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环保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固液分离机的进料加压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场的规模也不断扩大。由于养殖场会产生大量的动物粪便,粪便通常含有大量的水分,如果不进行固液分离,极易招来蚊蝇或产生细菌微生物,影响养殖场及周边的环境。因此,养殖场通常会使用固液分离机对粪便进行固液分离。现有的固液分离机中,通常会使用上料泵对固液分离机进行上料。但是由于粪便的含水量并不一致,由此导致上料泵输送给固液分离机的物料的量会产生波动。因此,会导致固液分离机出现供料不及时,或者接收的物料过多,超过固液分离机处理能力的情况。由此,严重影响了固液分离机对粪便进行固液分离的效果以及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进料加压装置,以能够调节上料泵提供给固液分离机的物料量,进而提高固液分离机对物料进行固液分离的效果以及效率。
4.本技术提供一种进料加压装置,用于增加由入料口进入固液分离机的物料的压力,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中设置有压料空间,所述压料空间在所述主体部上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入料口通过管道连接;活塞,所述活塞设置在所述压料空间内,与所述主体部滑动连接,所述活塞用于对所述压料空间内的物料加压。
5.由上,通过活塞对压料空间中的物料加压,也就是说,由入料口进入固液分离机中的物料过多时,物料可以通过第一开口进入压料空间,物料可以推动活塞滑动,使得超出固液分离机处理能力的物料进入压料空间中。由此,可以避免进入固液分离机的物料过多,超出固液分离机的处理能力,影响固液分离机对物料进行固液分离的效果。或者,由入料口进入固液分离机中的物料过少时,活塞滑动从而推动压料空间中的物料由第一开口进入固液分离机,从而使固液分离机可以获得足够的物料,从而提高固液分离机对物料的处理效率。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设置在所述压料空间的底部;所述活塞与所述主体部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
7.由上,第一开口设置在压料空间的底部,使物料沿竖直方向进出第一开口。活塞与主体部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从而使活塞的活动方向与物料进出第一开口的方向相同。由此,可以减少物料与活塞之间作用力的损耗,从而可以提高进料加压装置的使用效果。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活塞顶部竖直设置有滑竿,所述滑竿与所述主体部滑动连接。
9.由上,提供了活塞与主体部进行滑动连接的具体方式,活塞通过滑竿与主体部滑动连接,结构简单,便于维修与安装。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竿的顶部由所述主体部露出,所述滑竿顶部设置有配重。
11.由上,通过在滑竿的顶部设置配重,可以通过配重的重力为活塞提供动力,从而使
活塞;221 滑竿;230配重;240 溢流管;241 排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32.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词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或模块a、模块b、模块c等类似用语,仅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以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以外的顺序实施。
33.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包括”不应解释为限制于其后列出的内容;它不排除其它的元件。因此,其应当诠释为指定所提到的所述特征、整体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它特征、整体或部件及其组群。因此,表述“包括装置a和b的设备”不应局限为仅由部件a和b组成的设备。
34.本说明书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意味着与该实施例结合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本说明书各处出现的用语“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实施例中”并不一定都指同一实施例,但可以指同一实施例。此外,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能够以任何适当的方式组合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如从本公开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那样。
3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固液分离机100的进料加压装置2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的描述。
3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固液分离机100与进料加压装置20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进料加压装置200的部分结构前视示意图;图3为图1中进料加压装置200的部分结构侧视示意图;图4为图3中进料加压装置200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37.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固液分离机100包括分离机主体110,分离机主体110顶部设置有入料口120,入料口120用于与上料泵连接,上料泵可以通过入料口120将物料泵入分离机主体110内,上料泵输出的物料量大于固液分离机100对物料进行固液分离的处理能力。分离机主体110的底部设置有出料口130以及排水口140,经过分离机主体110分离后的固体物料由出料口130排出,分离出的水由排水口140排出。
38.如图1-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进料加压装置200包括:主体部210以及设置在主体部210内的活塞220。具体的,主体部210中设置有压料空间211,压料空间211在主体部210上设置有第一开口212,第一开口212与固液分离机100的入料口120通过管道连接。活塞220与主体部210滑动连接,活塞220用于对压料空间211中的物料加压。例如,使压料空间211中物料的压力处于恒定的第一压力值。
39.由上,通过活塞220使物料处于第一压力值,也就是说,由入料口120进入固液分离机100中的物料过多时,物料可以通过第一开口212进入压料空间211,物料可以推动活塞220滑动,使得超出固液分离机100处理能力的物料进入压料空间211中。由此,可以避免进入固液分离机100的物料过多,超出固液分离机100的处理能力,影响固液分离机100对物料进行固液分离的效果。或者,由入料口120进入固液分离机100中的物料过少时,活塞220滑动从而推动压料空间211中的物料由第一开口212进入固液分离机100,从而使固液分离机100可以获得足够的物料,从而提高固液分离机100对物料的处理效率。
40.如图1-图4所示,主体部210可以设置成圆筒状,主体部210内的压料空间211可以
设置为圆柱形。相应的,活塞220可以设置为与压料空间211相适配的圆形板状结构。压料空间211与活塞220还可以设置为相适配的其他形状,对此并不限制。
41.如图1-图4所示,活塞220顶部竖直设置有滑竿221,例如可以设置在活塞220顶部中间位置。滑竿221与主体部210滑动连接,使活塞220可以在压料空间211中沿竖直方向滑动。第一开口212设置在压料空间211的底部,第一开口212可以设置成圆形,第一开口212可以与活塞220同轴设置。由此,第一开口212设置在压料空间211的底部,使物料沿竖直方向进出第一开口212。活塞220与主体部210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从而使活塞220的活动方向与物料进出第一开口212的方向相同。由此,可以减少物料与活塞220之间作用力的损耗,从而可以提高进料加压装置200的使用效果。
42.如图1-图4所示,滑竿221的顶部由主体部210露出,在滑竿221的顶部位置还设置有配重230。通过配重230的重力为活塞220提供动力,从而使活塞220可以向下推动物料,使第一开口212与活塞220之间的物料处于第一压力值。
43.进一步的,活塞220还可以通过液压缸、气缸或者其他设备获得动力,使第一开口212与活塞220之间的物料处于第一压力值,对此并不限制。同时,第一开口212并不限于设置在压料空间211的底部位置,还可以设置在压料空间211的侧部位置,对此并不限制。
44.进一步的,配重230与滑竿221之间可以设置为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方式可以是螺纹连接、卡合连接或者其他可拆卸连接方式。由此,可以通过更换不同重量的配重230从而对第一压力值进行调节,从而在固液分离机100对物料的处理参数发生改变时,可以方便地对第一压力值进行调整,从而保障了固液分离机100对物料进行固液分离的效果以及效率。
45.进一步的,连接在滑竿221上的配重230可以为多个,从而可以通过调节配重230的数量,对第一压力值进行调节。
46.如图1-图4所示,压料空间211在主体部210上还设置有第二开口213,第二开口213位于第一开口212朝向活塞220一侧方向。具体的,第二开口213设置在压料空间211侧部位置。当由第一开口212进入压料空间211中的物料过多时,物料可以通过第二开口213排出。由此,可以避免进入压料空间211中的物料过多,影响活塞220对物料的调节能力,从而提高了进料加压装置200的适应能力。
47.如图1-图4所示,压料空间211在主体部210上还设置有第三开口214,第三开口214在沿活塞220滑动方向上,与第一开口212的距离,大于第二开口213与第一开口212的距离。具体的,第三开口214设置在第二开口213上部位置。当物料由活塞220与压料空间211内表面之间的缝隙到达活塞220上部位置时,物料可以由第三开口214排出。由此,可以避免因活塞220与压料空间211密封不严,使物料到达活塞220上部影响活塞220的正常工作。
48.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进料加压装置200还包括溢流管240,溢流管240与第二开口213和/或第三开口214通过管道连接。由第二开口213和/或第三开口214排出的物料可以通过溢流管240传输回料池,从而避免外溢的物料对环境操作污染。
49.如图1所示,溢流管240上设置有排气口241,排气口241高于第三开口214,例如设置在溢流管240的顶部位置。可以通过在溢流管240上设置排气口241,从而避免物料通过溢流管240排放过程中发生虹吸现象,进而影响进料加压装置200的正常工作。
50.注意,上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的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
解,本技术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技术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技术的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