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工滤波器的制作方法-ag尊龙凯时

文档序号:29955484发布日期:2022-05-09 11:27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工滤波器。


背景技术:

2.腔体滤波器可对其工作频段外的信号进行阻隔,而实现对微波传输信号的择取,被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基站系统。然而,5g移动通信系统的频段较高,现有腔体滤波器的工作频段普遍不适应5g移动通信系统的频段,且阻带抑制性能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工滤波器,以解决现有腔体滤波器的工作频段不适应5g移动通信系统的频段,且阻带抑制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工滤波器,包括:
5.第一发射支路,包括依次耦合的十个滤波腔,所述第一发射支路的十个滤波腔形成三个传输零点,所述第一发射支路的工作频段为1805mhz-1880mhz;
6.第二发射支路,包括依次耦合的七个滤波腔,所述第二发射支路的七个滤波腔形成两个传输零点,所述第二发射支路的工作频段为2110mhz-2170mhz;
7.第一接收支路,包括依次耦合的七个滤波腔,所述第一接收支路的七个滤波腔形成三个传输零点,所述第一接收支路的工作频段为1710mhz-1785mhz;
8.第二接收支路,包括依次耦合的七个滤波腔,所述第二接收支路的七个滤波腔形成一个传输零点,所述第二接收支路的工作频段为1920mhz-1980mhz。
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射支路的第二滤波腔和第四滤波腔之间、第五滤波腔和第七滤波腔之间分别容性交叉耦合,所述第一发射支路的第八滤波腔和第十滤波腔之间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所述第一发射支路的三个传输零点。
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射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二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第九滤波腔依次排列为一列,第三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第五滤波腔、第七滤波腔、第八滤波腔、第十滤波腔依次排列为一列;
11.所述第一发射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二滤波腔、第三滤波腔和第四滤波腔呈平行四边形排布,第五滤波腔、第六滤波腔和第七滤波腔呈三角形排布,第八滤波腔、第九滤波腔和第十滤波腔呈三角形排布;
12.所述第一发射支路的第一滤波腔和第二滤波腔之间、第二滤波腔和第三滤波腔之间、第三滤波腔和第四滤波腔之间、第五滤波腔和第六滤波腔之间、第六滤波腔和第七滤波腔之间均设置耦合筋;
13.所述第一发射支路的第二滤波腔和第四滤波腔之间、第五滤波腔和第七滤波腔之间分别设置飞杆结构。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发射支路的第一滤波腔和第三滤波腔之间容性交叉耦合,所述第二发射支路的第四滤波腔和第六滤波腔之间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所述第二发
射支路的两个传输零点。
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发射支路的第二滤波腔和第五滤波腔依次排列为一列,第一滤波腔、第三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第六滤波腔和第七滤波腔依次排列为一列;
16.所述第二发射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二滤波腔和第三滤波腔呈三角形排布,第四滤波腔、第五滤波腔和第六滤波腔呈三角形排布;
17.所述第二发射支路的第一滤波腔和第二滤波腔之间、第二滤波腔和第三滤波腔之间、第三滤波腔和第四滤波腔之间、第四滤波腔和第五滤波腔之间、第五滤波腔和第六滤波腔之间、第六滤波腔和第七滤波腔之间均设置耦合筋;
18.所述第二发射支路的第一滤波腔和第三滤波腔之间设置飞杆结构。
1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收支路的第一滤波腔和第三滤波腔之间、第一滤波腔和第四滤波腔之间、第四滤波腔和第六滤波腔之间分别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所述第一接收支路的三个传输零点。
2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收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第六滤波腔和第七滤波腔依次排列为一列,第二滤波腔、第三滤波腔和第五滤波腔依次排列为一列;
21.所述第一接收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二滤波腔、第三滤波腔和第四滤波腔呈平行四边形排布,第四滤波腔、第五滤波腔和第六滤波腔呈三角形排布;
22.所述第一接收支路的第一滤波腔和第三滤波腔之间、第三滤波腔和第四滤波腔之间、第四滤波腔和第五滤波腔之间、第五滤波腔和第六滤波腔之间均设置耦合筋。
2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收支路的第五滤波腔和第七滤波腔之间容性交叉耦合,以形成所述第二接收支路的一个传输零点。
2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收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二滤波腔、第三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第五滤波腔和第六滤波腔依次排列为一列,第五滤波腔、第六滤波腔和第七滤波腔呈三角形排布;
25.所述第二接收支路的第一滤波腔和第二滤波腔之间、第二滤波腔和第三滤波腔之间、第三滤波腔和第四滤波腔之间、第四滤波腔和第五滤波腔之间、第五滤波腔和第六滤波腔之间、第六滤波腔和第七滤波腔之间均设置耦合筋;
26.所述第二接收支路的第五滤波腔和第七滤波腔之间设置飞杆结构。
2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工滤波器还包括:
28.共用端口,与所述第一发射支路的第十滤波腔、所述第二发射支路的第七滤波腔、所述第一接收支路的第一滤波腔和所述第二接收支路的第一滤波腔连接;
29.发射支路端口,与所述第一发射支路的第一滤波腔和所述第二发射支路的第一滤波腔连接;
30.接收支路端口,与所述第一接收支路的第七滤波腔和所述第二接收支路的第七滤波腔连接。
3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工滤波器还包括:
32.第一公共腔,与所述共用端口连接,并分别耦合连接所述第一发射支路的第十滤波腔、所述第二发射支路的第七滤波腔、所述第一接收支路的第一滤波腔和所述第二接收支路的第一滤波腔;
33.第二公共腔,与所述发射支路端口连接,并分别耦合连接所述第一发射支路的第
一滤波腔和所述第二发射支路的第一滤波腔。
3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有益效果在于:
3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滤波器,通过第一发射支路的十个滤波腔形成十阶三个零点,以择取传输工作频段为1805mhz-1880mhz的通信信号,并基于三个传输零点对通带外的信号发挥可靠的抑制作用,以获得较好的阻带抑制。还通过第二发射支路的七个滤波腔形成七阶两个零点,以择取传输工作频段为2110mhz-2170mhz的通信信号,并基于两个传输零点对通带外的信号发挥可靠的抑制作用,以获得较好的阻带抑制。还通过第一接收支路的七个滤波腔形成七阶三个零点,以择取传输工作频段为1710mhz-1785mhz的通信信号,并基于三个传输零点对通带外的信号发挥可靠的抑制作用,以获得较好的阻带抑制。还通过第二接收支路的七个滤波腔形成七阶一个零点以择取传输工作频段为1920mhz-1980mhz的通信信号,并基于一个传输零点对通带外的信号发挥可靠的抑制作用,以获得较好的阻带抑制。基于此,双工滤波器的工作频段基本覆盖1800mhz-2100mhz,且具有较佳的阻带抑制性能、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可保障采用该双工滤波器的通信系统不受杂散信号干扰,尤其适用于5g移动通信系统。
附图说明
3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发射支路的结构示意图;
38.图2为图1提供的第一发射支路的拓扑结构图;
3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发射支路的结构示意图;
40.图4为图3提供的第二发射支路的拓扑结构图;
4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接收支路的结构示意图;
42.图6为图5提供的第一接收支路的拓扑结构图;
43.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接收支路的结构示意图;
44.图8为图7提供的第二接收支路的拓扑结构图;
45.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原理图;
46.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滤波器的仿真波形图。
47.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48.10-第一发射支路;20-第二发射支路;30-第一接收支路;40-第二接收支路;50-腔体,51-谐振腔,52-耦合窗口,60-谐振杆;70-耦合筋;80-飞杆结构;90-共用端口;100-发射支路端口;110-接收支路端口;n1-第一公共腔;n2-第二公共腔。
具体实施方式
4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5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3.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54.请参阅图1、图3、图5、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工滤波器,包括第一发射支路10、第二发射支路20、第一接收支路30和第二接收支路40。
55.其中,第一发射支路10包括依次耦合的十个滤波腔(具体为a1-a10),第一发射支路10的十个滤波腔形成三个传输零点,第一发射支路10的工作频段为1805mhz-1880mhz。第二发射支路20包括依次耦合的七个滤波腔(具体为b1-b7),第二发射支路20的七个滤波腔形成两个传输零点,第二发射支路20的工作频段为2110mhz-2170mhz。第一接收支路30包括依次耦合的七个滤波腔(具体为c1-c7),第一接收支路30的七个滤波腔形成三个传输零点,第一接收支路30的工作频段为1710mhz-1785mhz。第二接收支路40包括依次耦合的七个滤波腔(具体为d1-d7),第二接收支路40的七个滤波腔形成一个传输零点,第二接收支路40的工作频段为1920mhz-1980mhz。
56.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滤波器,通过第一发射支路10的十个滤波腔形成十阶三个零点,以择取传输工作频段为1805mhz-1880mhz的通信信号,并基于三个传输零点对通带外的信号发挥可靠的抑制作用,以获得较好的阻带抑制。还通过第二发射支路20的七个滤波腔形成七阶两个零点,以择取传输工作频段为2110mhz-2170mhz的通信信号,并基于两个传输零点对通带外的信号发挥可靠的抑制作用,以获得较好的阻带抑制。还通过第一接收支路30的七个滤波腔形成七阶三个零点,以择取传输工作频段为1710mhz-1785mhz的通信信号,并基于三个传输零点对通带外的信号发挥可靠的抑制作用,以获得较好的阻带抑制。还通过第二接收支路40的七个滤波腔形成七阶一个零点以择取传输工作频段为1920mhz-1980mhz的通信信号,并基于一个传输零点对通带外的信号发挥可靠的抑制作用,以获得较好的阻带抑制。基于此,双工滤波器的工作频段基本覆盖1800mhz-2100mhz,且具有较佳的阻带抑制性能、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可保障采用该双工滤波器的通信系统不受杂散信号干扰,尤其适用于5g移动通信系统。
57.其中,上述滤波腔的结构可参考图1,具体地,滤波腔(可参考图示a3)包括围合形成谐振腔51的腔体50,谐振腔51内设有谐振杆60。同一支路的各滤波腔的规格参数优选相
同,以便于生产,便于降低成本。不同支路的滤波腔的规格参数可根据工作频段、温飘、承受功率等等进行差异化设计。本实施例中,任意支路的滤波腔的谐振腔51的腔径(直径)统一为15mm,腔深统一为19.5mm,基于此,可在保障双工滤波器的滤波性能和电性能的基础上,有效缩小双工滤波器的体积,利于双工滤波器的小型化。
58.其中,相耦合的滤波腔之间开设耦合窗口52,以便于实现电磁能量传递。
59.请参阅图1、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射支路10的第二滤波腔a2和第四滤波腔a4之间、第五滤波腔a5和第七滤波腔a7之间分别容性交叉耦合,第一发射支路10的第八滤波腔a8和第十滤波腔a10之间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第一发射支路10的三个传输零点。
60.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基于第一发射支路10的第二滤波腔a2和第四滤波腔a4之间、第五滤波腔a5和第七滤波腔a7之间的容性交叉耦合,使通带低端产生两个传输零点,以很好地控制第一发射支路10的带宽的低端抑制,获得较好的带宽低端抑制;还可基于第一发射支路10的第八滤波腔a8和第十滤波腔a10之间的感性交叉耦合,使通带高端产生一个传输零点,以很好地控制第一发射支路10的带宽的高端抑制,获得较好的带宽高端抑制;从而可保障第一发射支路10的滤波性能和阻带抑制性能。
61.请参阅图1、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射支路10的第一滤波腔a1、第二滤波腔a2、第六滤波腔a6、第九滤波腔a9依次排列为一列,第三滤波腔a3、第四滤波腔a4、第五滤波腔a5、第七滤波腔a7、第八滤波腔a8、第十滤波腔a10依次排列为一列;第一发射支路10的第一滤波腔a1、第二滤波腔a2、第三滤波腔a3和第四滤波腔a4呈平行四边形排布,第五滤波腔a5、第六滤波腔a6和第七滤波腔a7呈三角形排布,第八滤波腔a8、第九滤波腔a9和第十滤波腔a10呈三角形排布。
62.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在便于第一发射支路10的十个滤波腔(具体为a1-a10)构建所需耦合关系的基础上,相对紧凑化、优化第一发射支路10的十个滤波腔的布局,相对紧凑化、缩小化第一发射支路10的十个滤波腔的占用空间。从而可利于缩小双工滤波器的体积,利于双工滤波器的小型化发展。
63.第一发射支路10的第一滤波腔a1和第二滤波腔a2之间、第二滤波腔a2和第三滤波腔a3之间、第三滤波腔a3和第四滤波腔a4之间、第五滤波腔a5和第六滤波腔a6之间、第六滤波腔a6和第七滤波腔a7之间均设置耦合筋70;第一发射支路10的第二滤波腔a2和第四滤波腔a4之间、第五滤波腔a5和第七滤波腔a7之间分别设置飞杆结构80。
64.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发射支路10中,第一滤波腔a1和第二滤波腔a2之间、第二滤波腔a2和第三滤波腔a3之间、第三滤波腔a3和第四滤波腔a4之间、第五滤波腔a5和第六滤波腔a6之间、第六滤波腔a6和第七滤波腔a7之间,均通过耦合筋70直接连接耦合滤波腔内的谐振杆60,而强化其间的耦合强度;第二滤波腔a2和第四滤波腔a4之间、第五滤波腔a5和第七滤波腔a7之间,均通过飞杆结构80实现其间的容性交叉耦合;第四滤波腔a4和第五滤波腔a5之间、第七滤波腔a7和第八滤波腔a8之间、第八滤波腔a8和第九滤波腔a9之间,则通过耦合窗口52实现耦合;第八滤波腔a8和第十滤波腔a10之间还通过耦合窗口52实现感性交叉耦合。至此,第一发射支路10可建立所需的可靠的耦合关系。
65.其中,上文及下文所提及的飞杆结构80可参考现有飞杆结构80,本实施例在此不做详细赘述。
66.请参阅图3、图4,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发射支路20的第一滤波腔b1和第三滤波腔b3
之间容性交叉耦合,第二发射支路20的第四滤波腔b4和第六滤波腔b6之间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第二发射支路20的两个传输零点。
67.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基于第一滤波腔b1和第三滤波腔b3之间的容性交叉耦合,以及第四滤波腔b4和第六滤波腔b6之间的感性交叉耦合,使通带左右两端各产生一个传输零点,从而可以很好地控制第二发射支路20的带宽的低端抑制和高端抑制,能够获得较好的带宽低端抑制和带宽高端抑制,进而可保障第二发射支路20的滤波性能和阻带抑制性能。
68.请参阅图3、图4,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发射支路20的第二滤波腔b2和第五滤波腔b5依次排列为一列,第一滤波腔b1、第三滤波腔b3、第四滤波腔b4、第六滤波腔b6和第七滤波腔b7依次排列为一列;第二发射支路20的第一滤波腔b1、第二滤波腔b2和第三滤波腔b3呈三角形排布,第四滤波腔b4、第五滤波腔b5和第六滤波腔b6呈三角形排布。
69.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在便于第二发射支路20的七个滤波腔(具体为b1-b7)构建所需耦合关系的基础上,相对紧凑化、优化第二发射支路20的七个滤波腔的布局,相对紧凑化、缩小化第二发射支路20的七个滤波腔的占用空间。从而可利于缩小双工滤波器的体积,利于双工滤波器的小型化发展。
70.第二发射支路20的第一滤波腔b1和第二滤波腔b2之间、第二滤波腔b2和第三滤波腔b3之间、第三滤波腔b3和第四滤波腔b4之间、第四滤波腔b4和第五滤波腔b5之间、第五滤波腔b5和第六滤波腔b6之间、第六滤波腔b6和第七滤波腔b7之间均设置耦合筋70;第二发射支路20的第一滤波腔b1和第三滤波腔b3之间设置飞杆结构80。
71.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二发射支路20中,第一滤波腔b1和第二滤波腔b2之间、第二滤波腔b2和第三滤波腔b3之间、第三滤波腔b3和第四滤波腔b4之间、第四滤波腔b4和第五滤波腔b5之间、第五滤波腔b5和第六滤波腔b6之间、第六滤波腔b6和第七滤波腔b7之间,均通过耦合筋70直接连接耦合滤波腔内的谐振杆60,而强化其间的耦合强度;第一滤波腔b1和第三滤波腔b3之间通过飞杆结构80实现其间的容性交叉耦合;第四滤波腔b4和第六滤波腔b6之间则通过耦合窗口52实现感性交叉耦合。至此,第二发射支路20可建立所需的可靠的耦合关系。
72.请参阅图5、图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收支路30的第一滤波腔c1和第三滤波腔c3之间、第一滤波腔c1和第四滤波腔c4之间、第四滤波腔c4和第六滤波腔c6之间分别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第一接收支路30的三个传输零点。
73.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基于第一接收支路30的第一滤波腔c1和第三滤波腔c3之间、第一滤波腔c1和第四滤波腔c4之间、第四滤波腔c4和第六滤波腔c6之间的感性交叉耦合,使通带高端产生三个传输零点,以很好地控制第一接收支路30的带宽的高端抑制,获得较好的带宽高端抑制;从而可保障第一接收支路30的滤波性能和阻带抑制性能。
74.请参阅图5、图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收支路30的第一滤波腔c1、第四滤波腔c4、第六滤波腔c6和第七滤波腔c7依次排列为一列,第二滤波腔c2、第三滤波腔c3和第五滤波腔c5依次排列为一列;第一接收支路30的第一滤波腔c1、第二滤波腔c2、第三滤波腔c3和第四滤波腔c4呈平行四边形排布,第四滤波腔c4、第五滤波腔c5和第六滤波腔c6呈三角形排布。
75.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在便于第一接收支路30的七个滤波腔(具体为c1-c7)构建
所需耦合关系的基础上,相对紧凑化、优化第一接收支路30的七个滤波腔的布局,相对紧凑化、缩小化第一接收支路30的七个滤波腔的占用空间。从而可利于缩小双工滤波器的体积,利于双工滤波器的小型化发展。
76.第一接收支路30的第一滤波腔c1和第三滤波腔c3之间、第三滤波腔c3和第四滤波腔c4之间、第四滤波腔c4和第五滤波腔c5之间、第五滤波腔c5和第六滤波腔c6之间均设置耦合筋70。
77.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接收支路30中,第一滤波腔c1和第二滤波腔c2之间、第二滤波腔c2和第三滤波腔c3之间、第六滤波腔c6和第七滤波腔c7之间通过耦合窗口52实现耦合;第一滤波腔c1和第三滤波腔c3之间通过耦合筋70实现感性交叉耦合,第一滤波腔c1和第四滤波腔c4之间、第四滤波腔c4和第六滤波腔c6之间则通过耦合窗口52实现感性交叉耦合;第三滤波腔c3和第四滤波腔c4之间、第四滤波腔c4和第五滤波腔c5之间、第五滤波腔c5和第六滤波腔c6之间,则通过耦合筋70直接连接耦合滤波腔内的谐振杆60,而强化其间的耦合强度。至此,第一接收支路30可建立所需的可靠的耦合关系。
78.请参阅图7、图8,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接收支路40的第五滤波腔d5和第七滤波腔d7之间容性交叉耦合,以形成第二接收支路40的一个传输零点。
79.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基于第二接收支路40的第五滤波腔d5和第七滤波腔d7之间的容性交叉耦合,使通带低端产生一个传输零点,以很好地控制第二接收支路40的带宽的低端抑制,获得较好的带宽低端抑制;从而可保障第二接收支路40的滤波性能和阻带抑制性能。
80.请参阅图7、图8,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接收支路40的第一滤波腔d1、第二滤波腔d2、第三滤波腔d3、第四滤波腔d4、第五滤波腔d5和第六滤波腔d6依次排列为一列,第五滤波腔d5、第六滤波腔d6和第七滤波腔d7呈三角形排布。
81.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在便于第二接收支路40的七个滤波腔(具体为d1-d7)构建所需耦合关系的基础上,相对紧凑化、优化第二接收支路40的七个滤波腔的布局,相对紧凑化、缩小化第二接收支路40的七个滤波腔的占用空间。从而可利于缩小双工滤波器的体积,利于双工滤波器的小型化发展。
82.第二接收支路40的第一滤波腔d1和第二滤波腔d2之间、第二滤波腔d2和第三滤波腔d3之间、第三滤波腔d3和第四滤波腔d4之间、第四滤波腔d4和第五滤波腔d5之间、第五滤波腔d5和第六滤波腔d6之间、第六滤波腔d6和第七滤波腔d7之间均设置耦合筋70;第二接收支路40的第五滤波腔d5和第七滤波腔d7之间设置飞杆结构80。
83.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二接收支路40中,第一滤波腔d1和第二滤波腔d2之间、第二滤波腔d2和第三滤波腔d3之间、第三滤波腔d3和第四滤波腔d4之间、第四滤波腔d4和第五滤波腔d5之间、第五滤波腔d5和第六滤波腔d6之间、第六滤波腔d6和第七滤波腔d7之间,均通过耦合筋70直接连接耦合滤波腔内的谐振杆60,而强化其间的耦合强度;第五滤波腔d5和第七滤波腔d7之间则通过飞杆结构80实现其间的容性交叉耦合。至此,第二接收支路40可建立所需的可靠的耦合关系。
84.请参阅图9,在本实施例中,双工滤波器还包括共用端口90、发射支路端口100和接收支路端口110。共用端口90与第一发射支路10的第十滤波腔a10、第二发射支路20的第七滤波腔b7、第一接收支路30的第一滤波腔c1和第二接收支路40的第一滤波腔d1连接;发射
支路端口100与第一发射支路10的第一滤波腔a1和第二发射支路20的第一滤波腔b1连接;接收支路端口110与第一接收支路30的第七滤波腔c7和第二接收支路40的第七滤波腔d7连接。
85.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双工滤波器以共用端口90,作为第一发射支路10和第二发射支路20的信号输出端口,并作为第一接收支路30和第二接收支路40的信号输入端口;以发射支路端口100,作为第一发射支路10和第二发射支路20的信号输入端口;以接收支路端口110,作为第一接收支路30和第二接收支路40的信号输出端口。基于此,可有效减少端口连接器(抽头)的设置数量,从而可相应压缩双工滤波器的体积,且还可相应减少双工滤波器与其他设备之间的电缆的使用量,进而可有效降低成本。
86.请参阅图9,在本实施例中,双工滤波器还包括第一公共腔n1和第二公共腔n2。第一公共腔n1与共用端口90连接,并分别耦合连接第一发射支路10的第十滤波腔a10、第二发射支路20的第七滤波腔b7、第一接收支路30的第一滤波腔c1和第二接收支路40的第一滤波腔d1;第二公共腔n2与发射支路端口100连接,并分别耦合连接第一发射支路10的第一滤波腔a1和第二发射支路20的第一滤波腔b1。
87.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第一公共腔n1将通信信号从第一发射支路10的第十滤波腔a10、第二发射支路20的第七滤波腔b7合路传输至共用端口90,或将通信信号从共用端口90分路传输至第一接收支路30的第一滤波腔c1和第二接收支路40的第一滤波腔d1;可通过第二公共腔n2将通信信号从发射支路端口100分路传输至第一发射支路10的第一滤波腔a1和第二发射支路20的第一滤波腔b1。基于此,可在减少端口连接器(抽头)、电缆的使用量的基础上,保障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88.此外,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双工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原理图。其中,不同的耦合关系可换算为不同的等效电阻。具体地:
89.第一发射支路10的各滤波腔a1-a10之间的依次耦合关系换算为等效电阻r11,第二滤波腔a2和第四滤波腔a4之间、第五滤波腔a5和第七滤波腔a7之间的容性交叉耦合换算为等效电阻r12,第八滤波腔a8和第十滤波腔a10之间的感性交叉耦合换算为等效电阻r13,第一滤波腔a1和第二公共腔n2之间的耦合关系换算为等效电阻r14,第十滤波腔a10和第一公共腔n1之间的耦合关系换算为等效电阻r15;
90.第二发射支路20的各滤波腔b1-b7之间的依次耦合关系换算为等效电阻r21,第一滤波腔b1和第三滤波腔b3之间的容性交叉耦合换算为等效电阻r22,第四滤波腔b4和第六滤波腔b6之间的感性交叉耦合换算为等效电阻r23,第一滤波腔b1和第二公共腔n2之间的耦合关系换算为等效电阻r24,第七滤波腔b7和第一公共腔n1之间的耦合关系换算为等效电阻r25;
91.第一接收支路30的各滤波腔c1-c7之间的依次耦合关系换算为等效电阻r31,第一滤波腔c1和第三滤波腔c3之间、第一滤波腔c1和第四滤波腔c4之间、第四滤波腔c4和第六滤波腔c6之间的感性交叉耦合换算为等效电阻r32,第一滤波腔c1和第一公共腔n1之间的耦合关系换算为等效电阻r33,第七滤波腔c7和接收支路端口110之间的耦合关系换算为等效电阻r34;
92.第二接收支路40的各滤波腔d1-d7之间的依次耦合关系换算为等效电阻r41,第五滤波腔d5和第七滤波腔d7之间的容性交叉耦合换算为等效电阻r42,第一滤波腔d1和第一
公共腔n1之间的耦合关系换算为等效电阻r43,第七滤波腔d7和接收支路端口110之间的耦合关系换算为等效电阻r44;
93.第一公共腔n1和共用端口90之间的耦合关系换算为等效电阻r51,第二公共腔n2和发射支路端口100之间的耦合关系换算为等效电阻r52;
94.共用端口90、发射支路端口100和接收支路端口110处的阻抗约为50欧姆,并分别设置有阻抗调节器,以便于实现阻抗匹配。
95.此外,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双工滤波器的仿真波形图。通过该仿真波形图可知,本实施例提供的双工滤波器具有较佳的滤波性能、电性能和阻带抑制性能,且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第一发射支路10和第二发射支路20近端20mhz带外抑制大于100db,第一接收支路30和第二接收支路40近端20mhz带外抑制大于80db。
9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