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ag尊龙凯时

文档序号:29924067发布日期:2022-05-07 10:27来源:国知局


1.本技术涉及穿戴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可穿戴设备的普及,可穿戴设备可应用于多种场景以达到不同体验。以最普及的智能手表为例,其功能可延伸至商务、娱乐、健康监测等场景。在不同场景下,单一的表带很难满足差异化环境的需求,例如,游泳和运动时不适宜佩戴皮质表带,运动场景下不适宜佩戴钢质表带和皮表带。因此,为了适应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实现例如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的表带的拆卸功能的需求日益增强。
3.目前的一些可实现表带的拆卸功能的可穿戴设备中,手表的表耳无法更换,样式固定,只能更改表带来实现风格的少量变化;另外有一些可更换表耳的手表,其用于更换表耳的机构又外露于表体上,外观效果不简洁,且这些连接的结构都比较复杂,操作不便,且拆装速度慢,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便于更换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5.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主体、连接机构及卡持机构,所述卡持机构设于所述主体内;所述连接机构包括本体及卡块,所述卡块设于所述本体上;所述卡持机构包括连接架、按键及弹性件,所述连接架设于所述主体内,所述按键可滑动地设于所述连接架上,所述按键包括卡持部,所述弹性件抵持所述按键,以使所述卡持部与所述卡块配合,将所述连接机构卡持。
6.所述可穿戴设备通过将卡持机构设于所述主体内,并通过卡持机构的卡持部与连接机构的卡块配合,直接插入完成连接机构与主体的连接,可快速更换连接机构,完成可穿戴设备风格的变化,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风格需求。
7.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设计,所述主体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侧边设有安装槽,所述连接架设于所述安装槽中。连接架设于所述安装槽内,在连接机构与主体连接时,可通过连接机构使卡持机构不显露于所述主体的外观面上,使得可穿戴设备外观简洁。
8.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设计,所述卡块包括朝向所述安装槽的定位面及平行于所述安装槽的侧壁的滑动面,所述卡块上设有抵持部及卡槽,所述抵持部设于所述定位面上,所述卡槽设于靠近所述抵持部的所述滑动面上。通过设置抵持部及卡槽,可与所述卡持部配合,推动所述按键滑动,并将所述卡块卡持。
9.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设计,所述抵持部为一斜面,且所述斜面与所述定位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斜面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卡块与卡持部的抵持配合,使按键更容易滑动。
10.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设计,所述连接架设有滑动槽,所述按键可滑动地设于所述滑动槽中,所述连接架上相对所述卡块设有容置槽,所述滑动槽与所述容置槽相连通,所述卡持部可滑动地伸入所述容置槽中。卡持部可滑动地伸入容置槽中,可在卡块插入时,与卡
块配合,将其卡持。
11.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设计,所述卡持部上设有与所述抵持部配合的推动面及与所述卡槽配合的卡持面,所述推动面设于所述卡持部靠近所述安装槽的开口的一侧,所述推动面倾斜于所述按键的滑动方向,所述卡持面设于所述卡持部靠近所述安装槽底壁的一侧。推动面及卡持面的设计,有利于卡持部的滑动及与卡槽配合将卡块卡持。
12.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设计,所述卡持部还包括与所述卡槽配合的限位面,所述限位面连接于所述推动面远离所述容置槽的一侧。限位面的设计,有利于与卡槽配合,防止卡块的过度插入。
13.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设计,所述按键还包括按压部及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按压部及所述卡持部,所述连接部上沿平行于所述滑动槽的开设方向设有弹性槽,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弹性槽中,且一端抵持所述弹性槽的底壁,另一端抵持所述安装槽的侧壁。弹性槽的设计有利于容纳弹性件,防止弹性件错位。
14.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设计,所述主体还包括后盖,所述后盖上相对所述安装槽设有按键口,所述按压部容置于所述按键口中。按键口的设计,有利于对按压部进行操作。
15.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设计,所述主体还包括前盖,所述前盖与所述后盖相对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两个面上,所述安装槽靠近所述后盖的侧壁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安装槽靠近所述前盖的侧壁上设有定位槽,所述连接架一侧设于所述定位槽中,另一侧容置于所述定位孔中。定位槽与定位孔配合有利于将连接架定位。
16.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设计,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腕带,所述腕带设于所述本体背离所述卡块的一侧。腕带的设计有利于通过更换连接机构进行风格的变化。
17.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设计,所述本体背离所述卡块的一侧还设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上设有连接孔,所述腕带通过所述连接孔设于所述连接块上。连接孔及连接块的设计,有利于在不更换连接机构时,对腕带进行更换。
18.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设计,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电连结构,所述电连结构用于使所述腕带与所述主体电性连接。电连结构的设计,有利于实现腕带的功能化
19.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设计,所述电连结构包括设于所述主体上的第一接口及设于所述连接机构上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主体电连接,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腕带电连接,在所述连接机构设于所述卡持机构上时,所述第一接口可与所述第二接口电性连接。
20.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设计,所述主体上设有电连口,所述连接架上相对所述电连口设有避让孔,所述第一接口穿过所述避让孔设于所述电连口中。电连口及避让孔的设计,有利于第一接口与主体电连接。
21.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设计,所述第一接口包括第一连接座、盖板及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连接座穿设于所述电连口中,所述盖板通过所述第一固定件固定设于所述电连口远离所述避让孔的一侧,且抵持所述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一连接座远离所述电连口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主体电连接。第一连接座、盖板、第一固定件及第一连接端的设计,有利于电连机构的固定。
22.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设计,所述第一连接座包括固定部及延伸部,所述固定部设于所述电连口远离所述避让孔的一侧,所述延伸部穿设所述电连口及所述避让孔,所述盖
板抵持所述固定部远离所述延伸部一侧,所述盖板上设有连通孔,所述第一连接端的一端设于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固定部一侧,所述第一连接端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连通孔伸入所述主体中。
23.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设计,所述第一接口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套设于所述延伸部上且抵持所述电连口的周壁。密封件的设计,有利于提高可穿戴设备的密封效果。
24.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设计,所述第二接口包括第二连接座及第二固定件,所述本体上设有导通口,所述第二连接座穿设于所述导通口中,且通过所述第二固定件固定于所述本体上,所述第二连接座远离所述导通口的一侧上相对所述第一连接端设有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座上,另一端延伸进所述腕带中与所述腕带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电连接。第二连接座及第二固定件的设计,有利于电连机构的固定。
25.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设计,所述第二接口还包括抵接件,所述抵接件套设于所述第二连接端上,以抵持所述第二连接端,使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抵接件的设计,有利于提高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第一种风格的拆卸及安装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第二种风格的拆卸及安装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第三种风格的拆卸及安装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第四种风格的拆卸及安装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的部分分解立体示意图。
31.图6是图5所示可穿戴设备的连接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32.图7是图5所示可穿戴设备的卡持机构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33.图8是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的连接机构连接主体前的剖视图。
34.图9是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的连接机构刚插入主体时的剖视图。
35.图10是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的连接机构插入主体过程中的剖视图。
36.图11是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的连接机构插入主体过程中的剖视图。
37.图12是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的连接机构连接主体后的剖视图。
38.图13是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的连接机构拆卸前的示意图。
39.图14是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的连接机构拆卸后的示意图。
40.图15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连接机构及腕带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6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7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连接机构连接主体后的剖视图。
43.图18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部分分解立体示意图。
44.图19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另一角度的部分分解立体示意图。
45.图20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电连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46.图21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电连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47.图22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腕带的剖视图。
48.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49.可穿戴设备
ꢀꢀꢀꢀꢀꢀꢀꢀꢀꢀ
100、200
50.主体
ꢀꢀꢀꢀꢀꢀꢀꢀꢀꢀꢀꢀꢀꢀꢀꢀ
10
51.壳体
ꢀꢀꢀꢀꢀꢀꢀꢀꢀꢀꢀꢀꢀꢀꢀꢀ
11
52.安装槽
ꢀꢀꢀꢀꢀꢀꢀꢀꢀꢀꢀꢀꢀꢀ
111
53.定位孔
ꢀꢀꢀꢀꢀꢀꢀꢀꢀꢀꢀꢀꢀꢀ
112
54.定位槽
ꢀꢀꢀꢀꢀꢀꢀꢀꢀꢀꢀꢀꢀꢀ
113
55.电连口
ꢀꢀꢀꢀꢀꢀꢀꢀꢀꢀꢀꢀꢀꢀ
114
56.前盖
ꢀꢀꢀꢀꢀꢀꢀꢀꢀꢀꢀꢀꢀꢀꢀꢀ
12
57.后盖
ꢀꢀꢀꢀꢀꢀꢀꢀꢀꢀꢀꢀꢀꢀꢀꢀ
13
58.按键口
ꢀꢀꢀꢀꢀꢀꢀꢀꢀꢀꢀꢀꢀꢀ
131
59.连接机构
ꢀꢀꢀꢀꢀꢀꢀꢀꢀꢀꢀꢀ
20
60.本体
ꢀꢀꢀꢀꢀꢀꢀꢀꢀꢀꢀꢀꢀꢀꢀꢀ
21
61.导通口
ꢀꢀꢀꢀꢀꢀꢀꢀꢀꢀꢀꢀꢀꢀ
211
62.卡块
ꢀꢀꢀꢀꢀꢀꢀꢀꢀꢀꢀꢀꢀꢀꢀꢀ
22
63.定位面
ꢀꢀꢀꢀꢀꢀꢀꢀꢀꢀꢀꢀꢀꢀ
221
64.滑动面
ꢀꢀꢀꢀꢀꢀꢀꢀꢀꢀꢀꢀꢀꢀ
222
65.抵持部
ꢀꢀꢀꢀꢀꢀꢀꢀꢀꢀꢀꢀꢀꢀ
223
66.卡槽
ꢀꢀꢀꢀꢀꢀꢀꢀꢀꢀꢀꢀꢀꢀꢀꢀ
224
67.连接块
ꢀꢀꢀꢀꢀꢀꢀꢀꢀꢀꢀꢀꢀꢀ
23
68.连接孔
ꢀꢀꢀꢀꢀꢀꢀꢀꢀꢀꢀꢀꢀꢀ
231
69.卡持机构
ꢀꢀꢀꢀꢀꢀꢀꢀꢀꢀꢀꢀ
30
70.连接架
ꢀꢀꢀꢀꢀꢀꢀꢀꢀꢀꢀꢀꢀꢀ
31
71.滑动槽
ꢀꢀꢀꢀꢀꢀꢀꢀꢀꢀꢀꢀꢀꢀ
311
72.容置槽
ꢀꢀꢀꢀꢀꢀꢀꢀꢀꢀꢀꢀꢀꢀ
312
73.避让孔
ꢀꢀꢀꢀꢀꢀꢀꢀꢀꢀꢀꢀꢀꢀ
313
74.按键
ꢀꢀꢀꢀꢀꢀꢀꢀꢀꢀꢀꢀꢀꢀꢀꢀ
32
75.按压部
ꢀꢀꢀꢀꢀꢀꢀꢀꢀꢀꢀꢀꢀꢀ
321
76.连接部
ꢀꢀꢀꢀꢀꢀꢀꢀꢀꢀꢀꢀꢀꢀ
322
77.弹性槽
ꢀꢀꢀꢀꢀꢀꢀꢀꢀꢀꢀꢀꢀꢀ
3221
78.卡持部
ꢀꢀꢀꢀꢀꢀꢀꢀꢀꢀꢀꢀꢀꢀ
323
79.推动面
ꢀꢀꢀꢀꢀꢀꢀꢀꢀꢀꢀꢀꢀꢀ
3231
80.卡持面
ꢀꢀꢀꢀꢀꢀꢀꢀꢀꢀꢀꢀꢀꢀꢀ
3232
81.限位面
ꢀꢀꢀꢀꢀꢀꢀꢀꢀꢀꢀꢀꢀꢀꢀ
3233
82.弹性件
ꢀꢀꢀꢀꢀꢀꢀꢀꢀꢀꢀꢀꢀꢀꢀ
33
83.电连结构
ꢀꢀꢀꢀꢀꢀꢀꢀꢀꢀꢀꢀꢀ
40
84.第一接口
ꢀꢀꢀꢀꢀꢀꢀꢀꢀꢀꢀꢀꢀ
41
85.第一连接座
ꢀꢀꢀꢀꢀꢀꢀꢀꢀꢀꢀ
411
86.固定部
ꢀꢀꢀꢀꢀꢀꢀꢀꢀꢀꢀꢀꢀꢀꢀ
4111
87.延伸部
ꢀꢀꢀꢀꢀꢀꢀꢀꢀꢀꢀꢀꢀꢀꢀ
4112
88.盖板
ꢀꢀꢀꢀꢀꢀꢀꢀꢀꢀꢀꢀꢀꢀꢀꢀꢀ
412
89.连通孔
ꢀꢀꢀꢀꢀꢀꢀꢀꢀꢀꢀꢀꢀꢀꢀ
4121
90.第一固定件
ꢀꢀꢀꢀꢀꢀꢀꢀꢀꢀꢀ
413
91.第一连接端
ꢀꢀꢀꢀꢀꢀꢀꢀꢀꢀꢀ
414
92.密封件
ꢀꢀꢀꢀꢀꢀꢀꢀꢀꢀꢀꢀꢀꢀꢀ
415
93.第二接口
ꢀꢀꢀꢀꢀꢀꢀꢀꢀꢀꢀꢀꢀ
42
94.第二连接座
ꢀꢀꢀꢀꢀꢀꢀꢀꢀꢀꢀ
421
95.第二固定件
ꢀꢀꢀꢀꢀꢀꢀꢀꢀꢀꢀ
422
96.第二连接端
ꢀꢀꢀꢀꢀꢀꢀꢀꢀꢀꢀ
423
97.抵接件
ꢀꢀꢀꢀꢀꢀꢀꢀꢀꢀꢀꢀꢀꢀꢀ
424
98.腕带
ꢀꢀꢀꢀꢀꢀꢀꢀꢀꢀꢀꢀꢀꢀꢀꢀꢀ
50
99.发电层
ꢀꢀꢀꢀꢀꢀꢀꢀꢀꢀꢀꢀꢀꢀꢀ
51
100.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10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102.以下,如果有用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上”、“下”、“左”、“右”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103.在本技术中,如果有用到,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104.在下述实施例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局部结构的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105.本技术以下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包括主体、卡持机构、腕带及连接机构,连接机构用于连接主体和腕带,卡持机构用于将连接机构固定,通过腕带将该可穿戴设备佩戴于人
体。示例性地,可穿戴设备可以是手表(机械手表、石英手表或智能手表)、手环、指环、健康监测设备或医疗设备等,连接机构可以是表耳。
106.为了便于描述,示例性地,以手表为例,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做说明。
107.实施例一
108.如图1至图4所示,为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100。所述可穿戴设备100包括主体10、连接机构20、卡持机构30及腕带50。卡持机构30设于所述主体10内。所述腕带50设于所述连接机构20上。所述连接机构20通过直接插入所述卡持机构30的方式,可拆卸地设于所述主体10上,以将所述腕带50与所述主体10连接,且在所述连接机构20设于所述主体10上后,所述卡持机构30不显露于所述主体10的外观面上。通过更换连接机构20及腕带50可对所述可穿戴设备100的风格进行变化。
109.请参阅图5,所述主体10包括壳体11、前盖12及后盖13。所述壳体11用于容纳及支撑装设于其中的各种元件。所述前盖12与所述后盖13相对设置于所述壳体11的两个面上。所述壳体11的侧边设有安装槽111。所述卡持机构30设于所述安装槽111中。所述连接机构20沿着所述安装槽111的开口方向插入所述安装槽111中时,所述连接机构20将卡持于所述卡持机构30上,完成所述腕带50与所述主体10的连接。
110.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1的两侧对称设有两个安装槽111,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111还可不对称地设于所述壳体11上。
111.所述前盖12可为镜片,所述壳体11中可设有机械手表的元件、电子手表的元件或检测设备的元件等,用户可透过前盖12观察壳体11中的元件。所述前盖12还可为显示屏或触摸屏等,所述壳体11中可设与所述显示屏或触摸屏电性连接的电路板等元件,用户可直接观察前盖12或触摸前盖12以完成观察或操作。
112.本实施例中,所述后盖13上相对所述安装槽111设有按键口131。所述卡持机构30的一部分伸入或暴露于所述按键口131中,可通过按键口131对卡持机构30进行操作,使连接机构20与卡持机构30脱离,以便于更换连接机构20。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按键口131还可设于所述壳体11靠近所述后盖13的一面上,所述后盖13不覆盖所述按键口131。
113.所述连接机构20包括本体21及卡块22。所述卡块22设于所述本体21的一侧。所述腕带设于本体21的另一侧。所述卡块22用于与所述卡持机构30配合,将所述连接机构20固定于壳体11上。
114.本实施例中,所述卡块22与所述本体21一体成型,但不限于此。所述卡块22还可通过螺丝、胶粘等可拆卸或不可拆卸地方式设置于所述本体21上。
115.请同时参阅图6,所述卡块22包括插入时朝向安装槽111的定位面221、平行于插入方向即安装槽111的侧壁的滑动面222。所述卡块22上设有抵持部223及卡槽224。所述抵持部223设于所述定位面221上。所述卡槽224设于靠近所述抵持部223的滑动面222上。
116.本实施例中,所述抵持部223为一斜面,所述斜面与所述定位面221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抵持部223还可为弧面、斜面与弧面的组合等。
117.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槽224靠近抵持部223的侧壁与所述抵持部223相连接,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卡槽224靠近抵持部223的侧壁还可与所述抵持部223之间存在
一定间距,即存在一定长度的滑动面222。
118.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槽224为一凹槽,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卡槽224还可为一开口或孔。
119.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机构20的本体21上对称设有两个卡块22,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本体21上还可不对称的设置两个卡块22,所述本体21上还可设置一个卡块22、三个卡块22等。
120.本实施例中,所述本体21的形状与所述安装槽111的开口形状相仿,以在连接机构20设于所述壳体11上时,完全填充所述安装槽111,并将所述卡持机构30覆盖,以使所述卡持机构30不显露于可穿戴设备100的外部,实现外观的简洁,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本体21还可覆盖所述安装槽111或不完全填充所述安装槽111。
121.所述本体21背离所述卡块22的一侧还设有连接块23。所述连接块23上设有连接孔231。所述腕带50通过连接孔231设于所述连接块23上,以与所述连接机构20连接。
122.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块23与所述本体21一体成型,但不限于此。所述连接块23还可通过螺丝、胶粘等可拆卸或不可拆卸地方式设置于所述本体21上。
123.请同时参阅图7,所述卡持机构30包括连接架31、按键32及弹性件33。所述连接架31设于所述壳体11的安装槽111中。所述按键32沿垂直于安装槽111的开口方向可滑动地设于所述连接架31上,且一侧伸入或暴露于所述按键口131中。所述弹性件33一端抵持所述按键32,另一端抵持所述安装槽111。
124.请同时参阅图8,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111靠近所述后盖13的侧壁上设有定位孔112,所述安装槽111靠近所述前盖12的侧壁上设有定位槽113。所述连接架31一侧设于所述定位槽113中,另一侧容置于所述定位孔112中。所述定位槽113与所述定位孔112配合将所述连接架31定位,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不设置所述定位槽113,通过粘接等方式将所述连接架31固定于所述安装槽111中。
125.所述连接架31设有滑动槽311。所述滑动槽311的开口方向垂直于所述安装槽111的开口方向。所述按键32可滑动地设于所述滑动槽311中。所述连接架31上相对所述卡块22设有容置槽312。所述滑动槽311与所述容置槽312相连通。
126.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312为一开口,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312还可为一凹槽。
127.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312的形状与所述卡块22的形状相仿,以使插入后卡块22完全填充所述容置槽312,使得连接机构20卡持更稳定,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卡块22还可小于所述容置槽312、所述卡块22还可部分收容于所述容置槽312中。
128.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312沿所述滑动槽311的开设方向的两个侧壁之间的间距与所述卡块22上两个滑动面222之间的距离相等,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312两个侧壁之间的间距还可大于所述卡块22上两个滑动面222之间的距离。
129.所述按键32包括按压部321、连接部322及卡持部323。所述连接部322连接所述按压部321及所述卡持部323。所述按压部321凸出于所述滑动槽311的开口处且容置于所述按键口131中。所述按压部321用于用户进行操作,以使所述按键32在所述滑动槽311中滑动。所述卡持部323可滑动地伸入所述容置槽312中。在所述连接机构20插入安装槽111时,所述卡持部323可与所述抵持部223配合,以推抵所述按键32,使所述卡持部323脱离所述容置槽
312,并在所述卡槽224滑入所述容置槽312后,在弹性件33的作用下,重新滑入所述容置槽312中并伸入所述卡槽224中,以将所述连接机构20卡持。
130.本实施例中,所述按键32包括一个按压部321及设于按压部321上的两个连接部322及两个卡持部323。所述两个卡持部323分别可滑动地伸入其中一个所述容置槽312中。但不限于此,只要所述卡持部323与卡块22相对应均可,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设置两个按键32。每个按键32包括一个按压部321、连接部322及卡持部323,使相应的卡持部323分别可滑动地伸入其中一个所述容置槽312中,并使所述按压部321均位于所述按键口131中即可。
131.所述卡持部323上设有推动面3231及卡持面3232。所述推动面3231设于所述卡持部323靠近所述安装槽111的开口的一侧且位于靠近所述按键口131的一端。所述推动面3231倾斜于所述按键32的滑动方向。所述卡持面3232则设于所述卡持部323靠近所述安装槽111底壁的一侧。所述推动面3231可与所述抵持部223配合,以在所述连接机构20插入安装槽111时,使所述按键32沿所述滑动槽311滑动。所述卡持面3232用于与所述卡槽224的侧壁配合,以在所述卡持部323伸入所述卡槽224中时,使所述连接机构20不能从所述安装槽111中拔出。
132.所述卡持部323还包括限位面3233。所述限位面3233连接于所述推动面3231远离所述按压部321的一侧。所述限位面3233用于在所述卡持部323伸入所述卡槽224中时,与所述卡槽224的另一侧壁配合,使所述连接机构20不能继续插入所述安装槽111。
133.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面3233与所述卡持面3232相互平行,且所述限位面3233与所述卡持面3232之间的间距与所述卡槽224沿插入方向的两个侧壁之间的距离相等,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面3233与所述卡持面3232之间的间距还可小于所述卡槽224沿插入方向的两个侧壁之间的距离,还可不设置所述限位面3233。
134.所述连接部322上沿平行于所述滑动槽311的开设方向设有弹性槽3221。所述弹性件33设于所述弹性槽3221中,且一端抵持所述弹性槽3221的底壁,另一端抵持所述安装槽111的侧壁。
135.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33为弹簧,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33还可为弹片等。
136.本实施例中,所述滑动槽311为一开口,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滑动槽311还可为一开口朝向所述后盖13的凹槽,此时所述弹性件33的一端抵持所述弹性槽3221的底壁,另一端抵持所述滑动槽311的底壁。
137.本实施例中,所述按压部321的形状与所述按键口131的开口形状相仿,且按压部321远离所述卡持部323的一侧与按键口131的开口齐平,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按压部321的形状还可小于所述按键口131的开口,所述按压部321远离所述卡持部323的一侧还可容置于所述按键口131的开口中。
138.请同时参阅图8至图12,将所述连接机构20连接至所述主体10时,可先将所述连接机构20的卡块22对准所述卡持机构30的容置槽312;随后将所述连接机构20沿安装槽111的开口方向插入所述安装槽111中,当插入至所述抵持部223与所述推动面3231接触后,所述抵持部223将在插入时抵持所述推动面3231,使所述按键32沿所述滑动槽311向远离所述后盖13的方向滑动;当所述抵持部223移动至超过所述卡持面3232后,所述按键32将滑动至最远距离,此时,所述卡块22可继续插入所述容置槽312中;当所述卡槽224靠近所述抵持部
223的侧壁移动至超过所述卡持面3232时,所述卡持部323失去卡块22的抵持,将在弹性件33的作用下,向靠近所述后盖13的方向滑动,使所述卡持部323重新滑入所述容置槽312中,并伸入所述卡槽224中,将所述连接机构20卡持;此时,还可继续插入,直至所述卡槽224远离所述抵持部223的侧壁与所述限位面3233接触,使所述卡块22被所述限位面3233抵持,所述连接机构20将不可再继续插入,完成连接机构20与所述主体10的连接。
139.请同时参阅图13至图14,当需要更换所述连接机构20时,只需通过所述按键口131,将所述按键32的按压部321向远离所述后盖13的方向按压,使所述按键32的卡持面3232的底端从所述卡槽224中滑出,即可将所述连接机构20拔出,随后可根据需要更换连接机构20。
140.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卡块22还可设于所述按键32上,所述卡持部323还可设于所述本体21上,只要二者能相互配合,完成卡持即可。
141.所述可穿戴设备100,通过将卡持机构30设于所述主体10内,并通过卡持机构30的卡持部323与连接机构20的卡块22配合,直接插入完成连接机构20与主体10的连接,并可通过按压按压部321,使卡持部323与卡块22脱离,从而直接将连接机构20拔出,可快速更换连接机构20及腕带50,完成可穿戴设备100风格的变化,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风格需求。且卡持机构30设于所述主体10内,在连接机构20与主体10的连接时,卡持机构30不显露于所述主体10的外观面上,使得可穿戴设备100外观简洁。
142.实施例二
143.如图15至图19所示,为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200。
144.所述可穿戴设备200与可穿戴设备100结构相同,包括主体10、连接机构20、卡持机构30及腕带50。与图1所示第一种实施例中的可穿戴设备100的主要区别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200还包括电连结构40。
145.所述电连结构40包括设于所述壳体11上的第一接口41及设于所述连接机构20上的第二接口42。在所述连接机构20插入安装槽111时,所述第一接口41可抵接所述第二接口42,与第二接口42直接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接口41与所述主体10电连接,所述第二接口42与所述腕带50电连接。所述电连结构40可使腕带50与所述主体10电性连接,以实现腕带50的功能化。
146.所述壳体11上还设有电连口114。所述第一接口41设于所述电连口114中。
147.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连口114设于所述安装槽111的底壁上,所述连接架31上相对所述电连口114设有避让孔313。所述第一接口41穿过所述避让孔313设于所述电连口114中。
148.请同时参阅图20及图21,所述第一接口41包括第一连接座411、盖板412及第一固定件413。所述第一连接座411穿设于所述电连口114中。所述盖板412通过所述第一固定件413固定设于所述电连口114远离所述避让孔313的一侧,且抵持所述第一连接座411。所述第一连接座411远离所述电连口114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一连接端414。
149.所述第一连接座411包括固定部4111及延伸部4112。所述固定部4111设于所述电连口114远离所述避让孔313的一侧。所述延伸部4112穿设所述电连口114及所述避让孔313。所述第一连接端414的一端设于所述延伸部4112远离固定部4111一侧。所述固定部4111的截面大于所述延伸部4112的截面,以使所述固定部4111抵持所述电连口114远离所
述避让孔313一侧开口的周围,所述盖板412抵持所述固定部4111远离所述延伸部4112一侧。所述盖板412上设有连通孔4121,以便于所述第一连接端414的另一端伸入所述壳体11中与所述主体10电连接。
150.所述第一接口41还包括密封件415。所述密封件415套设于所述延伸部4112上且抵持所述电连口114的周壁。
151.所述第二接口42包括第二连接座421及第二固定件422。所述连接机构20的本体21上设有导通口211。第二连接座421穿设于所述导通口211中,且通过所述第二固定件422固定于所述本体21上。所述第二连接座421远离所述导通口211的一侧上相对所述第一连接端414设有多个第二连接端423。所述第二连接端423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端414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423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座421上,另一端延伸进所述腕带50中以与所述腕带50电性连接。
152.所述第二接口42还包括抵接件424。所述抵接件424套设于所述第二连接端423上,以在所述连接机构20插入安装槽111时,抵持所述第二连接端423以使所述第二连接端423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414保持稳定地电性连接。
153.本实施例中,所述抵接件424为弹簧,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抵接件424还可为弹片等。
154.如图22所示,所述腕带50的外侧表面可设置发电层51,且所述发电层51与所述第二连接端423电性连接。所述发电层51用于发电,以向所述主体10供电,增强主体10的续航。如所述发电层51可为柔性光伏发电薄膜。
155.所述腕带50上还可设置发光元件,以提供炫酷的外观效果。如腕带50直接采用发光材料制得、或在其上设置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等,可通过主体10中的程序控制所述发光元件进行发光。
156.所述腕带50上还可设置充电元件,以增加可穿戴设备200的充电功能。如内嵌充电线圈,可实现手机等带有无线充电功能的电子设备对可穿戴设备200的充电;如设有插头,可直接插入插座、移动电源中对可穿戴设备200进行充电等。
157.所述腕带50上还可设置其他功能单元,以增加可穿戴设备200的功能。如可内嵌松紧度传感器,配合调节机构,可实现对可穿戴设备200的佩戴松紧度的检测及适应性调节;如设置触控按键、触摸屏等,可实现对可穿戴设备200更便捷的控制;如设置加速度传感器及陀螺仪等,可实现运动的检测;如设置心率传感器,可实现对心率的监测;如设置麦克风或扬声器,可实现语音功能;如设置近距离无线通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模块,可实现nfc扩展功能;如设置蓝牙模块、红外模块或无线模块等,可实现与其他设备的无线连接。通过在腕带50上增设功能单元,可减少主体10中功能单元的设置,解放主体10的空间,并且将传感器等设置于腕带50上,还可贴合手腕,提高感测的精度。
15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公开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