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ag尊龙凯时

文档序号:10614883来源:国知局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在扁平型导体拔出之后,可动构件能自动地从打开位置返回至关闭位置。可动构件(50)具有受压部(56c),当可动构件(50)位于打开位置时,该受压部(56c)与受到了朝向后方的拔出力的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抵接,以从被卡定部(c2a)受到抵接力,允许被卡定部(c2a)通过的通过允许空间(56a)形成于卡定部(56b)与受压部(56c)之间,在可动构件(50)由受压部(56c)受到上述抵接力而朝关闭位置转动的过程中,通过允许空间(56a)在扁平型导体(c)的拔出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中位于被卡定部(c2a)的通过路径上,以允许被卡定部朝向上述拔出方向的通过。
【专利说明】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配置于电路基板等的安装面上并与扁平型导体连接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背景技术】
[0002]作为这种连接器,在专利文献1(例如实施例1)中公开了一种供扁平型导体(fpc) 在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方向即前后方向上插拔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该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具有:夕卜壳,该外壳以相对于上述前后方向成直角的一方向为长边方向在上述安装面上延伸;多个端子,这多个端子以该长边方向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保持于上述外壳;以及可动构件(壳体),该可动构件由上述外壳支承成能相对于上述外壳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绕着转动中心转动。扁平型导体在可动构件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被插入。
[0003]上述外壳的用于接收扁平型导体的接收部形成为朝向后方敞开的空间。上述可动构件在靠该可动构件的后端的位置以具有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两端部转动中心的方式由外壳支承成能转动。
[0004]端子(触头)由上部触头和下部触头这两种触头构成,上述上部触头以具有弹性力的方式与扁平型导体的上表面接触,此外,下部触头以具有弹性力的方式与扁平型导体的下表面接触。无论可动构件的打开关闭如何,该上部触头和下部触头都位于对扁平型导体进行夹持加压的位置,从扁平型导体的插入开始时间点起以具有弹性力的方式对该扁平型导体进行夹持加压。
[0005]上述可动构件通过去除该可动构件的一部分而形成有板簧状部分,在该板簧状部分设有卡定突起,在可动构件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的前提下,当扁平型导体克服上述板簧状部分的弹性压力而插入至规定位置时,上述卡定突起突入至形成于该扁平型导体的卡定孔,以防止该扁平型导体的脱落。
[0006]当期望拔出扁平型导体时,通过使所述可动构件朝向打开位置转动,使上述卡定突起脱离卡定孔而形成能拔出状态,以进行拔出。
[0007]现有技术文献
[0008]专利文献
[0009]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8-192574号公报
[0010]在专利文献1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中,当在使可动构件(壳体)来到打开位置的状态下拔出扁平型导体时,只要未受到特别的操作,可动构件就停留于打开位置。然而, 当这样可动构件在打开位置的状态下立起时,在安装有连接器的电路基板上连接其它电子零件时会成为阻碍,另外,当再次插入连接扁平型导体时,必须将壳体朝关闭位置转动操作。当进行大量电子设备的连接作业时,在欲尽量减少作业这样的要求的前提下,以作业的简化观点来看进行朝上述关闭位置的操作是无法实现上述要求的。
【发明内容】

[0011]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在扁平型导体拔出之后,可动构件能自动地从打开位置返回至关闭位置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0012]本发明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用于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扁平型导体连接,所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包括:外壳,为了供所述扁平型导体朝前方插入,该外壳形成有接收部,该接收部形成为至少朝后方敞开的空间;多个端子,这多个端子将相对于所述前后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保持于所述外壳;以及可动构件,该可动构件由所述外壳或所述端子支承成能相对于所述外壳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绕着转动中心进行转动,并在所述端子排列方向上在端子排列范围之外的位置具有卡定部,该卡定部能在所述关闭位置在所述扁平型导体的拔出方向上与形成于所述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卡定。
[0013]在上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中,本发明的特征是,可动构件具有受压部,当所述可动构件位于打开位置时,该受压部与受到了朝向后方的拔出力的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抵接,以从所述被卡定部受到抵接力,允许所述被卡定部通过的通过允许空间形成于所述卡定部与所述受压部之间,在可动构件由所述受压部受到所述抵接力而朝关闭位置转动的过程中,所述通过允许空间在所述拔出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中位于所述被卡定部的通过路径上,以允许所述被卡定部朝向所述拔出方向的通过。
[0014]在上述结构的本发明中,为了拔出扁平型导体,首先,使可动构件来到打开位置而形成能拔出状态,然后,将扁平型导体朝后方拉出以进行拔出。受到拔出力的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对可动构件的受压部施加抵接力。可动构件因该抵接力而朝关闭位置转动,在该转动过程中,该可动构件的通过允许空间在扁平型导体的拔出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中来到上述被卡定部的通过路径上的位置。因此,朝后方拉引的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被允许在通过允许空间中朝后方通过,其结果是,拔出了扁平型导体。为了在短时间内实现该拔出,可动构件继续转动而到达关闭位置。如此,扁平型导体的拔出和可动构件朝关闭位置的转动是作为一系列的动作进行的。
[0015]在本发明中,也可采用以下结构:可动构件的受压部设于产生以下力矩的位置:利用从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受到的抵接力使可动构件绕着转动中心朝关闭位置转动。
[0016]在本发明中,也可采用以下结构:可动构件具有被施力部,该被施力部与由外壳的一部分形成或安装于外壳的施力构件卡合而受到作用力,当可动构件位于从打开位置起的规定角度的转动范围时,可动构件从施力构件受到将该可动构件维持于打开位置的作用力,当超过所述规定角度的转动范围时,可动构件从施力构件受到朝向关闭位置的作用力。
[0017]在该形态下,即便可动构件在位于打开位置时,受到了稍许的外力而在从打开位置起的上述规定角度内朝关闭位置方向转动,也会因上述作用力而返回至打开位置并稳定地维持打开位置。另外,当欲拔出扁平型导体时,拔出力作用得较大,因此,可动构件转动至上述规定角度以上,除此之外,还会因作用的上述作用力而朝向关闭位置。因此,在扁平型导体拔出之后,也会因该作用力而可靠地到达关闭位置。
[0018]在本发明中,也可采用以下结构:在朝向前方的扁平型导体的插入过程中,在该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通过可动构件的通过允许空间而通过了卡定部的位置之后,所述可动构件受到来自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朝关闭位置转动,所述卡定部位于能在扁平型导体的拔出方向上与所述被卡定部卡定的位置。
[0019]在上述形态下,当插入扁平型导体时,可动构件因施力构件而受到朝向关闭位置的作用力,但在该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进入通过允许空间的时间点,上述被卡定部位于通过允许空间内,因此,可动构件朝向关闭位置的转动被暂时阻止了。当扁平型导体进一步进入前方时,被卡定部通过上述通过允许空间,并位于比卡定部靠前方的位置。在该时间点,阻止可动构件朝向关闭位置的转动的主要原因消失了,因此,可动构件再次因上述作用力而朝向关闭位置转动,其结果是,可动构件的卡定部位于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的正后方,阻止了扁平型导体的拔出。
[0020]在本发明中,也可采用以下结构:卡定部形成有卡定面,该卡定面能在关闭位置在扁平型导体的拔出方向上与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卡定,该卡定面形成为以下倾斜面:当所述被卡定部与该卡定面卡定时,使沿着该卡定面远离通过允许空间的方向的力作用于所述被卡定部。[0021 ]这样,在插入扁平型导体之后、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在拔出方向上与卡定部卡定时,沿着卡定部的卡定面远离通过允许空间的方向的力作用于该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即,上述被卡定部受到了朝向与脱离卡定部的方向相反方向的力,从而进一步牢固地与上述卡定部卡定。
[0022]在本发明中,也可采用以下结构:受压部形成有受压面,该受压面能在打开位置在扁平型导体的拔出方向上与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抵接,该受压面形成为以下倾斜面:当所述被卡定部与该受压面抵接时,使沿着该受压面朝向通过允许空间的方向的力作用于所述被卡定部。
[0023]这样,在拔出扁平型导体时、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在拔出方向上与受压部抵接时,沿着受压部的受压面朝向通过允许空间的方向的力作用于该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 即,即便可动构件朝关闭位置转动,上述被卡定部也不会因上述受压部而被朝远离通过允许空间的方向拉拽。因此,能可靠地使通过允许空间来到被卡定部的位置,并通过使该被卡定部朝上述拔出方向在通过允许空间中通过,能容易地拔出扁平型导体。
[0024]根据本发明,在拔出扁平型导体时,位于打开位置的可动构件的受压部与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抵接,并因该抵接力而使可动构件朝关闭位置转动,在该转动中途,可动构件的通过允许空间在扁平型导体的拔出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中位于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的通过路径上,被卡定部在该时间点朝后方通过通过允许空间从而能拔出扁平型导体,并且在拔出后,上述可动构件继续转动而到达关闭位置,操作者无需在扁平型导体拔出后进行将可动构件从打开位置返回至关闭位置的操作。【附图说明】
[0025]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和扁平型导体的立体图。
[0026]图2是示出了将图1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分解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7]图3是在扁平型导体插入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在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处的剖视图
[0028]图4是在扁平型导体插入过程中、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在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处的剖视图。
[0029]图5是在扁平型导体插入结束时、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在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处的剖视图。
[0030]图6是在扁平型导体的拔出刚开始后、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在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处的剖视图。
[0031]图7是在扁平型导体的拔出过程中、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在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处的剖视图。[〇〇32](符号说明)[〇〇33]1连接器(扁平型导体用连接器)
[0034]1〇外壳
[0035]20信号端子
[0036]30接地端子[〇〇37]40施力配件(施力构件)
[0038]50可动构件[〇〇39]56a贯穿槽部(通过允许空间)
[0040]56b卡定部[0041 ]56b — 1卡定面
[0042]56c受压部
[0043]56c — 1受压面
[0044]55被施力部
[0045]c扁平型导体[〇〇46]c2a被卡定部【具体实施方式】
[0047]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48]图1是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1(以下称为“连接器1”)和扁平型导体c的立体图。另外,图2是示出了将图1的连接器1分解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在扁平型导体c插入前、图1的连接器1在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处的剖视图,图3(a)示出了连接器1在信号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参照图1的a线),图3(b)示出了连接器1在接地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参照图1的b线),图3(c)示出了连接器1在通过允许空间的位置处的截面(参照图1的c线),图3(d)示出了连接器1在施力配件的位置处的截面(参照图1的d线)。另夕卜,在图3(c)中,用双点划线示出了扁平型导体c在其后述缺口部c1的位置处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的位置。
[0049]连接器1配置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上,并连接扁平型导体c,从而使上述电路基板与扁平型导体c电导通。此处,“电路基板”是指形成有与连接器的端子连接的电路部的板状的安装构件,不仅包括刚性较高的板状的构件,也包括与扁平型导体c相同地刚性较低的柔软的片材状的构件。
[005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排列范围”是指多个端子隔着间隔连续地排列的范围。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如图1、图2所示,后述的信号端子20及接地端子30隔着间隔排列,以形成有一个端子排列范围。以下,当无需特别区分信号端子20及接地端子30这两个构件时,为了便于说明,将信号端子20及接地端子30这两个构件总称为“端子20、30”。
[0051]如图1所示,扁平型导体c呈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带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电路部(未图示)在宽度方向上(在相对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排列形成。该电路部埋设于扁平型导体c的绝缘层内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从而到达扁平型导体c的前端位置。另外, 上述多个电路部的信号电路部和接地电路部混合存在。信号电路部的前端侧部分露出至扁平型导体c的下表面,并能与信号端子20接触。接地电路部的前端侧部分露出至扁平型导体 c的上表面,并能与接地端子30接触。另外,在扁平型导体c的上述前端侧部分的两侧缘形成有缺口部c1,位于该缺口部c1的前方的耳部c2的后端缘作为与后述连接器1的可动构件50 的卡定部56b卡定的被卡定部c2a起作用(参照图5(c))。[0052 ]连接器1包括:夕卜壳10,该外壳10呈大致长方体外形,并由电绝缘材料制成的;金属制的多个信号端子20及接地端子30,这多个信号端子20及接地端子30以该外壳10的长边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保持于该外壳10;施力配件40,该施力配件40在端子20、30的排列范围的两外侧位置保持于外壳10;以及可动构件50,该可动构件50以能在后述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切换移动(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外壳10,并由电绝缘材料制成的。在图1中, 扁平型导体c从后方(图1中的左下方)插入至该连接器1并加以连接。[〇〇53]在说明连接器1的详细结构之前,首先,对扁平型导体c插入至连接器1以及从连接器1拔出的动作的概要进行说明。在将扁平型导体c插入至连接器1之前,连接器1的可动构件50在图1所示的姿势的关闭位置允许扁平型导体c的插入。另外,在插入连接扁平型导体c 之后,在连接器1的使用状态下,可动构件50也被维持在关闭位置,如后所述,可动构件50的卡定部56b和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位于能卡定的位置,从而阻止扁平型导体c朝后方拔出(参照图5(c))。[〇〇54]另外,若在不使用连接器1时即拔出扁平型导体c时,则可动构件50转动而被切换至打开位置,从而解除了可动构件50的卡定部56b与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卡定的卡定状态(参照图6(c))。接着,当扁平型导体c被朝后方拉出时,可动构件50在后述受压部56c 处受到来自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的抵接力,从而朝关闭位置转动,在该转动过程中, 当可动构件50的后述贯穿槽部56a位于上述被卡定部c2a的通过路径上时,允许扁平型导体 c朝后方的拔出。在拔出扁平型导体c之后,可动构件50继续转动而自动地到达关闭位置。这样,扁平型导体c的拔出和可动构件50朝关闭位置的转动是作为一系列的动作进行的。
[0055]返回至连接器1的结构的说明。如图1、图2所示,外壳10以相对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平行的一方向为长边方向延伸,用于接收扁平型导体c的接收部11形成为朝后方敞开的空间。该外壳10包括:底壁12,该底壁12与上述安装面相对地平行延伸;上壁13,该上壁13与该底壁12相对地沿上述长边方向、即端子排列方向在包括端子排列范围在内的范围中延伸;侧壁14,该侧壁14位于底壁12及上壁13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两端侧;以及前壁15 (参照图3(a)、图3(b)),该前壁15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包括端子排列范围在内的范围中延伸,并将底壁12和上壁13的前端彼此连接。[〇〇56] 如图1、图2所示,上述收容部11具有由底壁12、上壁13及两个侧壁14围住并朝后方开口的开口部,在前后方向上从该开口部到达前壁15的后表面的空间中接收扁平型导体c (参照图1)的前部(也参照图5(a)、图5(b))。[〇〇57]另外,如图1、图2所示,在外壳10上分别隔着规定间隔沿端子排列方向排列形成有信号端子收容部17及接地端子收容部18,其中,上述信号端子收容部17用于分别收容并保持多个信号端子20,上述接地端子收容部18用于分别收容并保持多个接地端子30。如图2所示,多个信号端子收容部17等间隔地排列形成,另外,接地端子收容部18在信号端子收容部 17的排列范围内形成于信号端子收容部17彼此间。[〇〇58]如图3(a)所示,信号端子收容部17具有:前槽部17a,该前槽部17a呈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地扩展的狭缝状,并对该信号端子20的后述被保持部21进行压入保持;以及下槽部17b,该下槽部17b对信号端子20的后述下臂部22、上臂部23进行收容。前槽部17a形成为贯穿前壁15的下部。上述下槽部17b从底壁12的上表面没入,并从前槽部17a朝后方延伸。
[0059]另外,如图3(b)所示,接地端子收容部18具有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地扩展的狭缝状,并分别对后述接地端子30的下臂部31、上臂部32、连接部33及被保持部34进行收容的下槽部18a、上槽部18b、前槽部18c及后槽部18d。下槽部18a从底壁12的上表面没入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上槽部18b从上壁13的下表面没入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前槽部18c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前壁15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另外,后槽部18d通过底壁12的后端部朝前方没入而在上下方向上贯穿并朝后方敞开。
[0060]如图3(c)所示,底壁12的用于对位于关闭位置的可动构件50的受压部56c进行接收并收容的下方收容部12a以在该底壁12的靠后端的范围中沿上下方向贯穿的方式形成于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子排列范围的两外侧。[〇〇611另外,如图3 (c)所示,在上壁13的沿端子排列方向的端子排列范围的两外侧与上述下方收容部12a相对应的位置,将前后方向上的大致整个区域切开而形成空间。该空间形成为用于对位于关闭位置的可动构件50进行接收并收容的上方收容部13a。该上方收容部 13a形成于接收部11的上方,另外,上述下方收容部12a形成于接收部11的下方,该上方收容部13a、接收部11及下方收容部12a彼此连通。
[0062]如图2及图3(d)所示,侧壁14的侧方收容部14a形成于后半部,该侧方收容部14a收容可动构件50的后述转动轴部54及被施力部55并也收容施力配件40。如图3(d)所示,该侧方收容部14a在上下方向上的侧壁14的大致整个区域的范围(除了上端部之外的范围)中朝后方敞开,从而能从后方安装施力配件40。另外,如图3(d)所示,该侧方收容部14a的后部朝上方敞开,从而可从上方接收可动构件50的转动轴部54及被施力部55。此外,如图3(d)所示,该侧方收容部14a的后部也朝下方敞开,从而允许后述施力配件40的施力片44朝下方的弹性变位(参照图4(d))。[〇〇63]另外,如图3(d)所示,侧方收容部14a以以下空间收容并保持施力配件40,该空间由在后部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部分、从该纵部的上端朝前方延伸的上方横部分、从上述纵部的下端朝前方延伸的下方横部分形成。另外,形成于上方横部分和下方横部分之间的空间允许可动构件50的后述转动轴部54及被施力部55的转动。
[0064]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彼此相对地形成侧方收容部14a的相对内壁面以具有构成转动支承面的凹弯曲面的方式形成有转动支承部14b,该转动支承部14b将可动构件50的转动轴部54支承成能转动。
[0065]如图2所示,信号端子20是通过维持金属板构件的平坦板面地进行冲压而制成的, 通过分别收容于外壳10的信号端子收容部17,从而将全部信号端子20的板面以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方式排列保持于外壳10。
[0066]如图3(a)所示,信号端子20具有:被保持部21,该被保持部21由外壳10的前槽部 17a压入保持;下臂部22及上臂部23,该下臂部22及上臂部23从该被保持部21的后缘在下槽部17b内朝后方延伸;以及腿部24,该腿部24从被保持部21的前缘朝前方延伸,然后朝下方延伸,并朝外壳10外延伸。
[0067]被保持部21形成有从上缘朝上方突出的压入突部21a,该压入突部21a被压入至前壁15的前槽部17a而咬入该前槽部17a的上侧内壁面。[〇〇68]下臂部22及上臂部23能在上下方向上发生弹性变位,下臂部22及上臂部23的后端部与露出至扁平型导体c的下表面的信号电路部(未图示)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接触(参照图5(a))。
[0069]下臂部22从被保持部21的下部的后缘延伸至下槽部17b的后端位置。如图3(a)所示,该下臂部22—边与下槽部17b的槽底面接触,一边从被保持部21的后缘朝后方延伸,然后,随着朝向后方而稍许朝上方倾斜地延伸。在该下臂部22的后端朝上方突出地形成有后方接触部22a,该后方接触部22a用于与扁平型导体c的信号电路部接触。该后方接触部22a 在下臂部22的自由状态下朝下槽部17b外突出并位于接收部11内。
[0070]上臂部23设于下臂部22的上方,并在被保持部21的上下方向中间位置处以随着朝向后方而稍许朝上方倾斜的方式,从该被保持部21的后缘延伸至下槽部17b的靠后端的位置、即比下臂部22的后端部靠前方的位置。在该上臂部23的后端朝上方突出地形成有前方接触部23a,该前方接触部23a用于与扁平型导体c的信号电路部接触。该前方接触部23a在上臂部23的自由状态下在比下臂部22的后方接触部22a靠前方的位置朝下槽部17b外突出, 并在接收部11内位于与后方接触部22a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〇〇71]腿部24的下端部形成为用于与电路基板(未图示)连接的连接部24a。该连接部24a 的下缘位于与外壳10的底壁12的下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并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对应信号电路部焊接在一起。[〇〇72]上述结构的信号端子20从前方朝外壳10的信号端子收容部17内压入并安装于该外壳10。当安装信号端子20时,被保持部21被压入至前槽部17a内,被保持部21的压入突部 21a咬入前槽部17a的上侧内壁面,并且该被保持部21的下缘与前槽部17a的槽底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抵接,此外,下臂部21的下缘与下槽部17b的槽底(下侧内壁面)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抵接,从而将信号端子20保持在信号端子收容部17内。[〇〇73]与上述信号端子20相同,如图2所示,接地端子30是通过维持金属板构件的平坦板面地进行冲压而制成的,通过分别收容于外壳10的接地端子收容部18,从而将全部接地端子30的板面以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方式排列保持于外壳10。[〇〇74]如图3(b)所示,接地端子30具有:下臂部31,该下臂部31在外壳10的接地端子收容部18的下槽部18a内沿前后方向延伸;上臂部32,该上臂部32在上槽部18b内沿前后方向延伸;连接部33,该连接部33在前槽部18c内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将下臂部31与上臂部32的前端彼此连接;以及被保持部34,该被保持部34从下臂部31的后端在后槽部18d内朝下方延伸。[〇〇75]下臂部31沿着下槽部18a的槽底在前后方向上的该下槽部18a的大致整个区域中呈直线状地延伸。上臂部32从连接部33的上部的后缘起随着朝向后方而朝下方倾斜,并延伸至信号端子20的后方接触部22a与前方接触部23a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在该上臂部 32的后端以朝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接地接触部32a,该接地接触部32a用于与扁平型导体 c的上表面的接地电路部(未图示)接触。该接地接触部32a在上臂部32的自由状态下朝上槽部18b外突出并位于接收部11内。[〇〇76] 连接部33形成有从上缘朝上方突出的压入突部33a,该压入突部33a被压入至前壁 15的前槽部18c而咬入该前槽部18a的上侧内壁面。另外,被保持部34形成有从前缘没入的压入凹部34a,底壁12的后端部被压入至该压入凹部34a。另外,该被保持部34的下端部形成为用于与电路基板(未图示)连接的连接部34b。该连接部34b的下缘位于与外壳10的底壁12 的下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并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对应接地电路部焊接在一起。[〇〇77]上述结构的接地端子30从后方朝外壳10的接地端子收容部18内压入并安装于该外壳10。当安装接地端子30时,连接部33被压入至前槽部18c内,连接部33的压入突部33a咬入前槽部18c的上侧内壁面,并且该连接部33的下缘与前槽部18c的槽底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抵接,此外,下臂部31的下缘与下槽部18a的槽底(下侧内壁面)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抵接。另外,底壁12的后端部被压入至被保持部34的压入凹部34a内。其结果是,接地端子30 被保持在接地端子收容部18内。
[0078]如图2及图3(d)所示,施力配件40是通过将大致带状的金属板构件在该金属板构件的长边方向上的中间位置沿板厚方向弯曲而制出的。以下,将施力配件40的上述金属板构件的短边方向、即与端子排列方向一致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该施力配件40具有:下板部41,该下板部41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相对;后板部42,该后板部42在该下板部41的后端弯曲并朝上方延伸;上板部43,该上板部43在该后板部42的上端弯曲并朝前方延伸;可挠曲的施力片44,该施力片44在下板部41的前端折返并在该下板部41的上方朝后方延伸;以及固定部45,该固定部45在后板部42的下端弯曲并朝后方延伸。[〇〇79]如图3(d)所示,下板部41沿着侧方收容部14a的下壁14a — 1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当施力配件40从后方安装于外壳10时,该下板部41在其侧缘与侧方收容部14a的相对内壁面 (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相对的一对内壁面)压力接触而被加以压入保持。另外,在该下板部41 的后部的沿端子排列方向的中间位置形成有缺口部41a,由该缺口部41a允许施力片44的自由端朝下方的弹性变位(参照图4(d))。
[0080]如图2所示,后板部42在下板部41的后端的横向方向两端位置弯曲并朝上方延伸。 [〇〇811如图2所示,上板部43在后板部42的上端的宽度方向中间位置弯曲并朝前方延伸。 如图3(d)所示,该上板部43沿着侧方收容部14a的上壁14a—2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另外,当施力配件40从后方安装于外壳10时,该上板部43在其侧缘与侧方收容部14a的相对内壁面 (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相对的一对内壁面)压力接触而被加以压入保持。[〇〇82]如图3(d)所示,施力片44呈朝后方延伸至下板部41的后端附近的悬臂梁状,并能在其板厚方向(图3(d)的上下方向)上发生弹性变位。在该施力片44的后端侧部分形成有用于对可动构件50的被施力部55进行施力的施力部44a。该施力部44a以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具有朝上方突出的弯曲部44a— 1的方式弯曲,并在整体上呈山状。[〇〇83]施力部44a的位于弯曲部44a — 1的后方的部分、即随着朝向后方而朝下方倾斜的部分的上表面形成为第一施力面44a—2,该第一施力面44a—2用于对可动构件50的后述第一被施力面55a朝关闭位置施力。另外,该施力部44a的位于弯曲部44a — 1的前方的部分、sp随着朝向后方而朝上方倾斜的部分的上表面形成为第二施力面44a—3(参照图6(d)),该第二施力面44a—3用于对可动构件50的后述第二被施力面55b朝打开位置施力。[〇〇84]如图2所示,固定部45在后板部42的宽度方向中间位置且在该后板部42的下端弯曲并朝后方延伸。如图3(d)所示,该固定部45的下表面位于与外壳10的底壁12的下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并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对应部焊接而固定于该电路基板。[〇〇85]接着,主要参照示出了位于关闭位置时的状态的图2对可动构件50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为了便于说明,根据需要将可动构件50转动的方向的从打开位置朝向关闭位置的方向(图3(c)、图3(d)的顺时针方向)称为“关闭方向”,并将从关闭位置朝向打开位置的方向(图3(c)、图3(d)的逆时针方向)称为“打开方向”。[〇〇86]如图2所示,可动构件50具有:本体部51,该本体部51呈以端子排列方向为长边方向延伸的板状;以及位于主体部51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两端侧的后述的端板部52、连接部 53、转动轴部54、被施力部55及延伸部56。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构件50在位于关闭位置(参照图3(a)?图3(d))时与外壳10的上壁13干涉,以阻止朝关闭方向的转动。[〇〇87]主体部51接收可动构件50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的转动操作。该主体部51在关闭位置的主体部51的前端部(图3(a)的右端部)形成为解除操作部51a,该解除操作部51a 接收使位于关闭位置的可动构件50朝打开位置转动时的操作。如图3(a)所示,因形成于与外壳10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的存在,通过将手指抓住解除操作部51a而使可动构件50朝打开方向转动,从而能解除后述卡定部56b与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的卡定状态。
[0088]如图2所示,端板部52是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主体部51的两端位置具有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板面而设的,端板部52的后端部比主体部51的后缘朝后方延伸。连结部53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比端板部52靠内侧的位置具有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板面地从主体部51的后端朝后方延伸,并与端板部52的后端部相对。[〇〇89]转动轴部54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与外壳10的侧方收容部14a相对应的位置将端板部 52的后端部与连结部53的相对板面彼此连接并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延伸。这样,转动轴部54 利用端板部52的后端部和连结部53而与主体部51连结。该转动轴部54在绕着其轴线的周面上具有凸弯曲面,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两端部的凸弯曲面以能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转动支承部 14b,该转动支承部14b设于外壳10的侧壁14(参照图3(d))。另外,在图3(c)及图3(d)中用十字记号表不转动轴部54的转动中心54a。
[0090]被施力部55与施力配件40的施力片44卡合而从该施力片44受到朝向关闭位置或打开位置的作用力。如图2所示,该被施力部55从转动轴部54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中央位置朝向下方延伸。另外,如图3(d)所示,该被施力部55的下部的前表面(图3(d)的右表面)和后表面(图3(d)的左表面)形成随着朝向下方而彼此靠近这样的倾斜面,在沿端子排列方向观察时,上述下部呈尖细形状。[〇〇91]如图3(d)所示,被施力部55的下端面形成为第一被施力面55a,该第一被施力面 55a从施力配件40的施力片44的第一施力面44a — 2受到朝向关闭位置的作用力(也参照图4 (d)、图5(d))。另外,被施力部55的下部的后表面形成为第二被施力面55b,该第二被施力面 55b从施力配件40的施力片44的第二施力面44a — 3受到朝向打开位置的作用力(参照图6 (d))〇
[0092]如图2及图3(c)所示,延伸部56是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与连结部53相邻的内侧位置从该可动构件50的主体部51的后部朝向下方延伸而形成的。当沿端子排列方向观察延伸部 56时,该延伸部56的上部的靠后端的位置与转动轴部54的转动中心54a的位置一致。
[0093]当可动构件50位于关闭位置时,延伸部56的在上下方向中间位置沿前后方向延伸贯穿的贯穿槽部56a是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该延伸部56的内侧面没入而形成的。如后面所述,当可动构件50来到规定的角度位置时,该贯穿槽部56a形成通过允许空间,该通过允许空间允许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的通过(参照图4(c))。
[0094]如图3(c)所示,贯穿槽部56a在可动构件50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形成为随着朝向前方而稍许朝下方倾斜这样的槽部。该贯穿槽部56a的上侧内壁面56a — 1以随着朝向前方而逐渐靠近接收部11的下侧内壁面11a的方式倾斜,上述上侧内壁面56a — 1的前半部和上述下侧内壁面11a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隔比扁平型导体c的厚度尺寸小。因此,在扁平型导体c的插入过程中,进入贯穿槽部56a内的扁平型导体c的耳部c2与上侧内壁面56a — 1抵接, 并利用该抵接力使可动构件50朝打开方向转动(参照图4(c))。[〇〇95]另外,延伸部56的位于贯穿槽部56a的正上方的部分形成为卡定部56b,当可动构件50位于关闭位置时,该卡定部56b能与受到了朝后方的拔出力的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 c2a卡定。如图3(c)所示,当可动构件50位于关闭位置时,卡定部56a位于比转动轴部54靠下方的位置,当卡定部56b从被卡定部c2a受到了朝向后方的拔出力时,产生用于使可动构件 50绕着转动轴部54的转动中心54a朝关闭方向转动的力矩。
[0096]当可动构件50位于关闭位置时,如图3(c)所示,卡定部56b的前表面、即能与被卡定部c2a卡定的卡定面56b — 1形成为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前方倾斜这样的倾斜面,上述上侧内壁面56a — 1的前半部与上述下侧内壁面11a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隔比扁平型导体c的厚度尺寸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被卡定部c2a与卡定面56b — 1卡定的状态下,在比卡定面56b — 1靠后方侧、且相对于被卡定部c2a的通过路径(图5(c)中由点划线图示)与贯穿槽部56a相反一侧的位置,卡定部56b的该卡定面56b— 1和扁平型导体c的拔出方向所成的角度为锐角。[〇〇97]另外,延伸部56的位于贯穿槽部56a下方的部分形成为受压部56c,当可动构件50 位于打开位置时,该受压部56c能与受到了朝后方的拔出力的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 抵接。无论可动构件50的角度位置如何,受压部56c始终位于比转动轴部54靠下方的位置, 当受到来自被卡定部c2a的抵接力时,产生用于使可动构件50绕着转动轴部54的转动中心 54a朝关闭方向转动的力矩。
[0098]当可动构件50位于关闭位置时,如图3(c)所示,受压部56c的前表面、即能与被卡定部c2a抵接的受压面56c — 1形成为随着朝向上方而朝前方倾斜这样的倾斜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c)所示,当可动构件50位于打开位置时,在被卡定部c2a与受压面56c— 1抵接的状态下,在比受压面56c — 1靠后方侧、且相对于被卡定部c2a的通过路径(图6(c)中由点划线图示)与贯穿槽部56a相反一侧的位置,受压部56c的该卡定面56c — 1和扁平型导体c 的拔出方向所成的角度为钝角。[〇〇99]上述结构的连接器1由以下的要领组装。首先,从前方朝外壳10的信号端子收容部 17压入信号端子20而进行安装,并从后方朝外壳10的接地端子收容部18压入接地端子30而进行安装。另外,将可动构件50的转动轴部54从上方收容于外壳10的侧方收容部14a内,将该可动构件50安装于外壳10。其结果是,转动轴部54由转动支承部14b支承成能转动(参照图3(d))。另外,延伸部56的上部收容于外壳10的上方收容部13a内,延伸部56的卡定部56b 收容于外壳10的接收部11内,受压部56c收容于外壳10的下方收容部12a(参照图3(c))。上述信号端子20的安装工序、接地端子30的安装工序及可动构件50的安装工序中的任意工序均可先进行,另外,也可以同时进行。
[0100]接着,通过分别将施力夹具40的下板部41及上板部43从后方压入至外壳10的侧方收容部14a,将施力夹具40安装于外壳10。施力夹具40安装于外壳10,其结果是,该施力夹具 40的上板部43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位于可动构件50的端板部52与连结部53之间,此外,还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上壁14a—2的正下方。另外,上板部43位于转动轴部54的上方,利用该上板部43防止可动构件50不小心从外壳10脱落(参照图3(d))。[〇1〇1]接着,根据图3?图5对连接器1与扁平型导体c的连接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将连接器1的信号端子20的连接部24a及接地端子30的连接部34b焊接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 并将施力配件40的固定部45焊接于电路基板的对应部以加以固定。
[0102]接着,如图3(a)?图3(d)所示,使扁平型导体c以沿着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位于连接器1的后方。接着,将扁平型导体c朝前方插入至连接器1 的接收部11。在扁平型导体c朝接收部11插入的插入过程中,当沿端子排列方向观察时,扁平型导体c推开接地端子30的上臂部32的接地接触部32a与信号端子20的下臂部22的后方接触部22a及上臂部23的前方接触部23a之间而朝前方行进。其结果是,如图4(a)、图4(b)所示,接地端子30的上臂部32朝上方弹性变位,此外,信号端子20的下臂部22及上臂部23朝下方弹性变位。
[010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扁平型导体c的插入过程中,来自信号端子20的下臂部22及上臂部23的反力由下方作用于扁平型导体c,接地端子30的上臂部32经由扁平型导体c受到上述反力。通过这样由接地端子30的上臂部32受到上述反力,能防止外壳10的上壁13的变形、 破损。
[0104]另外,位于扁平型导体c的靠两侧端的位置的耳部c2,在进入可动构件50的贯穿槽部56a内之后,该耳部c2的前端与贯穿槽部56a的上侧内壁面56a — 1抵接,并利用该抵接力使可动构件50朝打开方向转动。其结果是,如图4(c)所示,耳部c2处于从下方支承上侧内壁面56a — 1的状态,可动构件50在扁平型导体c的插入过程中的转动角度达到最大。另外,在该时间点,贯穿槽部56a在扁平型导体c的拔出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中位于通过路径(图4(c) 中由点划线图示)上,允许耳部c2、进一步说是扁平型导体c朝前方的进一步行进。[〇1〇5]通过可动构件50的上述转动,也使该可动构件50的被施力部55朝打开方向转动, 如图4(d)所示,该被施力部55的下端按压施力配件40的第一施力面44a—2,以使施力片44 朝下方弹性变位。其结果是,第一施力面44a—2利用施力片44的回复力对被施力部55的下端面、即第一被施力面55a朝打开方向施力。另外,图4(d)所示的是可动构件50的转动角度达到最大的状态,被施力部55的下端不会越过施力片44的弯曲部44a — 1。因此,在扁平型导体c的插入过程中,被施力部55不会受到朝向打开位置的作用力。
[0106]当扁平型导体c进一步朝前方插入时,如图5(a)?图5(c)所示,该扁平型导体c的耳部c2通过而来到插入结束位置。如图5(a)所示,在扁平型导体c的插入结束状态下,维持信号端子20的下臂部22及上臂部23的弹性变位状态,维持扁平型导体c的下表面的信号电路部(未图示)与后方接触部22a及前方接触部23a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接触并电导通的状态。另外,如图5(b)所示,维持接地端子30的上臂部32的弹性变位状态,并维持扁平型导体c的上表面的接地电路部(未图示)和接地接触部32a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接触并电导通的状态。这样,扁平型导体c的连接动作结束。
[0107]另外,当扁平型导体c来到插入结束位置时,如图5(c)所示,扁平型导体c的耳部c2 通过卡定部56b的位置而来到比该卡定部56b靠前方的位置。其结果是,可动构件50受到来自施力配件40的施力片44的作用力而朝关闭位置回复,如图5(c)所示,卡定部56b从上方突入扁平型导体c的缺口部c1内。此外,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位于能与卡定部56b的卡定面56b — 1卡定的位置,以阻止扁平型导体c朝后方的拔出。
[0108]当可动构件50朝关闭位置返回时,如图5(d)所示,施力片44的第一施力面44a — 2 以具有作用力的方式与被施力部55的第一被施力面55a接触并卡合,因此,可动构件50始终被维持在关闭位置。因此,即便假设在连接器1与扁平型导体c的连接状态下,可动构件50受到不小心的外力而朝打开方向稍许抬起,该可动构件50也会因来自第一施力面44a—2的作用力而被朝关闭位置压回,因此,可动构件50不会不慎转动至打开位置。
[0109]在朝向后方的拔出力不慎作用于处于与连接器1的连接状态的扁平型导体c的情况下,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从前方与可动构件50的卡定部56b的卡定面56b — 1卡定。 可动构件50的转动轴的位置和卡定面56b处于产生使可动构件50朝关闭方向转动的力这样的位置关系,因此,可靠地维持卡定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关闭位置的可动构件 50与外壳10的上壁13干涉,阻止了朝关闭方向的转动,因此,即便卡定面56b从被卡定部c2a 受到上述力,可动构件50也不会朝关闭方向转动。
[011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关闭位置的卡定部56b的卡定面56b — 1形成为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前方倾斜这样的倾斜面。因此,沿着卡定面56b — 1朝上方、即朝远离贯穿槽部56a的方向的力作用于被卡定部c2a。即,被卡定部c2a受到朝向与脱离卡定部56b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以进一步牢固地与卡定部56b卡定。[〇111]接着,根据图5至图7对扁平型导体c从连接器1拔出的拔出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在图5(a)?图5(d)所示的与扁平型导体c的连接状态下,将手指抓住连接器1的可动构件50的解除操作部51a而抬起,以克服来自上述施力配件40的施力片44的朝向关闭位置的作用力, 使可动构件50朝向图6(a)?图6(d)所示的打开位置转动。此时,卡定部56b朝上方、即朝脱离扁平型导体c的缺口部c1的方向移动。[〇112]在可动构件50朝打开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可动构件50的被施力部55的下端部使施力夹具40的施力片44朝下方弹性变位。在上述下端部到达施力片44的弯曲部44a — 1的位置为止的期间,该施力片44的第一施力面44a—2对可动构件50朝关闭位置进行施力。此外,当使可动构件50转动,上述下端部越过施力片44的弯曲部44a — 1的位置而到达第二施力面 44a—3的区域时,施力片44朝减小弹性变位量的方向(上方)返回,并对被施力部55朝打开位置进行施力。当这样可动构件50被切换至打开位置时,如图6(d)所示,施力片44的第二施力面44a—3以具有作用力的方式与被施力部55的第二被施力面55b接触并卡合。因此,即便可动构件50受到稍许的外力,也可利用上述作用力返回至打开位置而稳定地维持打开位置。
[0113]另外,当可动构件50被切换至打开位置时,如图6(c)所示,卡定部56b完全从扁平型导体c的缺口部c1脱离,以解除与该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的卡定状态。此外,如图6(c)所示,可动构件50的受压部56c从下方进入缺口部cl内,该受压部56c的受压面56c— 1位于能在扁平型导体c的拔出方向上与被卡定部c2a抵接的位置。
[0114]接着,当扁平型导体c被朝后方拉出时,如图6(c)所示,该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 c2a与可动构件50的受压部56c的受压面56c — 1抵接。在该时间点,可动构件50位于打开位置,因此,与位于关闭位置时不同,朝关闭方向的转动未被外壳10的上壁13阻止。因此,可动构件50因在受压面56c — 1处从被卡定部c2a受到的抵接力而克服来自施力配件40的施力片 44的朝向打开位置的作用力,s卩,通过被施力部55的下端部下压施力片44(参照图7(d))而朝关闭方向转动(参照图7(a)?图7(d))。
[0115]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被卡定部c2a与受压面56c — 1抵接的状态(参照图6 (c))下,在比受压面56c — 1靠后方侧、且相对于被卡定部c2a的通过路径(图6(c)中由点划线图示)与贯穿槽部56a相反一侧的位置,该受压面56c — 1和扁平型导体c的拔出方向所成的角度为钝角。因此,沿着受压面56c — 1朝上方、即朝向通过允许空间的方向(远离接收部 11的底面、外壳10的下方收容部12a的方向)的力作用于被卡定部c2a。即,即便可动构件50 朝关闭方向转动,被卡定部c2a也不会因受压部56c而被朝下方拉拽,因此,使贯穿槽部56a 可靠地来到被卡定部c2a的位置,并通过用贯穿槽部56a使该被卡定部c2a朝上述拔出方向通过,从而能容易地拔出扁平型导体c。另外,能防止被卡定部c2a进入在可动构件50的转动过程中受压部56c与下方收容部12a的前壁面之间所形成的间隙中。
[0116]当可动构件50朝关闭位置转动时,在该转动过程中,可动构件50的贯穿槽部56a在上述拔出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中来到被卡定部c2a的通过路径上的位置,以允许朝向后方的耳部c2的通过。此外,被卡定部c2a在贯穿槽部56a内朝向后方通过(被卡定部c2a通过贯穿槽部56a内的状态参照图4(b)),扁平型导体c被朝后方容易地拔出,拔出动作结束。
[0117]另外,在贯穿槽部56a来到被卡定部c2a的通过路径上的位置的时间点,被施力部 55的下端部已经越过施力配件40的施力片44的弯曲部44a — 1,被施力部55的第一被施力面 55a从施力片44的第一施力面44a—2受到朝向关闭位置的作用力。因此,在扁平型导体c的被卡定部c2a通过贯穿槽部56a之后,可动构件50也可继续转动而自动地到达关闭位置。这样,扁平型导体c的拔出和可动构件50朝关闭位置的转动是在短时间内作为一系列的动作进行的。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扁平型导体c的拔出后、下次插入时,操作者无需进行将可动构件50从打开位置返回至关闭位置的操作,从而能实现作业效率的提高。能避免连接器1的可动构件50不慎留在打开位置,因此,当在安装有连接器1的电路基板上连接其它电子零件时,可动构件50不会成为阻碍。[〇118]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施力配件对可动构件进行施力,但也不是必须要设置该施力配件。在未设有施力配件的情况下,例如当可动构件来到打开位置时,该可动构件由外壳、端子等支承而被维持在打开位置,除了打开位置之外,可动构件能因其自重而自动地来到关闭位置。
[0119]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构件由外壳支承成能转动,但作为替代,可动构件也可由例如信号端子以及接地端子中的至少一方支承成能转动。[〇12〇]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设于施力配件的施力片对可动构件进行施力,但作为替代, 例如也可将树脂制的施力构件安装于外壳,并利用形成于该施力构件的施力片对可动构件进行施力。另外,也可将施力片形成于外壳的一部分或可动构件50,并用该施力片对可动构件进行施力。
【主权项】
1.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用于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扁平型导体连接,所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包括:外壳,为了供所述扁平型导体朝前方插入,该外壳形成有接收部,该接收部形成为至少 朝后方敞开的空间;多个端子,这多个端子将相对于所述前后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 保持于所述外壳;以及可动构件,该可动构件由所述外壳或所述端子支承成能相对于所述外壳在打开位置与 关闭位置之间绕着转动中心进行转动,并在所述端子排列方向上在端子排列范围之外的位 置具有卡定部,该卡定部能在所述关闭位置在所述扁平型导体的拔出方向上与形成于所述 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卡定,其特征在于,可动构件具有受压部,当所述可动构件位于打开位置时,该受压部与受到了朝向后方 的拔出力的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抵接,以从所述被卡定部受到抵接力,允许所述被卡定 部通过的通过允许空间形成于所述卡定部与所述受压部之间,在可动构件由所述受压部受 到所述抵接力而朝关闭位置转动的过程中,所述通过允许空间在所述拔出方向上的整个区 域中位于所述被卡定部的通过路径上,以允许所述被卡定部朝向所述拔出方向的通过。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可动构件的受压部设于产生以下力矩的位置:利用从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受到的抵 接力使可动构件绕着转动中心朝关闭位置转动。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可动构件具有被施力部,该被施力部与由外壳的一部分形成或安装于外壳的施力构件 卡合而受到作用力,当可动构件位于从打开位置起的规定角度的转动范围时,可动构件从 施力构件受到将该可动构件维持于打开位置的作用力,当超过所述规定角度的转动范围 时,可动构件从施力构件受到朝向关闭位置的作用力。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朝向前方的扁平型导体的插入过程中,在该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通过可动构件的 通过允许空间而通过了卡定部的位置之后,所述可动构件受到来自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朝 关闭位置转动,所述卡定部位于能在扁平型导体的拔出方向上与所述被卡定部卡定的位 置。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卡定部形成有卡定面,该卡定面能在关闭位置在扁平型导体的拔出方向上与扁平型导 体的被卡定部卡定,该卡定面形成为以下倾斜面:当所述被卡定部与该卡定面卡定时,使沿着该卡定面远 离通过允许空间的方向的力作用于所述被卡定部。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受压部形成有受压面,该受压面能在打开位置在扁平型导体的拔出方向上与扁平型导 体的被卡定部抵接,该受压面形成为以下倾斜面:当所述被卡定部与该受压面抵接时,使沿着该受压面朝 向通过允许空间的方向的力作用于所述被卡定部。
【文档编号】h01r12/51gk105977704sq201610139248
【公开日】2016年9月28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1日
【发明人】玉木祥郎, 玉木祥一郎
【申请人】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相关技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