侧(与翻折部113g侧相反的 一侧)端部或者与翻折部113g侧相反侧的方向(从定子芯111向轴方向 远离的方向)延伸, 一边在与从过渡边部113f去往过渡边部113e的过渡 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倾斜部分。接合部113k,形成于过渡边部113i的 与边部113b侧相反一侧的前端部,是在与从边部113a延伸的倾斜部分的 前端的接合部u3j重合的状态下与接合部113j结合的部分,该边部113a 配置在被收纳于其它槽lllb中的其他线圈导体113的下层。接合部113j、 113k的重合方向,与边部113a、 113b之间形成的段差 (是槽的深度方向的上下层的段差,定子芯lll在直径方向的段差)相接 的方向相同。通过以上的成形工序,在定子芯lll的轴方向另一侧端部(第二成形 导体118的插入侧的相反侧端部),形成两个线圈导体113的一方的接合 部113j (例如,从配置于图6的左端的槽lllb起右侧第四个槽lllb的下 层的线圈导体113的边部113a延伸的过渡边部113h的前端部)、与两个 线圈导体113的另一方的接合部113k(例如从配置于从图6的左端槽lllb 起右侧第七个槽lllb的上层的线圈导体113的边部113b延伸的过渡边部 113i的前端部)之间的多个被接合体。这时,多个被接合体,在接合部113j、 113k的过渡方向(定子芯111的周方向)的位置一致,且接合部113j、113k, 在与形成于边部113j、 113k之间的段差的方向重合的状态下,排列于接合 部113j、 113k的过渡方向(定子芯ll的周方向)。这样,便在定子芯lll 的轴方向另一侧端部(与第二成形导体118的插入侧相反一侧的端部)通 过多个被接合体形成环状的突起排列体。在过渡方向邻接的过渡边部113e之间的间隙,如图6所示,比在过 渡方向邻接的过渡边部113f之间的间隙大。在过渡方向邻接的过渡边部 113h之间的间隙,如图6所示,大小与在过渡方向邻接的过渡边部113i 之间的间隙相等。另外,在过渡方向邻接的过渡边部113h之间的间隙, 以及在过渡方向邻接的过渡边部113i之间的间隙,如图6所示,比在过渡 方向邻接的过渡边部113e之间的间隙(最大)小,比在过渡方向邻接的 过渡边部113f之间的间隙(最小)大。在过渡方向邻接的过渡边部113f之间的间隙,虽然省略图示,但挟持有绝缘部件。接合部113j、 113k的被接合体,如图6所示,在定子芯lll的周方向 (过渡侧线圈端部113c的过渡方向)的配置位置,与翻折部113g的配置 位置不同,位于根据旋转磁极间隔而分开的两个槽的间距的中间位置。接合部113j、 113k,被通过电阻焊锡接合方法接合。这样,构成各相 的相线圈的线圈导体113,彼此被电连接。在各相线圈的中性点侧端部, 由与线圈导体113相同的平角线构成的中性线(省略图示),被通过与线 圈导体113之间的接合相同的方法接合。在各相线圈的与中性点侧端部的 相反侧端部,由与线圈导体113相同的平角线构成的导出线(省略图示), 被通过与线圈导体113之间的接合同样的方法接合。这样,能够构成段导 体下的分布双层波绕所形成的定子线圈112,且能够经由导出线将定子线 圈112与逆变器装置400的功率模块410 (电力变换电路)连接。中性线,与线圈导体113—起,从定子芯lll的轴方向一侧(第二成 形导体118的插入侧)端部被插入槽lllb,在定子芯111的轴方向另一侧 (与第二成形导体118的插入侧相反的一侧)端部,与各相线圈的中性点 侧端部所接的线圈导体的接合部相接合。导出线,在定子芯111的轴方向另一侧(与第二成形导体118的插入 侧相反的一侧)端部,与各相线圈的中性点侧的相反侧端部所接的线圈导 体的接合部相结合,经由槽lllb从定子芯111的轴方向另一侧(与第二 成形导体118的插入侧的相反侧)端部,向定子芯111的轴方向一侧(第 二成形导体118的插入侧)端部引出。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虽然以在接合部113j、 113k的接合中采用电阻 焊锡接合方法的情况为例作了说明,但也可以采用tig熔接、或银焊锡等 其它接合方法。另外,虽然在本实施例中省略图示,但在槽lllb与线圈导体113之 间设置有用于将定子芯111与定子线圈112之间电绝缘的槽绝缘纸。槽绝 缘纸,在将线圈导体113插装到槽lllb之前插装于槽lllb。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虽然以在定子芯lll的轴方向一侧(第二成形 导体118的插入侧)端部,相对过渡边部113e将过渡边部113f配置在槽 lllb的深度方向底部侧(定子芯111的外径侧或者外侧)的情况为例作了说明,但也可以配置在槽lllb的深度方向开口 (开口)侧(定子芯111 的内径侧或者内侧)。进而,上述定子uo的结构,还能够应用于车载辅助用发电机9的定 子或驱动专用发电机200的定子210。根据本实施例,由于由无端状态的平角导体116、即连续的一个平角 导体116,成形具备作为闭塞端的过渡侧线圈端部113c、以及作为开放端 的接合侧线圈端部113d的多个线圈导体113,因此从定子芯111的轴方向 端部一方将多个线圈导体113插装在分开的两个槽lllb中,在定子芯111 的轴方向端部的另一方,通过接合多个线圈导体113,从而能够构成定子 线圈112,与从定子芯的轴方向端部的两方将多个线圈导体(半个线圈导 体)插入多个槽,在定子芯的轴方向端部的两方,通过接合多个线圈导体 从而构成定子线圈相比,能够使对定子芯lll的巻绕作业减少。从而,根 据本实施例,能够提高巻绕的作业性。并且,根据本实施例,由于使过渡边部113e的过渡方向侧相对定子 芯111的轴方向端部的一方的端面的开口角度ei比过渡边部113f的过渡 方向侧相对定子芯111的轴方向端部一方的端面的开口角度92大,因此 在对定子芯111进行巻绕作业时,能够使过渡侧线圈端部113c与过渡边 部113e侧的定子芯111不易点接触。具体来说,由于将过渡边部113e设为直线状,将01设为大于92的 90度,92为比45度小的角度,因此在过渡边部113e与边部113a之间没 有形成弯曲(扭曲),在分开的两个槽lllb中插入线圈导体113时,以 及如图7所示,通过接合侧线圈端部113d侧的成形,边部113a向接合侧 线圈端部113d侧(箭头方向)牵引时,能够避免过渡侧线圈端部113c对 过渡边部113e侧的定子芯111的点接触。从而,根据本实施例,能够降 低因过渡侧线圈端部113c对过渡边部113e侧的定子芯111的点接触,在 过渡侧线圈端部113c的过渡边部113e侧产生的绝缘保护膜的损伤(绝缘 不良)。进而,根据本实施例,由于能够省略过渡侧线圈端部113c对过渡边 部113e侧的定子芯111的点接触的管理,因此对于线圈导体113对定子 芯lll的点接触的管理,只要针对如下的点接触,即如图7所示,在由过渡侧线圈端部113c侧的虚线框包围的地方,从定子芯111的外周侧(槽 lllb的深度方向)底部侧(上层侧)起,过渡边部113f与边部113b之间 的弯曲(扭曲)对定子芯111的点接触进行管理即可,能够使线圈导体113 对定子芯111的点接触的管理变得容易。从而,根据本实施例,在避免过 渡边部113f与边部113b之间的弯曲(扭曲)对定子芯111的点接触之际, 通过上述点接触的管理,不会降低对定子芯111的巻绕的作业性。通过以上,根据本实施例,能够一边使对定子芯111的巻绕作业提高, 一边能够使定子线圈112的绝缘性能提高,能够兼顾马达100的制作性以 及可靠性的提高。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将相对定子芯111的轴方向端部的一方的 端面的开口角度大的过渡边部113e,配置在定子芯111的内径侧(槽lllb 的深度方向开放(开口)侧(下层)),因此能够使在过渡方向邻接的过 渡边部113e之间的间隙,比配置在定子芯lll的外径侧(槽lllb的深度 方向开放底部侧(上层))的在过渡边部113f的过渡方向邻接的过渡边部 之间的间隙更大。具体来说,由于过渡边部113e的开口角度为90度,因 此将在过渡方向邻接的过渡边部113e之间的间隙设定为最大。因而,根 据本实施例,在过渡方向邻接的过渡边部113e之间的间隙,不依赖于线 圈导体113的过渡侧线圈端部113c的高度(轴方向中的、从定子芯111 的轴方向端部的一方的端面起,向与翻折部113g的定子芯111侧的相反 侧最突出的部分的前端为止的长度)。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由于能够规 定配置在定子芯111的外径侧的在过渡边部113f的过渡方向邻接的过渡边 部之间的间隙,以管理过渡侧线圈端部113c的高度,因此过渡侧线圈端 部113c的高度的管理变得容易,与对在过渡方向邻接的过渡边部113e之 间的间隙进行规定以管理过渡侧线圈端部113c的高度的情况向比,能够 提高线圈导体113的品质。这样,根据能够提高线圈导体113的品质的本 实施例,即使使线圈导体113的弯曲(扭曲)与定子芯111的轴方向端部 的一方的端面接近,使过渡侧线圈端部113c的高度变短,也能够可靠地 避免线圈导体113的弯曲与定子芯111的点接触,能够降低因该点接触而 导致的线圈导体113的绝缘保护膜的损伤(绝缘不良)。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在过渡方向邻接的过渡边部113f之间的间隙或者挟持绝缘部件,或者进行涂敷,以提高对使用电压的绝缘耐力,因 此能够使在过渡方向邻接的过渡边部113f之间的间隙进一步变小,能够使过渡侧线圈端部113c的高度进一步变短。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使过渡边部113e为直线状,因此能够降 低定子线圈112的发热。即,如果因成形而在线圈导体113产生弯曲(扭 曲),则该部分比其它部分更加拉伸且剖面积小,因此比其他部分电阻增 加,比其它部分发热增加。但是,根据本实施例,因在过渡边部113e与 边部113a之间没有弯曲(扭曲),故而能够降低定子线圈112的发热。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将过渡边部113f配置在定子芯111的外径 侧(槽lllb的深度方向开放底部侧(上层)),因此能够使边部113b与 过渡边部113fe之间的弯曲(扭曲)、即比其它部分电阻大发热大的部分 与放热性良好的铝制第一壳体101接近,能够将从该部分产生的热高效地 向第一壳体101进行热传递并向马达100的外部放热。因此,根据本实施 例,能够提高定子线圈112的冷却性能,降低马达100的机内温度上升。另外,在转子120中设置冷却风扇时,通过在定子芯111的内径侧(槽 lllb的深度方向开放(开口)侧(下层))配置过渡边部113f,从而能够 由温度比较低的冷却风对边部113b与过渡边部113f之间的弯曲(扭曲) 高效进行冷却。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将过渡边部113e作为直线状,仅在过渡 边部113f侧设置弯曲(扭曲),因此能够将线圈导体113的成形结构设成 简单结构而不是复杂的立体结构。这样,根据本实施例,线圈导体113的 成形所采用的模具也可以是简单的结构,同时减少线圈导体113的成形所 需要的工序数。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降低马达100的制作费,同时 能够容易执行马达100的制造作业。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将过渡边部113e相对定子芯111的轴方 向端部的一方端面的开口角度设成比过渡边部113f大的90度,将过渡边 部113e设为直线状,因此在成形接合侧线圈端部113d侧时,能够将边部 113a向接合侧线圈端部113d侧牵引,能够使在边部113a与过渡边部113h 之间形成的弯曲(扭曲)远离定子芯lll的轴方向另一侧端部的端面。从 而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可靠地避免边部113a与过渡边部113h之间形成的弯曲(扭曲)与定子芯111之间的点接触,能够降低因该弯曲(扭曲)部 分的点接触而导致的线圈导体113的绝缘保护膜的损伤(绝缘不良)。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将过渡边部113e设为直线状,仅在过渡 边部113f侧设置弯曲(扭曲),因此能够消除设置在过渡边部113e、 113f 侧的弯曲(扭曲)在轴方向位置的偏差。从而,根据本实施例,能够消除 过渡侧线圈端部u3c的高度(轴方向上的、从定子芯111的轴方向端部 的一方端面起,到翻折部113g的与定子芯111侧的相反侧最突出的部分 的前端为止的长度)的偏差。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消除过渡侧线圈端 部113c的高度的偏差,相应地能够使过渡侧线圈端部113c的高度进一步 变短。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将过渡边部113e设成直线状,仅在过渡 边部113f侧设置弯曲(扭曲),因此通过挟持弯曲部113g能够使其两侧 的导体形状不同。这样,根据本实施例,在将第二成形导体118插入分开 的两个槽lllb中时,容易确认所插入的第二成形导体118的边部与插入 目的地的槽lllb之间的关系是否适当,能够降低第二成形导体118对分 开的两个槽lllb的插入错误。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将过渡边部113e的过渡方向侧相对定子 芯111的轴方向端部的一方端面的开放角度ei设成比过渡边部113f的过 渡方向侧相对定子芯111的轴方向端部的一方的端面的开放角度02大的 卯度,因此在将线圈导体113全部插装于定子芯111之后,能够对定子芯 111插装导出线与中心点等不同形状的线圈导体。从而,根据本实施例, 能够提高对定子芯111的绕线作业,能够提高马达100的制作性。进一步,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将过渡边部113e的过渡方向侧相对定 子芯111的轴方向端部的一方的端面的开放角度91设成比过渡边部113f的过渡方向侧相对定子芯iii的轴方向端部的一方的端面的开放角度e2大,因此能够使从边部113b的一侧(接合部113k侧的相反侧)端部至翻 折部113g的过渡边部113f的长度,比从边部113a的一侧(接合部113j 侧的相反侧)端部至翻折部113g的过渡边部113e的长度长。从而,根据 本实施例,能够改变过渡边部113e、 113f的共振频率。因此,根据本实施 例,能够将与由定子芯lll所产生的电磁噪音的共振点分散成多个,能够降低电磁噪音的峰值。艮口,如图8 (b)所示,作为比较例将过渡边部910a的过渡方向侧 相对定子芯900的轴方向端部的一方的端面的开放角度93、与过渡边部 910b的过渡方向侧相对定子芯900的轴方向端部的一方的端面的开放角 度e设成几乎相等的大小,将从边部的一方的一侧端部至翻折部910c的 过渡边部910b的长度、与从边部的另一方的一侧端部至翻折部910c的过 渡边部910a的长度设为几乎相等的大小的情况下,过渡边部910a、 910b 的共振频率为几乎相同的频率。因此,在比较例中,与由定子芯900所产 生的电磁噪音的频率重叠的共振点为l个。其结果为,在比较例中,电磁 噪音的峰值大。相对于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 (a)所示,由于过渡边部113e、 113f的共振频率不同,因此与由定子芯111产生的电磁噪音的频率重叠的 共振点分散为2个,能够降低电磁噪音的峰值。 (实施例2)基于图9 图11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为第一实施例的改良例,与过渡侧线圈端部113c的过渡边 部同样地,成形接合侧线圈端部113d的过渡边部。即,将过渡边部113i 作为从边部113b的另一侧(与过渡边部113f侧的相反侧)端部向与过渡 边部113f侧的相反侧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直线部分,将过渡边部113h 作为一边从边部113a的另一侧(与过渡边部113e侧的相反侧)端部向与 过渡边部113e侧的相反侧的方向(从定子芯111往轴方向远离的方向) 延伸, 一边在与过渡侧线圈端部113c的过渡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的倾斜 部分。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图9 (a)中的线段116b,是将与平角导体116 的中心轴平行的四个面中面积小的两个面116a在长度方向上二等分的线 段。因此,在将平角导体116弯曲时,第一成形体117的边部117a、 117b 的长度,如图9 (b)所示相同。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以线段117d、 117e为轴将边部117a的翻折部117c侧端部弯曲时,第二成形体118的边 部118a、 118b的长度,如图9 (c)所示,边部118a比边部118b长。在此,接合侧线圈端部113d中,过渡边部113i的过渡方向侧相对定子芯111的轴方向另一侧(第二成形导体118对槽lllb的插入侧的相反侧)端部的端面的开放角度(90度),比过渡边部113h的过渡方向侧相 对该定子芯lll的端部的端面的开放角度(比45度小的角度)大。另外,根据过渡边部113h、 113i的角度关系,从边部113a的另一侧 (过渡边部113e侧的相反侧)端部至接合部113j的过渡边部113h的长度, 比从边部113b的另一侧与过渡边部113f侧的相反侧)端部至接合部113k 的过渡边部113i的长度大。另外,根据过渡边部113h、 113i的角度关系,如图10所示,在定子 芯111的周方向(接合侧线圈端部113d的过渡方向)上的接合部113j、 113k的被接合体的配置位置,按照比依据旋转磁极间距而分开的两个槽的 间距的中间位置更靠边部113b侧,且处于边部113b的延长线上的方式形 成。另外,定子芯111的周方向(过渡侧线圈端部113c的过渡方向)上 的翻折部u3g的配置位置,与定子芯111的周方向(接合侧线圈端部113d 的过渡方向)上的接合部113j、 113k的被接合体的配置位置相同。在过渡方向邻接的过渡边部113i之间的间隙,如图10所示,与在过 渡方向邻接的过渡边部113e之间的间隙相等。另外,如图10所示,在过 渡方向邻接的过渡边部113i之间的间隙、以及在过渡方向邻接的过渡边部 113e之间的间隙,比在过渡方向邻接的过渡边部113h之间的间隙、以及 在过渡方向邻接的过渡边部113f之间的间隙大。在定子芯111的轴方向另一侧(第二成形导体118的插入侧的相反侧) 部端,相对于过渡边部113i,过渡边部113h被配置在槽lllb的深度方向 开放(开口)侧(定子芯111的内径侧或者内侧),过渡侧线圈端部113c 的过渡边部113e、 113f处于相反的关系。因此,如果过渡边部113e、 113f 的配置位置相反,则过渡边部113h、 113i的配置位置也相反。当边部113a的一侧端部的过渡边部为直线部,边部113b的一侧端部 的过渡边部为倾斜部时,边部113a的另一侧端部的过渡边部为倾斜部, 边部113b的另一侧端部为直线部。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省略其说明。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实现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效果,并且由于将过渡 边部113i设为直线状,且仅在过渡边部113h形成接合侧线圈端部113d的弯曲(扭曲),因此在过渡边部113i与边部113b之间不形成弯曲(扭 曲),能够避免接合侧线圈端部113d的过渡边部113i侧与定子芯111的 点接触。另外,如图ll所示,在线圈导体113的接合侧线圈端部113d侧 的成形时,边部113a被向接合侧线圈端部113d侧(箭头的方向)牵引, 而边部113b被向接合侧线圈端部113d侧牵引。从而,根据本实施例,能 够避免过渡边部113f与边部113b之间的弯曲(扭曲)与定子芯lll的点 接触。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进一步避免线圈导体113的弯曲(扭曲) 与定子芯111的点接触,能够进一步降低因该点接触导致的线圈导体113 的绝缘保护膜的损伤(绝缘不良)。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气机械,其中具有铁心,其具备多个槽;和绕组,其具备多个单位绕组,该多个单位绕组按照形成导体边部、过渡侧导体端部以及接合侧导体端部的方式成形,其中导体边部收纳于分开的两个上述槽的内部,过渡侧导体端部被从上述铁心的端部一方往上述槽的外部导出并且从上述两个槽的一方往另一方过渡来连接上述两个导体边部之间,接合侧导体端部被从上述铁心的端部另一方往上述槽的外部导出并且具备两个导体接合用末端,并且所述绕组,通过将上述多个单位绕组的对应者彼此的上述导体接合用末端之间接合来构成,上述多个单位绕组,从上述两个导体接合用末端的一方至另一方在无端状态下形成,上述过渡侧导体端部,具备第一导体导出部,其被从上述两个槽的一方往外部导出,在从上述铁心的端部的一方远离的方向上延伸;第二导体导出部,其被从上述两个槽的另一方往外部导出,在从上述铁心的端部的一方远离的方向上延伸;以及导体翻折部,其连结上述第一、第二导体导出部之间,且将上述第一、第二导体导出部的延伸方向,从上述第一、第二导体导出部的一方变位至另一方,并且上述第一导体导出部的过渡方向侧相对上述铁心的端部的一方端面的角度θ1,比上述第二导体导出部的过渡方向侧相对上述铁心的端部的一方端面的角度θ2大。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气机械,其特征在于,从上述铁心的端部的一方端面至上述导体翻折部为止的上述第二导 体导出部的长度,比从上述铁心的端部一方的端面至上述导体翻折部为止 的上述第一导体导出部的长度大。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气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导体翻折部,被配置为比上述两个槽的间距的中间位置更靠近上 述第一导体导出部一侧。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气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导体导出部,相对上述第一导体导出部被配置在上述槽的深度方向底部侧。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气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导体导出部,相对上述第一导体导出部被配置在与上述槽的 深度方向底部侧相反的一侧。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气机械,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过渡方向邻接的上述第一导体导出部之间的间隙,比在上述过 渡方向邻接的上述第二导体导出部之间的间隙大。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气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过渡方向邻接的上述第二导体导出部之间的间隙,设置绝缘部件。
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气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接合侧导体端部,具备第三导体导出部,其被从上述两个槽的一方往外部导出,在从上述铁心的端部的另一方远离的方向上延伸,并在前端部形成上述导体接合用末端的一方;和第四导体导出部,其被从上述 两个槽的另一方往外部导出,在从上述铁心的端部的另一方远离的方向上 延伸,并在前端部形成上述导体接合用末端的另一方,并且上述第三以及 第四导体导出部在与上述过渡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曲,且上述两个导体接合 用末端分别与其它单位绕组的导体接合用末端重合而接合。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气机械,其特征在于,两个不同的单位绕组的上述导体接合用末端重合的接合部,被配置在 与上述导体翻折部不同的位置。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气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合部,被配置在上述两个槽的间距的中间位置。
11、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气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过渡方向上邻接的上述第一导体导出部之间的间隙、上述过渡方向上邻接的上述第二导体导出部之间的间隙、上述过渡方向上邻接的上 述第三导体导出部之间的间隙、上述过渡方向上邻接的上述第三导体导出 部之间的间隙之中,上述第一导体导出部之间的间隙最大,上述第二导体 导出部之间的间隙最小。
1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气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接合侧导体端部,具备第三导体导出部,其从上述两个槽的一 方往外部导出,且在从上述铁心的端部的另一方远离的方向上延伸,在前 端部形成有上述导体接合用末端的一方;以及第四导体导出部,其被从上 述两个槽的另一方往外部导出,在从上述铁心的端部的另一方远离的方向 上延伸,且在前端部形成有上述导体接合用末端的另一方,并且上述第三 导体导出部的上述过渡方向侧的相反侧相对上述铁心的端部的另一方的端面的角度93,比上述第四导体导出部的上述过渡方向侧的相反侧相对上 述铁心的端部的另一方的端面的角度04小。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气机械,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铁心的端部的另一方的端面至上述导体接合用末端为止的上述第三导体导出部的长度,比从上述铁心的端部的另一方端面至上述导体 接合用末端为止的上述第四导体导出部的长度长d
14、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气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体接合用末端,被配置在与上述导体翻折部相同的位置。
15、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气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二导体导出部相对上述第一导体导出部被配置在上述槽的深度方向底部侧时,上述第三导体导出部相对上述第四导体导出部被配置 在上述槽的深度方向底部侧的相反侧,在上述第二导体导出部相对上述第一导体导出部被配置在上述槽的 深度方向底部侧的相反侧时,上述第三导体导出部相对上述第四导体导出 部被配置在上述槽的深度方向底部侧。
16、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气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过渡方向上邻接的上述第三导体导出部之间的间隙,比在上述过渡方向上邻接的上述第四导体导出部之间的间隙小。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气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过渡方向上邻接的上述第三导体导出部之间的间隙,设置绝缘部件。
18、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气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导体导出部,在与上述过渡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弯曲, 上述第四导体导出部,从上述铁心的端部的另一方呈直线状延伸,上述第三导体导出部的导体接合用末端,与其它单位绕组的第四导体 导出部的导体接合用末端重合而接合,上述第四导体导出部的导体接合用末端,与其它单位绕组的第三导体 导出部的导体接合用末端重合而接合。
19、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气机械,其特征在于, 构成上述单位绕组的绕组导体的剖面形状为矩形。
20、 一种电气机械,其中 具有铁心,其具备多个槽,和绕组,其具备多个单位绕组,该多个单位绕组按照形成导体边部、过 渡侧导体端部以及接合侧导体端部的方式成形,其中导体边部收纳于分开 的两个上述槽的内部,过渡侧导体端部被从上述铁心的端部一方往上述槽 的外部导出并且从上述两个槽的一方往另一方过渡来连接上述两个导体 边部之间,接合侧导体端部被从上述铁心的端部另一方往上述槽的外部导 出并且具备两个导体接合用末端,并且所述绕组,通过将上述多个单位绕 组的对应者的上述导体接合用末端之间接合来构成,上述多个单位绕组,从上述两个导体接合用末端的一方至另一方为止 在无端状态下形成,上述过渡侧导体端部,具备第一导体导出部,其被从上述两个槽的 一方往外部导出,在从上述铁心的端部的一方远离上的方向延伸;第二导 体导出部,其被从上述两个槽的另一方往外部导出,在从上述铁心的端部 的一方远离的方向上延伸;以及导体翻折部,其连结上述第一、第二导体导出部之间,且将上述第一、第二导体导出部的延伸的方向,从上述第一、 第二导体导出部的一方变位至另一方,并且从上述铁心的端部的一方端面 至上述导体翻折部的上述第二导体导出部的长度,比从上述铁心的端部一 方的端面至上述导体翻折部的上述第一导体导出部的长度大。
21、 一种电气机械,其中 具有铁心,其具备多个槽,和绕组,其具备多个单位绕组,该多个单位绕组按照形成导体边部、过 渡侧导体端部以及接合侧导体端部的方式成形,其中导体边部收纳于分开 的两个上述槽的内部,过渡侧导体端部被从上述铁心的端部一方往上述槽的外部导出并且从上述两个槽的一方往另一方过渡来连接上述两个导体 边部之间,接合侧导体端部被从上述铁心的端部另一方往上述槽的外部导 出并且具备两个导体接合用末端,并且所述绕组,通过将上述多个单位绕 组的对应者的上述导体接合用末端之间接合来构成,上述多个单位绕组,从上述两个导体接合用末端的一方至另一方为止 在无端状态下形成,上述过渡侧导体端部,具备第一导体导出部,其被从上述两个槽的 一方往外部导出,在从上述铁心的端部的一方远离的方向上延伸;第二导 体导出部,其被从上述两个槽的另一方往外部导出并被弯曲,按照从上述 铁心的端部一方远离的方式,往上述第一导体导出部侧延伸;以及导体翻 折部,其连结上述第一、第二导体导出部之间,并将上述第一、第二导体 导出部延伸的方向,从上述第一、第二导体导出部的一方变位至另一方, 并且上述导体弯折部,比上述两个槽的间距的中间位置更靠近上述第一导 体导出部一侧。
22、 一种电气机械的制造方法,其中,包括成形工序、以及接合工序,上述成形工序,在准备多个绕组导体之后,通过将上述多个绕组导体 分别弯曲成两个部分,从而形成由并排且在相同方向延伸的两个边部、以 及在该边部的长度方向一侧端部连结上述边部之间的翻折部所构成的多 个第一成形导体,形成由过渡部、以及开放端部构成的多个第二成形导体,其中上述过 渡部包含按照基于在铁心形成的多个槽在深度方向的尺寸在上述第一成 形导体的边部之间形成段差的方式,通过将上述第一成形导体的边部一方 在从其另一方远离的方向上展开,从在相同方向上延伸且带有段差的两个 边部的长度方向一侧端部,包含直线延伸的直线部、相对上述边部斜向延 伸的倾行部、以及将上述直线部和上述倾行部连结的翻折部,上述开放端 部,形成在上述边部的长度方向另一侧端部,按照在分开的两个上述槽的一方的深度方向一侧配置上述第二成形 导体的边部的一侧的方式,并且按照在分开的两个上述槽的另一方的深度 方向的另一侧配置上述第二成形导体的边部的另一侧的方式,将上述多个第二成形导体分别从上述铁心的端部的一侧插入上述分开的两个槽,按照将从上述铁心的端部的另一侧往上述槽的外部突出的边部分别在上述过渡部的过渡方向的相反方向上弯折的方式,并且按照其前端部,与其它的上述第二成形导体的边部之中、在上述槽中的深度方向的配置位置不同的边部的前端部重合的方式,来进行成形,上述接合工序,在实施由上述成形工序完成的成形之后将重合的上述前端部之间接合。
23、 一种电气机械的制造方法,其中,包括成形工序、以及接合工序,上述成形工序,在准备多个绕组导体之后,通过将上述多个绕组导体 分别弯曲成两个部分,从而形成由并排且在相同方向延伸的两个边部、以 及在该边部的长度方向一侧端部连结上述边部之间的翻折部所构成的多 个第一成形导体,形成由过渡部、以及开放端部构成的多个第二成形导体,其中上述过 渡部包含按照基于在铁心形成的多个槽在深度方向的尺寸在上述第一成 形导体的边部之间形成段差的方式,通过将上述第一成形导体的边部一方 在从其另一方远离的方向上展开,从在相同方向上延伸且带有段差的两个 边部的长度方向一侧端部,包含直线延伸的直线部、相对上述边部斜向延 伸的倾行部、以及将上述直线部和上述倾行部连结的翻折部,上述开放端 部,形成在上述边部的长度方向另一侧端部,按照在分开的两个上述槽的一方的深度方向一侧配置上述第二成形 导体的边部的一侧的方式,并且按照在分开的两个上述槽的另一方的深度 方向的另一侧配置上述第二成形导体的边部的另一侧的方式,将上述多个 第二成形导体分别从上述铁心的端部的一侧插入上述分开的两个槽,在使从上述铁心的端部的另一侧往上述槽的外部突出的边部的一方 呈直接状延伸的状态下,并且使其前端部与其它上述第二成形导体的边部 的另一前端部重合,并且按照将从上述铁心的端部的另一侧往上述槽的外 部突出的边部的另一方,在上述过渡部的过渡方向的反方向上弯曲,其前 端部与其它上述第二成形导体的边部的一方的前端部重合的方式,来进行 成形,上述接合工序,在实施由上述成形工序完成的成形之后将重合的上述 前端部之间接合。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电气机械,由安装在离开的两个槽(111b)中的多个线圈导体(113)构成定子线圈(112),并且将线圈导体(113)从接合部(113j)至接合部(113k)在无端状态下形成,进而,由从离开的两个槽(111b)的一方往另一方过渡,且从定子芯(111)的端部向槽(111b)的外部导出并延伸在从定子芯(111)的端部远离的方向延伸的过渡边部(113e、113f)所构成的过渡侧线圈端部(113c),是按照过渡边部(113e)的过渡方向侧相对定子芯(111)的端部的端面的角度,比过渡边部(113f)的过渡方向侧相对定子芯(111)的端部的端面的角度大的方式形成的。从而能够同时提高制作性以及可靠性。
文档编号h02k3/12gk101267132sq20081000891
公开日2008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25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13日
发明者吉田健一, 大山和人, 梅崎洋介, 清水尚也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相关技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