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可拆卸式泄水孔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安全可拆卸式泄水孔结构,包括塑料圆板、钢筋、滤网和pvc管,塑料圆板设置两块,在塑料圆板上均匀开设直径为3mm的小孔,且小孔之间的间距为10mm,将滤网卷成滤网筒,并通过用钢筋制成的钢筋环固定住,在滤网筒的一端口封装有第一滤帽,在滤网筒的另一端口封装第二滤帽,且第一滤帽上开有第一开孔,第二滤帽上开有第二开孔,第一开孔的孔径大于第二开孔的孔径,滤网筒的两端分别通过塑料圆板封堵固定,滤网筒整体通过绑扎带固定在pvc管上,再将pvc管通过固定钉固定在基坑边坡上,本实用新型制作工艺简单、制作成本低、泄水安全且效果好,便于维修,另外还能够拆卸重复利用,无环境污染。
【专利说明】
一种安全可拆卸式泄水孔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泄水孔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安全可拆卸式泄水孔结构。【背景技术】
[0002]在土钉墙、粧锚等临时性基坑支护结构或挡土墙等永久性支护结构中,由于地下水的影响,要设置泄水孔。泄水孔材料一般为pvc管,预埋在底板中,做成向外倾斜3?5%, 以利于排水,采用梅花形布置,底板下部需要设置反滤层,以利于地下水汇集至泄水孔里, 同时不会堵塞泄水孔。但在施工过程中,底板下部反滤层底层的土工布遇到坚硬物质容易被刺破,并且时间长久之后土工布容易老化,在巨大的扬压力作用下,泄水孔就成为下部土体流失的通道,土体流失到一定程度就会危及到构筑物的运行安全。
[0003]现有的泄水孔方案中,只是pvc管排水效果不是很好,对工程造成潜在的威胁,又由于使用的pvc管直径较小,工程完成后都留于支护结构中,有一定的环境影响。【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可拆卸式泄水孔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安全可拆卸式泄水孔结构, 包括塑料圆板、钢筋、滤网和pvc管,所述塑料圆板设置两块,在所述塑料圆板上均匀开设直径为3mm的小孔,且所述小孔之间的间距为10mm,将所述滤网卷成滤网筒,并通过用钢筋制成的钢筋环固定住,在所述滤网筒的一端口封装有第一滤帽,在所述滤网筒的另一端口封装第二滤帽,且所述第一滤帽上开有第一开孔,所述第二滤帽上开有第二开孔,所述第一开孔的孔径大于第二开孔的孔径,所述第一滤帽中部凹陷且凹陷的最低点处位于滤网筒的轴线上,所述第二滤帽的中部凹陷呈弧形结构,所述滤网筒的两端分别通过塑料圆板封堵固定,所述滤网筒整体通过绑扎带固定在pvc管上。
[0006]优选的,所述绑扎带包括绑扎丝、绑扎龙头,所述绑扎龙头一端设有丝孔,所述绑扎丝从丝孔穿过,另一端设有弯勾,在靠近弯勾的部位设有绑扎部。
[0007]优选的,所述pvc管为弧形结构,所述pvc管的直径为100mm,长度为500mm。
[0008]优选的,所述钢筋的直径为6mm,所述钢筋制成的钢筋环的直径为100mm,所述钢筋环设置3个。
[0009]优选的,所述滤网的滤孔孔径为3mm,所述滤网制成的滤网筒的直径为88mm,长度为400mm。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1](1)本实用新型制作工艺简单、制作成本低、泄水安全且效果好,便于维修,另外还能够拆卸重复利用,无环境污染。
[0012](2)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绑扎带能够在不需要工具的情况下,进行快速绑扎,且强度尚,提尚了绑扎质量。
[0013](3)本实用新型在滤网筒的上下端分别安装第一滤帽和第二滤帽,能够进一步防止滤网筒堵塞。【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塑料圆板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钢筋环示意图;
[00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绑扎带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塑料圆板;2、钢筋;3、滤网;4、pvc管;5、小孔;6、滤网筒;7、钢筋环;8、第一滤帽;9、第二滤帽;10、第一开孔;11、第二开孔;12、绑扎带;13、绑扎丝;14、绑扎龙头;15、 丝孔;16、弯勾;17、绑扎部;18、滤孔。【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安全可拆卸式泄水孔结构,包括塑料圆板1、钢筋2、滤网3和pvc管4,塑料圆板1设置两块,在塑料圆板1上均匀开设直径为 3mm的小孔5,且小孔5之间的间距为10mm,将滤网3卷成滤网筒6,滤网3的滤孔18孔径为3mm, 滤网3制成的滤网筒6的直径为88mm,长度为400mm,并通过用钢筋2制成的钢筋环7固定住, 钢筋2的直径为6_,钢筋2制成的钢筋环7的直径为100_,钢筋环7设置3个,在滤网筒6的一端口封装有第一滤帽8,在滤网筒6的另一端口封装第二滤帽9,且第一滤帽8上开有第一开孔10,第二滤帽9上开有第二开孔11,第一开孔10的孔径大于第二开孔11的孔径,第一滤帽8 中部凹陷且凹陷的最低点处位于滤网筒6的轴线上,第二滤帽9的中部凹陷呈弧形结构,在滤网筒的上下端分别安装第一滤帽和第二滤帽,能够进一步防止滤网筒堵塞,滤网筒6的两端分别通过塑料圆板1封堵固定,滤网筒整体通过绑扎带12固定在pvc管4上,pvc管4为弧形结构,pvc管4的直径为100mm,长度为500mm。[〇〇21] 本实施例中,绑扎带12包括绑扎丝13、绑扎龙头14,绑扎龙头14 一端设有丝孔15, 绑扎丝13从丝孔15穿过,另一端设有弯勾16,在靠近弯勾16的部位设有绑扎部17,使用时, 用绑扎丝13绕过要绑扎的物品后挂在勾上拉紧,再将绑扎丝13缠绕在绑扎部17即可,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绑扎带能够在不需要工具的情况下,进行快速绑扎,且强度高,提高了绑扎质量。
[0022]本实用新型的制作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〇23] a、在直径为100mm,厚度为5mm的塑料圆板1上均勾开设多个直径为3mm、间距为 10mm的小孔5;
[0024] b、将直径为6_的钢筋2弯制成3个直径为100mm的钢筋环7;[〇〇25] c、将滤网3卷成直径为88mm、长度为400mm的滤网筒6,两端和中间的对接部分用钢筋环7固定,并绑扎在一起;
[0026]d、将直径为100mm、长度为500mm的pvc管4平分成3片pvc管,每片pvc管的内角为 120° ;
[0027]e、在步骤c制成的滤网筒6的底部封装第二滤帽9,再用一块塑料圆板1封堵并绑扎固定;
[0028] f、再在滤网筒6内装满直径为的砂石乐;
[0029]g、在滤网筒6顶端封装第一滤帽8,再用另一块塑料圆板1封堵并绑扎固定;
[0030]h、将步骤g得到的滤网筒6与步骤d得到的一片pvc管4通过绑扎带4绑扎2-3道固定;
[0031]1、在基坑边坡采用人工或机械钻孔方式,钻成仰角15°,直径为100mm,长度500mm 的放置孔;
[0032]j、将步骤h得到的滤网筒整体放置在步骤i得到的放置孔中,且pvc管在下边,再用 3-4根长度为10_的固定钉将滤网筒整体固定在基坑边坡上,完成安装。
[0033]本实用新型制作工艺简单、制作成本低、泄水安全且效果好,便于维修,另外还能够拆卸重复利用,无环境污染。[〇〇3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主权项】
1.一种安全可拆卸式泄水孔结构,包括塑料圆板(1)、钢筋(2)、滤网(3)和pvc管(4),其 特征在于:所述塑料圆板(1)设置两块,在所述塑料圆板(1)上均匀开设直径为3mm的小孔(5),且所述小孔(5)之间的间距为10mm,将所述滤网(3)卷成滤网筒(6),并通过用钢筋(2) 制成的钢筋环(7)固定住,在所述滤网筒(6)的一端口封装有第一滤帽(8),在所述滤网筒(6)的另一端口封装第二滤帽(9),且所述第一滤帽(8)上开有第一开孔(10),所述第二滤帽 (9)上开有第二开孔(11),所述第一开孔(10)的孔径大于第二开孔(11)的孔径,所述第一滤 帽(8)中部凹陷且凹陷的最低点处位于滤网筒(6)的轴线上,所述第二滤帽(9)的中部凹陷 呈弧形结构,所述滤网筒(6)的两端分别通过塑料圆板(1)封堵固定,所述滤网筒整体通过 绑扎带(12)固定在pvc管(4)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可拆卸式泄水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绑扎带(12) 包括绑扎丝(13)、绑扎龙头(14),所述绑扎龙头(14) 一端设有丝孔(15),所述绑扎丝(13)从 丝孔(15)穿过,另一端设有弯勾(16),在靠近弯勾(16)的部位设有绑扎部(1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可拆卸式泄水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pvc管⑷为 弧形结构,所述pvc管(4)的直径为100_,长度为500_。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可拆卸式泄水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2)的 直径为6mm,所述钢筋(2)制成的钢筋环(7)的直径为100mm,所述钢筋环(7)设置3个。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可拆卸式泄水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3)的 滤孔(18)孔径为3mm,所述滤网(3)制成的滤网筒(6)的直径为88mm,长度为400mm。
【文档编号】e02d19/20gk205636767sq201620329593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0日
【发明人】徐平, 孟芳芳
【申请人】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