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公开涉及一种使用制冷剂进行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的冷冻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例如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07011号公报)记载的那样,已知一种使用制冷剂进行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的冷冻循环装置。通常而言,这样的冷冻循环装置大多包括构成热源的热源单元(例如,专利文献1的热源机a)和利用从热源单元供给的热能的利用单元(例如,专利文献1的室内机b1~bi)。热源单元与利用单元是彼此分离的。为了使制冷剂在热源单元与利用单元之间循环,热源单元与利用单元通过长的金属制连通管(例如,专利文献1的第一连接配管c以及第二连接配管d)连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3.由于要供在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中被压缩的高压的制冷剂流动,因此,将热源单元与利用单元连接的连通管的壁厚需要设置得较厚以承受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然而,若使连通管的壁厚变厚,则难以在现场加工连通管,冷冻循环装置的施工成本增加。
4.在包括将热源单元与利用单元连接的连通管的冷冻循环装置中,存在如何提高连通管施工时的作业性的技术问题。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5.第一观点的冷循环装置包括:热源单元,所述热源单元具有压缩机和热源侧热交换器;一个第一利用单元,所述第一利用单元与热源单元分离地设置,具有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第一连通流路,所述第一连通流路将热源单元与第一利用单元连接并供制冷剂流动;以及第二连通流路,所述第二连通流路将热源单元与第一利用单元连接,供比焓比在第一连通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比焓小的制冷剂流动。热源单元、第一利用单元、第一连通流路以及第二连通流路构成包括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且重复进行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制冷剂回路使用当饱和温度达到65℃时饱和压力达到4.5mpa以上的制冷剂或临界温度为65℃以下的制冷剂。第一连通流路包括金属制的第一连通管和金属制的第二连通管,所述第一连通流路构成为使制冷剂从热源单元以及第一利用单元中的一者流动至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这两者,并且使在第一连通管中流动的制冷剂和在第二连通管中流动的制冷剂这两者从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流动至热源单元以及第一利用单元中的另一者。
6.在第一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由于将在热源单元与一个第一利用单元之间流通的制冷剂分配至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因此,与在一根流通管中流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的管径设置得较细。其结果是,在现场能够容易地对较细的第一连通管和较细的第二连通管进行加工,施工时的作业性提高。
7.在第一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二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第一连通
管的外径以及第二连通管的外径均为12.7mm以下。
8.在第二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由于容易对外径为12.7mm以下的第一连通管以及第二连通管进行加工,因此,能够实现施工时的作业性的提高。
9.在第一观点或第二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三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包括一个第二利用单元,所述第二利用单元与热源单元分离地设置,具有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第一连通流路构成为使制冷剂从热源单元以及第二利用单元中的一者流动至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这两者,并且使在第一连通管中流动的制冷剂和在第二连通管中流动的制冷剂这两者从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流动至热源单元以及第二利用单元中的另一者。
10.在第三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由于使将流动至一个第一利用单元和一个第二利用单元的制冷剂相加后的量的制冷剂分开在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中流动,因此,与使大量制冷剂在一根连通管中流动的情况相比,通过将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的管径设置得较细,使得施工容易的效果变得显著。
11.在第三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四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是第一利用单元和第二利用单元共用的主管部分。
12.在第三观点或第四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五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第一利用单元具有将第一连通管开闭的第一阀和将第二连通管开闭的第二阀,当从使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作为放热器起作用的状态使第一利用单元停止时,将第一阀以及第二阀关闭。
13.在第五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通过将第一阀和第二阀关闭,能够抑制声音在第一连通管以及第二连通管中传播,能够提高静音性能。
14.在第一观点至第五观点中任一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六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第一连通管的外径与第二连通管的外径彼此不同。
15.在第六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通过将外径不同的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进行组合,能够扩大适合要流动的制冷剂的量的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的选择范围。
16.在第一观点至第六观点中任一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七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第一连通流路包括第三连通管,第一连通流路构成为使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中的一者流动至第一连通管、第二流通管以及第三连通管中的所有连通管,并且使流经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以及第三连通管的制冷剂全部从第一连通管、第二流通管以及第三连通管流动至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中的另一者。
17.在第七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在第一连通流路包括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第三连通管的情况下,与第一连通流路仅包括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各管的外径设置得更细。
18.在第一观点至第七观点中任一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八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第一连通流路构成为在规定的运转模式下使制冷剂流动至第一连通管且使制冷剂不流动至第二连通管。
19.在第八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由于使制冷剂流动至第一连通管而未流动至第二连通管,因此,与使制冷剂流动至两个连通管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流动至第一连通管的制
冷剂的流速。通过如上所述那样使制冷剂流动至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例如,若规定的运转模式是进行回油运转的运转模式,则冷冻循环装置能够在短时间内结束回油运转。
20.在第一观点至第八观点中任一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九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第二连通流路包括供比焓比在第一流通流路中的制冷剂的比焓低的制冷剂流动的金属制配管,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中的至少一者的外径与金属制配管的外径实质相同,且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中的至少一者的覆膜的颜色与金属制配管的覆膜的颜色不同。
21.在第九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即使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中的至少一者的外径与液体管的外径实质相同,通过使第一连通管以及/或者第二连通管的覆膜的颜色与液体管的覆膜的颜色不同,也能够减少施工时液体管和第一连通管以及/或者第二连通管被拿错的可能性。
22.在第一观点至第九观点中任一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十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第一连通流路通过将一根单管与由包括第一连通管以及第二连通管的两根以上的管构成的集合管连接而构成,集合管的流路的截面积是单管的流路的截面积的90%以上。
23.在第一观点至第十观点中任一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十一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热源单元以及第一利用单元中的至少一者具有与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
24.在第十一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能够将第一连通管以及第二连通管直接连接至热源单元以及第一利用单元中的至少一者。其结果是,在设置冷冻循环装置的现场,设置作业人员的作业效率提高。
25.在第十一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十二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热源单元具有热源单元外壳,所述热源单元外壳收纳有压缩机以及热源侧热交换器,第一利用单元具有第一利用单元外壳,第一利用单元外壳收纳有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配置于热源单元外壳以及第一利用单元外壳中的至少一者之中。
26.在第十二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配置于热源单元外壳以及第一利用单元外壳中的至少一者之中的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通过这些外壳得到保护。
27.在第十一观点或第十二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十三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第一连接部的连接端和第二连接部的连接端配置成在第一连接部的管径方向以及管轴方向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方向上错开规定值以上。
28.在第十三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由于第一连接部的连接端和第二连接部的连接端在管径方向以及管轴方向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方向上错开规定值以上,因此,基于工具进行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连接作业、钎焊作业变得容易。其结果是,在设置冷冻循环装置的现场,设置作业人员的作业效率提高。
29.在第一观点至第十三观点中任一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十四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第一连通管具有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供制冷剂从热源单元以及第一利用单元中的一者流入。第二连通管具有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供制冷剂从热源单元以及第一利用单元中的一者流入。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配置成在第一连通管的管径方向以及管轴方向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方向上错开规定值以上。
30.在第十四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由于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在管径方向以及管轴方向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方向上错开规定值以上,因此,基于工具进行的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的连接作业、钎焊作业变得容易。其结果是,在设置冷冻循环装置的现场,设置作业人员的作业效率提高。
31.在第十四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十五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包括分岔插口,所述分岔插口具有能够将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配置成在第一连通管的管径方向以及管轴方向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方向上错开规定值以上的形状。
32.在十五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由于使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根据分岔插口的形状错开规定值以上,因此,不需要例如压力表等的规定值的指导,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的连接作业变得容易。
33.在第一观点至第十五观点中任一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十六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包括多个隔热件,多个所述隔热件具有与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以及第二连通流路对应的多个槽,或者具有与第一连通管以及第二连通管的接头部位对应的槽,多个隔热件覆盖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以及第二连通流路的周围,或者覆盖接头部位的周围。
34.在第十六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通过隔热件具有的槽,能够节省在隔热件上形成槽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能够减少使用隔热件的隔热处理的工时。
35.在第十六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十七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多个隔热件的材质是硬质树脂或半硬质树脂。
36.在第一观点至第十五观点中任一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十八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包括自由伸缩的树脂制隔热件,所述树脂制隔热件覆盖第一连通管以及第二连通管。
37.在第十八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由于隔热件是自由伸缩的,因此,容易使隔热件的长度与第一连通管以及第二连通管的长度对准,使得使用了隔热件的隔热处理变得容易。
38.在第一观点至第十八观点中任一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十九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第一连通流路包括使第一连通管以及第二连通管的至少一端彼此汇合并一体化而形成的专用盘管或专用直管。
39.在十九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由于专用盘管或专用直管使第一连通管以及第二连通管的至少一端彼此汇合并一体化,因此,能够减少设置冷冻循环装置所需的钎焊部位的个数。
40.在第一观点至第十九观点中任一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二十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第一连通流路包括能够将第一连通管以及第二连通管集中钎焊在一起的专用插口。
41.在第二十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与分别对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进行钎焊的情况相比,通过利用专用插口将第一连通管以及第二连通管集中钎焊在一起,由此,能够减少设置冷冻循环装置所需的钎焊部位的个数。
附图说明
42.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结构的一例的回路图。图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结构的一例的回路图。图3是表示变形例c的空调机的结构的一例的回路图。图4是表示变形例c的空调机的结构的另一例的回路图。图5是表示变形例e的空调机的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图6是用于说明用于设置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的钎焊的示意图。图7是变形例f的热源单元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8是表示图7的热源单元具有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局部放大图。图9a是表示变形例g的第一利用单元的一例的立体图。图9b是图9a的第一利用单元的侧视图。图10是图9a的第一利用单元的局部放大图。图11是表示变形例h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一例的局部放大图。图12a是表示变形例h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另一例的局部放大图。图12b是将图12a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一部分进一步放大后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13是变形例h的分岔插口的立体图。图14是用于说明图13的分岔插口的前端的错位的俯视图。图15a是表示变形例i的专用盘管的一例的示意图。图15b是表示变形例i的专用直管的一例的示意图。图16a是表示变形例i的专用盘管的另一例的示意图。图16b是表示变形例i的专用直管的另一例的示意图。图17是表示专用插口的一例的立体图。图18是表示变形例k的隔热件的立体图。图19是表示在图18的隔热件安装有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以及金属制配管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0是用于说明变形例l的隔热件的图。图21是表示图20的隔热件的一例的主视图。图22是表示图20的隔热件的另一例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43.<第一实施方式>(1)概况作为冷冻循环装置的例子,图1中示出了空调机1。此处的冷冻循环装置是使制冷剂循环而重复进行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的装置。在下述实施方式中,对冷冻循环装置即空调机1进行说明,不过,冷冻循环装置不限于空调机1。例如,能够将冷冻循环装置应用于热泵供热水器、冰箱以及对箱内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
44.图1所示的空调机1包括热源单元10和利用单元30。利用单元30包括一个第一利用单元31。上述第一利用单元31与热源单元10分离地设置。热源单元10具有压缩机11以及热
源侧热交换器12。第一利用单元31具有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1。
45.空调机1包括第一连通流路50和第二连通流路80。在空调机1正重复进行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的状态下,在第二连通流路80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比焓小于在第一连通流路50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比焓。第一连通流路50包括金属制的第一连通管51和金属制的第二连通管52。在空调机1中流动的制冷剂通过第一连通流路50和第二连通流路80在热源单元10与第一利用单元31之间循环。换言之,热源单元10、第一利用单元31、第一连通流路50以及第二连通流路80构成制冷剂回路100。
46.制冷剂回路100包括压缩机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以及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1。在制冷剂回路100中,重复进行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在制冷剂回路100中使用当饱和温度达到65℃时饱和压力达到4.5mpa以上的制冷剂或临界温度为65℃以下的制冷剂。作为当饱和温度达到65℃时饱和压力达到4.5mpa以上的制冷剂,例如是二氧化碳类混合制冷剂(二氧化碳 r32、二氧化碳 r1234ze等)。作为临界温度为65℃以下的制冷剂,例如是二氧化碳、r23、r1123。
47.空调机1具有能够对制热运转和制冷运转进行切换的结构。在制热运转中,制冷剂从热源单元10流动至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这两者。在制热运转中,进一步地,在第一连通管51中流动的制冷剂和在第二连通管52中流动的制冷剂这两者从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流动至一个第一利用单元31。
48.在制冷运转中,制冷剂从一个第一利用单元31流动至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这两者。在制冷运转中,进一步地,在第一连通管51中流动的制冷剂和在第二连通管52中流动的制冷剂这两者从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流动至热源单元10。
49.在空调机1中,能够将在热源单元10与一个第一利用单元31之间流通的制冷剂分配至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因此,与使在热源单元10与第一利用单元31之间流通的制冷剂在一根连通管中流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的管径设得较细。
50.热源单元10和第一利用单元31分别分离并被运输至施工现场。热源单元10例如设置于大楼的屋顶或房屋的外周。第一利用单元31例如设置于大楼内的房间或房屋内。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以沿着墙壁、地面、天花板等的方式弯曲而配置于大楼或房屋,与热源单元10和第一利用单元31连接。与通过一根连通管实施的情况相比,较细的第一连通管51和较细的第二连通管52在现场的加工较容易。例如,在是一根较粗的连通管的情况下,当将连通管弯曲并进行管道敷设时,较粗的连通管是难以弯曲的,弯曲加工而成的肘部需要进行钎焊等,且施工时间会变长,因此,会花费成本。与之相对地,对于包括较细的第一连通管51和较细的第二连通管52的空调机1而言,有时能够在施工现场通过弯曲加工进行管道敷设,能够缩短施工时间,能够提高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的施工时的作业性。
51.(2)详细结构(2-1)第一连通流路50以及第二连通流路80图1所示的第一连通流路50除了包括前述的金属制的第一连通管51以及金属制的第二金属管52以外,还包括第一分岔管53和单管54。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是主管部分,第一分岔管53和单管54是主管以外的配管。换言之,第一分岔管53和单管54是用于将主管部分即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连接至热源单元10的连接配管。因此,第一
分岔管53配置于热源单元10的附近。单管54比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短。单管54的长度例如是1米以下。
52.单管54的一端与热源单元10的截止阀22连接。单管54的另一端与第一分岔管53的第一流入出口连接。第一分岔管53的第二流入出口与第一连通管51的一端连接,第三流入出口与第二连通管52连接。第一连通管51的另一端以及第二连通管52的另一端与第一利用单元31连接。由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构成的集合管的流路的截面积是单管54的流路的截面积的90%以上。为了使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中的压力损失适当,优选,与单管54的流路截面积相比,将第一连通管51的流路截面积和第二连通管52的流路截面积的总流路截面积设置得较大。
53.在空调机1正在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制冷剂从截止阀22流动至单管54。在该情况下,从单管54流入第一分岔管53的制冷剂通过第一分岔管53分流至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在空调机1正在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制冷剂从单管54流动至截止阀22。
54.优选,第一连通管51的外径以及第二连通管52的外径均是12.7mm以下。此外,优选,管的种类是容易进行弯曲加工的软质管(铜管的o材)。在制冷剂是二氧化碳的情况下,优选,为铜管1/2h材的情况下,厚度是外径的12%以上,为铜管o材的情况下,厚度是外径的20%以上,为不锈钢的情况下,厚度是外径的7.5%以上。质别的“1/2h”以及“o”根据jis-h3300的规定进行定义。在二氧化碳是制冷剂的情况下,换言之,在二氧化碳是达到超临界状态的制冷剂的情况下,与未在超临界状态下使用的制冷剂相比,管内的压力往往会变高。不过,若是上述厚度,那么,即使在相对于超临界状态的制冷剂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给管赋予充分的抗压。如此,在二氧化碳是制冷剂的情况下,第一连通管51的厚度和第二连通管52的厚度往往会较厚。不过,通过将外径抑制在12.7mm以下,能够通过弯管机对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进行弯曲加工。例如,若连通管的外径达到15mm以上,则现场的弯曲加工变得困难,需要使用弯曲成l字形的专用插口等措施。
55.图1所示的第二连通流路80包括一根金属制配管81。金属制配管81的一端与截止阀21连接,其另一端与室内膨胀阀43的一端连接。由于在第二连通流路80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比焓小于在第一连通流路50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比焓,因此,与第一连通流路50相比,在第二连通流路80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较少。与第一连通流路50的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的流路的截面积的总和相比,第二连通流路80的截面积可以较小,对于金属制配管81而言,即使其是一根,也能够设得较细。因此,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这两者或其中一者的外径与金属制配管81的外径有时实质相同。此处,实质相同例如是指外径之差在正负10%以内。为了防止拿错管,优选,使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中外径与金属制配管81的外径实质相同的连通管的覆膜的颜色与金属制配管81的覆膜的颜色不同。例如,将第一连通流路50的覆膜的颜色设为暖色系,将第二连通流路80的覆膜的颜色设为冷色系。对于金属制配管81的材料,例如是铜、不锈钢。金属制配管81的全长与第一连通管51的全长以及第二连通管52的全长实质相等。
56.(2-2)热源单元10图1所示的热源单元10除了包括上述压缩机11和热源侧热交换器12以外,还包括四通阀13、第一膨胀阀14、第二膨胀阀15、第三膨胀阀16、过冷热交换器17、储罐18以及截止阀21、22。
57.压缩机11的排出口与四通阀13的第一端口连接。四通阀13的第二端口连接有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一个出入口。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另一出入口连接有第一膨胀阀14的一端,在第一膨胀阀14的另一端连接有过冷热交换器17的主流路17a的一个出入口。过冷热交换器17的主流路17a的另一出入口连接有第二膨胀阀15的一端,在第二膨胀阀15的另一端连接有截止阀21。第三膨胀阀16的一端与将第一膨胀阀14的另一端和过冷热交换器17的主流路17a的一个出入口连接的流路连接。第三膨胀阀16的另一端与过冷热交换器17的冷却用流路17b的一个出入口连接。冷却用流路17b的另一出入口与将四通阀13的第三端口和储罐18的入口连接的流路连接。储罐18的出口与压缩机11的吸入口连接。四通阀13的第四端口与截止阀22连接。
58.压缩机11能够对从吸入口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从排出口排出超临界状态的制冷剂。四通阀13能够对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且第三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的状态(实线所示的状态)和第一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且第二端口与第三端口连通的状态(虚线所示的状态)进行切换。热源侧热交换器12例如使室外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第一膨胀阀14、第二膨胀阀15以及第三膨胀阀16构成为能够改变开度。第一膨胀阀14、第二膨胀阀15以及第三膨胀阀16能够通过改变开度来调节减压膨胀的程度。第一膨胀阀14、第二膨胀阀15以及第三膨胀阀16例如在全开状态时不进行减压膨胀而是单纯供制冷剂流过。过冷热交换器17使在主流路17a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在冷却用流路17b中流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储罐18能够积存制冷剂。
59.(2-3)第一利用单元31图1所示的第一利用单元31除了包括上述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1以外,还包括室内膨胀阀43、第一开闭阀44、第二开闭阀45。室内膨胀阀43的一端与金属制配管81的另一端连接,室内膨胀阀43的另一端与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1的一个出入口连接。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1的另一出入口连接有第一开闭阀44的一端以及第二开闭阀45的一端。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1例如使室内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内膨胀阀43构成为能够改变开度。室内膨胀阀43能够通过改变开度来调节减压膨胀的程度,例如,在全开状态时不进行减压膨胀而单纯供制冷剂流过。第一开闭阀44以及第二开闭阀45能够进行流路的开闭。
60.(3)整体动作图1所示的空调机1构成为能够通过利用四通阀13切换流路的方式对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进行切换。在制冷运转时,四通阀13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第三端口与第四端口连通。在制冷运转以及制热运转的任意一者中,截止阀21、22均是打开的。
61.(3-1)制热运转在常规的制热运转的模式下,第一开闭阀44以及第二开闭阀45处于打开的状态。当制冷剂是二氧化碳时,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在压缩机11被压缩至超临界状态而被排出。从压缩机11排出的超临界状态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3的第一端口和第四端口,流过了截止阀22的制冷剂流入第一连通流路50。在第一连通流路50中,超临界状态的制冷剂从单管54流入第一分岔管53。在第一分岔管53中,分流成在第一连通管51中流动的制冷剂和在第二连通管52中流动的制冷剂。在第一连通管51中流动的制冷剂和在第二连通管52中流动的制冷剂这两者均经由第一开闭阀44和第二开闭阀45流入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1。进入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1的制冷剂在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1中与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
换而向室内的空气提供热量。此时,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1作为放热器起作用。通过被提供了热量的室内的空气,进行室内的制热。离开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1的超临界状态的制冷剂在室内膨胀阀43中减压膨胀,经由第二连通流路80和截止阀21流入热源单元10。
62.热源单元10的第二膨胀阀处于全开状态。流过第二膨胀阀15的制冷剂流入过冷热交换器17的主流路17a。流入过冷热交换器17的主流路17a的制冷剂被分成从主流路17a流动至第一膨胀阀14的制冷剂和经由第三膨胀阀16流动至冷却用流路17b的制冷剂。在冷却用流路17b中流动的制冷剂在第三膨胀阀16中减压膨胀而温度变低,从在主流路17a中流动的制冷剂夺取热量。在冷却用流路17b中夺取了热量的制冷剂流入储罐18。从主流路17a流入第一膨胀阀14的制冷剂在第一膨胀阀14中减压膨胀而成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上述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在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1中例如与室外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从室外的空气获取热量。获取热量而气化的制冷剂流入储罐18。积存于储罐18的制冷剂之中的气态制冷剂从压缩机11的吸入口被吸入。
63.(3-2)制冷运转在常规的制冷运转的模式下,第一开闭阀44以及第二开闭阀45处于打开的状态。当制冷剂是二氧化碳时,在制冷运转时,制冷剂在压缩机11被压缩至超临界状态而被排出。从压缩机11排出的超临界状态的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中放热。第一膨胀阀14处于全开状态。流过第一膨胀阀14的制冷剂被分成流向过冷热交换器17的主流路17a的制冷剂和经由第三膨胀阀16流动至冷却用流路17b的制冷剂。在冷却用流路17b中流动的制冷剂在第三膨胀阀16中减压膨胀而温度变低,因此,从在主流路17a中流动的制冷剂夺取热量。流过过冷热交换器17的主流路17a的制冷剂在第二膨胀阀15中减压膨胀而成为过冷状态的液体制冷剂。
64.从第二膨胀阀15经由第二连通流路80和截止阀21流入室内膨胀阀43的过冷状态的制冷剂在室内膨胀阀43中减压膨胀而成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上述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从室内膨胀阀43流入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1。在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1中,制冷剂例如在与室内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从室内的空气夺取热量。通过上述被夺取了热量的空气,进行室内的制冷。获取热量而气化的制冷剂从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1流动至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这两者。在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这两者中流动的制冷剂在第一分岔管53中汇合并流过单管54,并且流过截止阀22而流入热源单元10。流过截止阀22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3的第四端口和第三端口流入储罐18。积存于储罐18的制冷剂之中的气态制冷剂从压缩机11的吸入口被吸入。从冷却用流路17b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储罐18。
65.(3-3)回油运转的模式在回油运转的模式下,空调机1将第一开闭阀44以及第二开闭阀45中的一者封闭,使制冷剂流动至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中的一者。例如,通过将第二开闭阀45关闭而仅使制冷剂流动至第一连通管51,与使制冷剂流动至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这两者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制冷剂的流动的流速。由于流速变大,能够使第一连通管51之中的油在短时间内返回。在为了使油从第二连通管52返回而将第一开闭阀44关闭而仅使制冷剂流动至第二连通管52的回油运转的情况下,也会起到相同的效果。由于在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未流动有液态制冷剂,因此,通过增大制冷剂的流速,使油快速返回的效果变得显著。
66.<第二实施方式>(4)概况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中,对如图1所示那样利用单元30包括一个第一利用单元3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与之相对地,图2所示的空调机1包括多个利用单元30。
67.图2所示的空调机1包括热源单元10和多个利用单元30。多个利用单元30包括第一利用单元31和第二利用单元32。为了便于说明,图2中示出了包括两台利用单元30(一台第一利用单元31和一台第二利用单元32)的空调机1。不过,空调机1包括的多个利用单元30不限于两台的情况。空调机1也可构成为包括三台以上的利用单元30。
68.第一利用单元31和第二利用单元32分别与热源单元10分离地设置。热源单元10具有压缩机11以及热源侧热交换器12。第一利用单元31具有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1。第二利用单元32具有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42。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包括的第一连通流路50和第二连通流路80的概况,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69.制冷剂回路100包括压缩机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1以及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42。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00中,也可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00中使用的制冷剂相同种类的制冷剂。
70.空调机1具有能够对制热运转和制冷运转进行切换的结构。在制热运转中,制冷剂从热源单元10流动至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这两者。在制热运转中,进一步地,在第一连通管51中流动的制冷剂和在第二连通管52中流动的制冷剂这两者从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流动至一个第一利用单元31。此外,在第一连通管51中流动的制冷剂和在第二连通管52中流动的制冷剂这两者从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流动至一个第二利用单元32。
71.在制冷运转中,制冷剂从一个第一利用单元31流动至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这两者。此外,制冷剂从一个第二利用单元32流动至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这两者。在制冷运转中,进一步地,在第一连通管51中流动的制冷剂和在第二连通管52中流动的制冷剂这两者从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流动至热源单元10。
72.在空调机1中,能够将在热源单元10与一个第一利用单元31以及一个第二利用单元32之间流通的制冷剂分配至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因此,与使在热源单元10与第一利用单元31以及第二利用单元32之间流通的制冷剂在一根连通管中流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的管径设得较细。
73.(5)详细结构(5-1)第一连通流路50以及第二连通流路80图2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连通流路80由于能够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连通流路80以相同的方式构成,因此,省略说明。
74.图2所示的第一连通流路50除了包括前述的金属制的第一连通管51和金属制的第二连通管52以外,还包括第一分岔管53、单管54、第二分岔管55、第三分岔管56、接头61、62、63、64。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连通流路50的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第一分岔管53、单管54,由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因此,此处省略说明。
75.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的另一端与第一利用单元31连通。此外,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的另一端与第二利用单元32连通。为了进行上述这样的连接,在
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的另一端与第一利用单元31以及第二利用单元32之间夹设有第二分岔管55、第三分岔管56、接头61、62、63、64。此处,以不同的部件构成第二分岔管55、第三分岔管56、接头61、62、63、64,不过,也可将这些中的几个集中设置成一个部件。例如,也可将第二分岔管55和第三分岔管56集中设置成一个部件。接头61~64是短的金属管,例如是短的铜管,比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短。
76.第一连通管51的另一端与第二分岔管55的第一流入出口连接。第二连通管52的另一端与第三分岔管56的第一流入出口连接。第二分岔管55的第二流入出口与第一利用单元31的第一开闭阀44的另一端之间通过接头61连接,第三分岔管56的第二流入出口与第一利用单元31的第二开闭阀45的另一端之间通过接头62连接。第二分岔管55的第三流入出口与第二利用单元32的第一开闭阀47的另一端之间通过接头63连接,第三分岔管56的第三流入出口与第二利用单元32的第二开闭阀48的另一端之间通过接头64连接。
77.(5-2)热源单元10第二实施方式的热源单元10的结构能够设置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热源单元10相同的结构。
78.(5-3)第一利用单元31以及第二利用单元32图2所示的第二利用单元32具有与第一利用单元31相同的结构。换言之,第二利用单元32包括相当于第一利用单元31的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1、室内膨胀阀43、第一开闭阀44、第二开闭阀45的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42、室内膨胀阀46、第一开闭阀47、第二开闭阀48。因此,此处,省略第二利用单元32的说明。第二利用单元32的室内膨胀阀46的一端也与第二连通流路80的金属制配管81的另一端连接。另外,在第二连通流路80也设置有分岔管等。
79.(6)空调机1的动作与图1所示的空调机1相同地,图2所示的空调机1也构成为能够通过利用四通阀13切换流路来对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进行切换。图2所示的空调机1不仅能够使用第一利用单元31进行制冷、制热,还能够使用第二利用单元32进行制冷、制热。
80.当使用第二利用单元32进行制热时,空调机1例如以将第一利用单元31的第一开闭阀44以及第二开闭阀45关闭而使制冷剂不流动至第一利用单元31的方式控制。当使用第二利用单元32进行制冷时,空调机1例如以将第一利用单元31的室内膨胀阀43关闭而使制冷剂不流动至第一利用单元31的方式控制。
81.当使用第一利用单元31进行制热时,空调机1例如以将第二利用单元32的第一开闭阀47以及第二开闭阀48关闭而使制冷剂不流动至第二利用单元32的方式控制。当使用第一利用单元31进行制冷时,空调机1例如以将第二利用单元32的室内膨胀阀46关闭而使制冷剂不流动至第二利用单元32的方式控制。
82.使用第二利用单元32或使用第一利用单元31和第二利用单元这两者进行制热或制热时的空调机1的动作与使用第一利用单元31进行制冷或制热时的动作相同,因此,此处,省略说明。
83.在回油运转的模式下,空调机1将第一开闭阀44、47以及第二开闭阀45、48中的一组封闭,使制冷剂流动至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中的一者。例如,通过将第二开闭阀45、48关闭而仅使制冷剂流动至第一连通管51,与使制冷剂流动至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这两者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制冷剂的流动的流速。由于流速变大,能够使第一连
通管51之中的油在短时间内返回。在为了使油从第二连通管52返回,将第一开闭阀44、47关闭而仅使制冷剂流动至第二连通管52的回油运转的情况下,也会起到相同的效果。
84.(7)变形例(7-1)变形例a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制冷剂是二氧化碳且从压缩机排出时的制冷剂的状态是超临界状态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过,上述制冷剂不限于二氧化碳。对于这样的制冷剂,使用临界温度为65℃以下的制冷剂。作为二氧化碳以外的上述制冷剂,例如是r23、r1123。
85.(7-2)变形例b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使用了临界温度为65℃以下的制冷剂的空调机1进行了说明。不过,在空调机1中使用的制冷剂不限于临界温度为65℃以下的制冷剂,也可以是用当饱和温度达到65℃时饱和压力达到4.5mpa以上的制冷剂。当使用这样的制冷剂时,在制热运转时,在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中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是气体状态。在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中流动的制冷剂虽然不是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超临界状态,但其压力达到4.5mpa以上的非常高的压力。为了承受这样的高压,若与制冷剂是二氧化碳的情况相同地欲以一根连通管进行管道敷设,则不得不增大管的厚度,施工变得困难。在使用当饱和温度达到65℃时饱和压力达到4.5mpa以上的制冷剂的冷冻循环装置中,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分成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也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相同的效果。
86.(7-3)变形例c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制热运转中,第一利用单元31、第二利用单元32供分别在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中流动的制冷剂在内部汇合。此外,在制冷运转中,第一利用单元31、第二利用单元32分别使在内部分流的制冷剂流动至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
87.不过,也可如图3以及图4所示的那样,以在第一利用单元31、第二利用单元32的外部使制冷剂汇合、分流的方式构成。在这样的结构中,图3的空调机1包括第四分岔管71和接头65。第四分岔管71的第一流入出口与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1的另一出入口之间通过接头65连接。在第四分岔管71的第二流入出口连接有第一连通管51的另一端,在第四分岔管71的第三流入出口连接有第二连通管52的另一端。
88.在制热运转中,制冷剂从热源单元10流动至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这两者,在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这两者中流动的制冷剂在第四分岔管71中汇合。在第四分岔管71中汇合的制冷剂通过接头65流动至第一利用单元31。在制冷运转中,制冷剂从第一利用单元31通过接头65流动至第四分岔管71。在第四分岔管71中,从第一利用单元31流出的制冷剂分流而流动至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这两者。在制冷运转中,进一步地,在第一连通管51中流动的制冷剂和在第二连通管52中流动的制冷剂这两者从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流动至热源单元10。
89.图4的空调机1包括第四分岔管71、第五分岔管72、接头65、66、制冷剂管57a、57b、58a、58b。第四分岔管71的第一流入出口与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1的另一出入口之间通过
接头65连接。第五分岔管72的第一流入出口与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42的另一出入口之间通过接头66连接。在第四分岔管71的第二流入出口通过制冷剂管57a连接有第二分岔管55的第二流入出口,在第四分岔管71的第三流入出口通过制冷剂管58a连接有第三分岔管56的第二流入出口。在第五分岔管72的第二流入出口通过制冷剂管57b连接有第二分岔管55的第三流入出口,在第五分岔管72的第三流入出口通过制冷剂管58b连接有第三分岔管56的第三流入出口。接头65、66以及制冷剂管57a、57b、58a、58b是短的金属管,例如是短的铜管,比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短。另外,在图3以及图4的空调机1中,也可省去接头65、66,而是将第四分岔管71、第五分岔管72直接与第一利用单元31、第二利用单元32连接。
90.在制热运转中,制冷剂从热源单元10流动至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这两者。在第一连通管51中流动的制冷剂在第二分岔管55中被分流。在第二连通管52中流动的制冷剂在第三分岔管56中被分流。在第二分岔管55中分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和在第三分岔管56中分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第四分岔管71中汇合,并流动至第一利用单元31。在第二分岔管55中分流出的制冷剂的其余部分和在第三分岔管56中分流出的制冷剂的其余部分在第五分岔管72中汇合,并流动至第二利用单元32。
91.在制冷运转中,制冷剂从第一利用单元31通过接头65流动至第四分岔管71。制冷剂从第二利用单元32通过接头66流动至第五分岔管72。在第四分岔管71中,从第一利用单元31流出的制冷剂被分流。分流后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管57a、58a分别流动至第二分岔管55和第三分岔管56。在第五分岔管72中,从第二利用单元32流出的制冷剂被分流。分流后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管57b、58b分别流动至第二分岔管55和第三分岔管56。从第一利用单元31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和从第二利用单元32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第二分岔管55中汇合并流动至第一连通管51。从第一利用单元31流出的制冷剂的其余部分和从第二利用单元32流出的制冷剂的其余部分在第三分岔管56中汇合并流动至第二连通管52。换言之,从第一利用单元31流出的制冷剂通过第四分岔管71、第二分岔管55和第三分岔管56流动至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这两者。此外,从第二利用单元32流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五分岔管72、第二分岔管55和第三分岔管56流动至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这两者。
92.(7-4)变形例d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以及上述变形例中,对第一连通流路50的主管由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这两根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过,第一连通流路50的主管部分不限于由两根构成的情况,也可以是三根以上。
93.(7-5)变形例e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对单管54比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短且单管54的长度例如为1米以下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过,也可构成为单管54比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长且单管54的长度例如大于1米。
94.例如,如图5所示,热源单元10设置于大楼bl的屋顶。第一利用单元31、第二利用单元32、第三利用单元33以及其他利用单元(第四利用单元及其后的利用单元未图示)分别配置于一层g1至六层g6各楼层。此处,为了便于说明,以一层g1到六层g6各自的第一利用单元31、第二利用单元32、第三利用单元33以及其他单元的结构以及它们的配管是相同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在图5中,关于第二连通流路80的记载,省略了其中途。
95.与热源单元10连接的单管54从屋顶延伸至一层g1。在一层g1、二层g2、三层g3、四
层g4、五层g5、六层g6与单管54分离而分别敷设有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
96.若以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为例,则例如从一个热源单元10排出的制冷剂流过单管54(纵向连通配管)并在六层g6的第一分岔管53中被分流。如六层g6中的符号所示的那样,在第一分岔管53中分流后的制冷剂在相对于六层g6这一楼层敷设的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中流动,并且在六层g6的第二分岔管91和第三分岔管92中分别被分流。在第二分岔管91中分流后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和在第三分岔管92中分流后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与六层g6的第一利用单元31连接的第四分岔管71中汇合,并流动至六层g6的第一利用单元31。此处,仅对六层g6的第一利用单元31进行说明,不过,与六层g6的第一利用单元31相同地,制冷剂也经由第一分岔管53、第二分岔管91、第三分岔管92和第四分岔管71流向一层g1至五层g5的各第一利用单元31。
97.此外,如四层g4中的符号所示的那样,在第一分岔管53中分流后的制冷剂在相对于四层g4这一楼层敷设的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中流动,并且在四层g4的第二分岔管93和第三分岔管94中分别被分流。在第二分岔管93中分流后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和在第三分岔管94中分流后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与四层g4的第二利用单元32连接的第五分岔管72中汇合,并流动至四层g4的第二利用单元32。此处,仅对四层g4的第二利用单元32进行说明,不过,与四层g4的第二利用单元32相同地,制冷剂也经由第一分岔管53、第二分岔管93、第三分岔管94和第五分岔管72流向一层g1至三层g3、五层g5、六层g6的各第二利用单元32。
98.此外,如二层g2中的符号所示的那样,在第一分岔管53中分流后的制冷剂在相对于二层g2这一楼层敷设的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中流动,并且在二层g2的第二分岔管95和第三分岔管96中分别被分流。在第二分岔管95中分流后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和在第三分岔管96中分流后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与二层g2的第三利用单元33连接的第六分岔管73中汇合,并流动至二层g2的第三利用单元33。此处,仅对二层g2的第三利用单元33进行说明,不过,与二层g2的第三利用单元33相同地,制冷剂也经由第一分岔管53、第二分岔管95、第三分岔管96和第六分岔管73流向一层g1、三层g3至六层g6的各第三利用单元33。另外,由于第三利用单元33能够与第一利用单元31以及第二利用单元32以相同的方式构成,因此,此处,省略关于第三利用单元33的结构的说明。
99.另外,对于各层g1、g2、g3、g4、g5、g6楼层的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优选,采用能够应对复杂的配管的o材。
100.(7-6)变形例f图6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图4所示的热源单元10的截止阀22、第一分岔管53、第一连通管51、第二连通管52的连接方法的一例。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第一分岔管53具有单管54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现场作业人员在热源单元10的设置场所实施图6的粗箭头所示的三个部位的钎焊。在假设单管54被与第一分岔管53分开准备的情况下,现场作业人员需要实施四个部位的钎焊。
101.因此,变形例f的空调机1包括图7所示的热源单元10。图7的热源单元10具有热源单元外壳10c。热源单元外壳10c之中收纳有图4所示的压缩机11以及热源侧热交换器12。此外,热源单元10如图7以及图8所示那样具有与第一连通管51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0a、与第二连通管52连接的第二连接部10b。第一连接部10a以及第二连接部10b是从截止阀22伸出并一分为二的连接部位。能够换一句话说,即,具有第一连接部10a以及第二连接部10b的相当
于第一分岔管53和单管54的结构与截止阀22连接并被收纳于热源单元外壳10c之中。因此,在第一连接部10a以及第二连接部10b中的任意一者均流动有经过截止阀22流动而来的制冷剂。上述经过截止阀22流动而来的制冷剂的比焓大于经过截止阀21流动而来的制冷剂的比焓。上述第一连接部10a以及第二连接部10b均配置于热源单元外壳10c之中。此外,在热源单元外壳10c之中配置有与截止阀21连通的第三连接部10d。上述第三连接部10d与第二连通流路80的金属制配管81连接。第一连接部10a、第二连接部10b以及第三连接部10d以不直接暴露于风雨的方式被热源单元外壳10c覆盖而得到保护。此外,为了易于与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连接,在热源单元外壳10c的开口部10e附近配置有第一连接部10a、第二连接部10b以及第三连接部10d。
102.(7-7)变形例g作为图4所示的第一利用单元31的例子,图9a以及图9b中示出了设置于天花板的室内机。变形例g的空调机1包括图9a以及图9b所示的第一利用单元31。图9a以及图9b的第一利用单元31具有第一利用单元外壳31c。在第一利用单元外壳31c之中收纳有图4所示的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1。上述第一利用单元31从面向室内的下方的吸入口31s将室内空气吸入并使其在内部的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1中进行热交换,然后,从吹出口31t吹出调节空气。此外,如图10所示,第一利用单元31具有与第一连通管51连接的第一连接部31a、与第二连通管52连接的第二连接部31b。第一连接部31a以及第二连接部31b是从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1的另一出入口伸出并一分为二的连接部位。能够换一句话说,即,具有第一连接部31a以及第二连接部31b的相当于第四分岔管71和接头65的结构与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1连接并被收纳于第一利用单元外壳31c之中。因此,在第一连接部31a以及第二连接部31b中的任意一者均流动有经过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1的另一出入口流动而来的制冷剂。经过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1的另一出入口流动而来的制冷剂的比焓大于经过与室内膨胀阀43连接的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1的一个出入口流动而来的制冷剂的比焓。上述第一连接部31a以及第二连接部31b均配置于第一利用单元外壳31c之中。不过,与配置于室外的热源单元10不同的是,由于第一利用单元31设置于室内,因此,第一连接部31a以及第二连接部31b也可配置于第一利用单元外壳31c之外。此外,在第一利用单元外壳31c之中也可配置有与室内膨胀阀43连通的第三连接部31d。上述第三连接部31d与第二连通流路80的金属制配管81连接。在第一利用单元31中,第三连接部31d也可配置于第一利用单元外壳31c之外。
103.另外,变形例f的热源单元10的结构和变形例g的第一利用单元31的结构也可同时应用于一个空调机1。
104.(7-8)变形例h图11中示出了图7所示的第一连接部10a以及第二连接部10b的另一形态以及图10所示的第一连接部31a以及第二连接部31b的另一形态。由于第一连接部10a以及第二连接部10b的另一形态的构成概念与第一连接部31a以及第二连接部31b的另一形态的构成概念相同,因此,在下述说明中,对第一连接部10a以及第二连接部10b的另一形态进行说明,省略第一连接部31a以及第二连接部31b的另一形态的说明。
105.第一连接部10a以及第二连接部10b具有扩管后的第一连接端51a以及第二连接端52a。扩管后的第一连接端51a以及第二连接端52a的内径与第一连接部10a、31a以及第二连接部10b、31b的外径实质相等。在进行钎焊时,为了减少逸散至相邻的连接部的热量,使第
一连接部10a、31a和第二连接部10b、31b在第一连通管51的管径方向上错开第一规定值mr1以上。换言之,将第一连接部10a、31a与第二连接部10b、31b之间的错开量di1设为管径方向的规定值mr1以上。在前述说明中,对将管径方向的错开量di1作为第一连接部10a、31a与第二连接部10b、31b的错开量进行了说明。不过,换个角度看,可以看作配置成第一连通管51的第一连接端51a和第二连通管52的第二连接端52a在第一连通管51的管径方向上具有规定值mr1以上的错开量di1。
106.图12a以及图12b中示出了图7所示的第一连接部10a以及第二连接部10b的另一形态以及图10所示的第一连接部31a以及第二连接部31b的另一形态。第一连接部10a在前端具有与第一连通管51的第一连接端51b连接的连接端10m。连接端10m和第一连接端51b是彼此紧固的紧固部件。更详细而言,第一连接部10a的连接端10m是六角螺母,第一连通管51的第一连接端51b是六角螺栓。此外,第二连接部10b在前端具有与第二连通管52的第二连接端52b连接的连接端10n。连接端10n和第二连接端52b是彼此紧固的紧固部件。更详细而言,第二连接部10b的连接端10n是六角螺母,第二连通管52的第二连接端52b是六角螺栓。
107.图12a所示的第一连接部10a的管轴方向的错开量di2设定成达到图12b所示的管轴方向的规定值mr2以上。在该情况下,管轴方向的规定值mr2是六角螺母的高度。图12a所示的第一连接部10a的管径方向的错开量di3设定成达到图12b所示的管径方向的规定值mr3以上。在该情况下,管径方向的规定值mr3是六角螺母的对角线距离。在前述说明中,将管轴方向的错开量di2作为连接端10m、10n的错开量进行了说明。不过,换个角度看,可以看作配置成第一连接端51b和第二连接端52b在第一连通管51的管轴方向上具有规定值mr2以上的错开量di2。此外,可以看作配置成第一连接端51b和第二连接端52b在第一连通管51的管径方向上具有规定值mr3以上的错开量di3。若上述管轴方向的规定值mr2以及管径方向的规定值mr3中的至少一者得到保证,则能够使用用于将连接端10m、10n与第一连接端51b以及第二连接端52b紧固的工具,在上述情况下,能够使用六角扳手。若管轴方向的规定值mr2以及管径方向的规定值mr3这两者得到保证,则能够使用工具将连接端10m、10n与第一连接端51b以及第二连接端52b顺畅地紧固。
108.为了保证第一连通管51的第一连接端51b与第二连通管52的第二连接端52b的管轴方向的错开量di2和管径方向的错开量di3,优选,使用图13以及图14的分岔插口200。
109.分岔插口200包括y字形的铜管210和将铜管210覆盖的y字形的隔热部220。此处,对包括铜管210的分岔插口200进行说明,不过,也可将铜管210替换成其他金属管。隔热部220例如由树脂形成。隔热部220具有一分为二且在相同方向上延伸的两个圆柱部221、222。较长的圆柱部221的前端223和较短的圆柱部222的前端224具有在铜管210的管轴方向上错开错开量di4的结构。错开量di4被设定为第一规定值mr2以上。此外,前端223、224具有在铜管210的管径方向上错开错开量di5的结构。错开量di5被设定为第三规定值mr3以上。将相同长度的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插入铜管210直至两个圆柱部221、222的前端223、224并进行钎焊。能够将如上所述那样插入的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的与被钎焊的端不同的端即第一连接端51b和第二连接端52b固定至图12a所示的位置。
110.(7-9)变形例i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对在空调机1的设置现场对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与第一分岔管53等进行钎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过,也可
准备如图15a、图15b、图16a以及图16b所示的将连通管与分岔管预连接并固定的专用盘管300、350、专用直管400、450。专用盘管300、350与专用直管400、450的不同点在于,专用盘管300、350的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成形为螺旋状,与之相对地,专用直管400、450的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是直线状的。对于专用盘管300、350,现场作业人员能够改变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的长度而使专用盘管300、350伸缩。
111.专用盘管300和专用直管400例如是将图3所示的第一连通流路50的第一连通管51、第二连通管52、第一分岔管53以及第四分岔管71集中起来预先一体化而成的一个产品。上述这样的专用盘管300以及专用直管400的制造例如在工厂进行。专用盘管300以及专用直管400例如从工厂运输至空调机1的设置现场。因此,通过使用专用盘管300或专用直管400,能够在空调机1的设置现场省去两根分岔管与两根连通管的钎焊。
112.专用盘管350和专用直管450例如是将图1至图4所示的第一连通流路50的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和第一分岔管53集中起来预先一体化而成的一个产品。上述这样的专用盘管350以及专用直管450的制造例如在工厂进行。专用盘管300以及专用直管400例如从工厂运输至空调机1的设置现场。因此,通过使用专用盘管350或专用直管450,能够在空调机1的设置现场省去一根分岔管与两根连通管的钎焊。
113.另外,专用盘管300、350以及专用直管400、450也可装入单管54。此外,专用盘管350以及专用直管450也可用于第一连通管51、第二连通管52以及第四分岔管71的部分。此外,也可在图2所示的接头61、62和第二分岔管55的部位或者接头63、64和第三分岔管56的部位使用专用盘管350以及专用直管450。
114.(7-10)变形例j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对在设置现场设置空调机1的情况下对一根管的端部与一根管的端部进行钎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过,也可使用能够将多根集中钎焊在一起的专用插口来进行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的连接。图17示出了通过专用插口500将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与热源单元10具有的第一连接部10a和第二连接部10b连接的情况。专用插口500例如由铜或不锈钢等金属构成。专用插口500例如通过使金属制的筒体变形而形成。专用插口500具有第一插入部501、第二插入部502、第三插入部503以及第四插入部504,其中,第一插入部501具有与第一连通管51的外径实质相等的内径,第二插入部502具有与第二连通管52的外径实质相等的内径,第三插入部503具有与第一连接部10a的外径实质相等的内径,第四插入部504具有与第二连接部10b的外径实质相等的内径。第一连通管51、第二连通管52、第一连接部10a以及第二连部10b被插入并钎焊至专用插口500的第一插入部501至第四插入部504。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两次钎焊实现四根第一连通管51、第二连通管52、第一连接部10a以及第二连接部10b。作为上述钎焊的结果,制冷剂不会泄漏至专用插口500、第一连通管51、第二连通管52、第一连接部10a以及第二连接部10b之外。因此,不仅专用插口500的端部与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的接近部位通过钎料密封,而且专用插口500的端部处的第一连接管51与第二连通管52的接近部位也通过钎料密封。同样地,不仅专用插口500的端部与第一连接部10a以及第二连接部10b的接近部位通过钎料密封,而且专用插口500的端部处的第一连接部10a与第二连接部10b的接近部位也通过钎料密封。若通过上述这样的专用插口500连接,那么,制冷剂主要在第一连通管51与第一连接部10a之间流动,在第二连通管52与第二连接部10b之间流动。
不过,制冷剂泄漏至专用插口500中是被允许的。例如,也可不构成为,当制冷剂从热源单元10流动至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时,离开第一连接部10a的制冷剂仅流动至第一连通管51,即,离开第一连接部10a的制冷剂也可流动至第二连通管52。同样地,离开第二连接部10b的制冷剂也可流动至第一连通管51。
115.此处,对通过专用插口500对包括并联配置的两根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的第一连通流路50进行连接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过,能够通过专用插口连接的第一连通流路50的连通管的根数不限于两根。在第一连通流路50包括三根以上的连通管的情况下,也可构成为通过一个专用插口一次对三根以上的连通管进行钎焊。此外,此处,对通过专用插口500将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与第一连接部10a和第二连接部10b连接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过,能够通过专用插口500连接的不限于热源单元10的第一连接部10a以及第二连接部10b。例如,也可构成为通过专用插口500将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与第一利用单元31的第一连接部31a和第二连接部31b连接。
116.(7-11)变形例k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的空调机1中,与现有的相比,第一连通流路50所包含的配管的根数增加。因此,为了节省对第一连通流路50进行隔热的时间和精力,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空调机1构成为包括隔热件601、602、603。隔热件601、602、603具有与第一连通管51、第二连通管52以及第二连通流路80的金属制配管81对应的多个槽611~616。隔热件组装体600是将第一隔热件601、第二隔热件602、第三隔热件603组装而成的。第一隔热件601在第一面621具有与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对应的槽611、612。第二隔热件602在第一面622具有与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对应的槽613、614。第二隔热件602在与第一面622相反一侧的第二面623具有与金属制配管81对应的槽615。第三隔热件603在第一面624具有与金属制配管81对应的槽616。若将第一隔热件601、第二隔热件602、第三隔热件603组装在一起,则构成开有三个孔的圆柱。隔热件601、602、603的材质是硬质树脂或半硬质树脂、或者能够成形且自由伸缩的材质。
117.第一隔热件601的第一面621与第二隔热件602的第一面622被对准,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被隔热件601、602夹住。第一连通管51嵌入隔热件601的槽611和隔热件602的槽613。槽611、613彼此对准而形成圆柱状的孔。由槽611、613构成的孔的直径与第一连通管51的外径实质相同,或者比第一连通管51的外径稍大。因此,隔热件601、602能够将第一连通管51的周围覆盖。第二连通管52嵌入隔热件601的槽612和隔热件602的槽614。槽612、614彼此对准而形成圆柱状的孔。由槽612、614构成的孔的直径与第二连通管52的外径实质相同,或者比第二连通管51的外径稍大。因此,隔热件601、602能够将第二连通管52的周围覆盖。
118.第二隔热件602的第二面623与第三隔热件603的第一面624被对准,金属制配管81被隔热件602、603夹住。金属制配管81嵌入隔热件602的槽615和隔热件603的槽616。槽615、616彼此对准而形成圆柱状的孔。由槽615、616构成的孔的直径与金属制配管81的外径实质相同,或者比金属制配管81的外径稍大。因此,隔热件602、603能够将金属制配管81的周围覆盖。
119.(7-12)变形例l图2的第二分岔管55和第三分岔管56也可构成为被收纳于下文中使用图20以及图
21进行说明的第一隔热件701和第二隔热件702的隔热件组装体700中。隔热件701、702具有与第二分岔管55以及第三分岔管56对应的多个槽711、712。隔热件组装体700是将第一隔热件701和第二隔热件702组装而成的。第一隔热件701在第一面721具有与第二分岔管55对应的槽711。第二隔热件702在第一面722具有与第三分岔管56对应的槽712。若将第一隔热件701和第二隔热件702组装在一起,则构成开有两个y字形的孔的y字形构件。隔热件701、702的材质是硬质树脂或半硬质树脂、或者能够成形且自由伸缩的材质。第一隔热件701的第一面721与第二隔热件702的第一面722被对准,第二分岔管55和第三分岔管56被隔热件701、702夹住。第二分岔管55嵌入隔热件701的槽711。上述槽711比第二分岔管55的高度深。因此,第二分岔管55的周围被第一隔热件701覆盖。第三分岔管56嵌入隔热件702的槽712。上述槽712比第三分岔管56的高度深。因此,第三分岔管56的周围被第二隔热件702覆盖。上述第二分岔管55以及第三分岔管56是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的接头部位。
120.第二分岔管55以及第三分岔管56也可如图22所示的那样被两个隔热件703、704、705覆盖。如图22所示,空调机1构成为包括隔热件703、704、705。隔热件703、704、705具有与第二分岔管55以及第三分岔管56对应的多个槽713~716。隔热件组装体750是将第一隔热件703、第二隔热件704、第三隔热件705组装而成的。第一隔热件703在第一面723具有与第二分岔管55对应的槽713。第二隔热件704在第一面724具有与第二分岔管55对应的槽714。第二隔热件704在与第一面724相反一侧的第二面725具有与第三分岔管56对应的槽715。第三隔热件705在第一面726具有与第三分岔管56对应的槽716。若将第一隔热件703、第二隔热件704、第三隔热件705组装在一起,则构成开有两个孔的y字形构件。隔热件703、704、705的材质是硬质树脂或半硬质树脂、或者能够成形且自由伸缩的材质。
121.第一隔热件703的第一面723与第二隔热件704的第一面724被对准,第二分岔管55被隔热件703、704夹住。第二分岔管55嵌入隔热件703的槽713和隔热件704的槽714。槽713、614彼此对准而形成y字形的孔。由槽713、714构成的孔的直径与第二分岔管55的外径实质相同,或者比第二分岔管55的外径稍大。因此,隔热件703、704能够将第二分岔管55的周围覆盖。第三分岔管56嵌入隔热件704的槽715和隔热件705的槽716。槽714、715彼此对准而形成y字形的孔。由槽715、716构成的孔的直径与第三分岔管56的外径实质相同,或者比第三分岔管56的外径稍大。因此,隔热件704、705能够将第三分岔管56的周围覆盖。
122.此处,作为应用隔热件701、702或隔热件703~705的接头部位,以第二分岔管55以及第三分岔管56为例进行了说明。不过,应用隔热件701、702或隔热件703~705这样的隔热件的接头部位不限于第二分岔管55和第三分岔管56。例如,作为图4所示的第四分岔管71和第五分岔管72的接头部位,也可对于第四分岔管71和第五分岔管72应用隔热件701、702或隔热件703~705这样的隔热件。制冷剂管57a、57b能够看作第一连通流路50所包含的第一连通管,制冷剂管58a、58b能够看作第一连通流路50所包含的第二连通管。
123.(8)特征(8-1)上述说明的冷冻循环装置即空调机1将在热源单元10与一个利用单元31之间流通的制冷剂分配至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制热运转时,向第一连通流路50的主管部分流动的制冷剂是超临界状态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或压力为4.5mpa以上的高温高压的气
体制冷剂。与通过一根连通管构成供上述这样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动的第一连通流路50的主管部分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构成主管部分的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的管径设得较细。其结果是,由较细的第一连通管51和较细的第二连通管52构成的第一连通流路50的主管部分的现场加工变得容易。例如,较细的第一连通管51和较细的第二连通管52容易以沿着建筑物的方式弯曲。在设置空调机1时,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施工时的作业性提高。
124.(8-2)优选,上述较细的第一连通管51和较细的第二连通管52的外径为12.7mm以下。外径为12.7mm以下的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容易加工。因此,包括外径为12.7mm以下的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的空调机1能够实现施工时的作业性的提高。
125.(8-3)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中,由于使将流动至一个第一利用单元31和一个第二利用单元32的制冷剂相加后的大量的制冷剂分开在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中流动,因此,与使多个利用单元30中的大量制冷剂在一根连通管中流动的情况相比,通过将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的管径设置得较细,使得施工容易的效果变得显著。
126.(8-4)上述空调机1的第一连通流路50具有包括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的主管部分。主管部分即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由第一利用单元31和第二利用单元32共用。例如,有时,在大楼一层的房间配置有第一利用单元31和第二利用单元32,在大楼的屋顶配置有热源单元10。在该情况下,主管部分即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从大楼的屋顶敷设至位于大楼一层的房间。如上所述那样敷设的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例如具有超过大楼的高度的长度。在将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通过多个直管在现场连接而构成的情况下,通过减小管径,也使得连接变得容易。
127.(8-5)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中,例如,当不通过第一利用单元31进行制热而通过第二利用单元32进行制热时,将第一阀即第一开闭阀44和第二阀即第二开闭阀45关闭。若如上所述那样将第一开闭阀44和第二开闭阀45关闭,那么,就能够抑制声音在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传递而传播至第一利用单元31。通过抑制声音从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传递至第一利用单元31,能够提高第一利用单元31的静音性能。
128.例如,当不通过第二利用单元32进行制热而通过第一利用单元31进行制热时,将第一阀即第一开闭阀47和第二阀即第二开闭阀48关闭。若如上所述那样将第一开闭阀47和第二开闭阀48关闭,那么,就能够抑制声音在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传递而传播至第二利用单元32。通过抑制声音从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传递至第二利用单元32,能够提高第二利用单元32的静音性能。
129.(8-6)在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中,通过将外径不同的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进行组合,能够扩大适合要流动的制冷剂的量的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的选择范围。例如,对于金属管的制造商来说,能够始终供给的金属管的外径是不连续的这一点是常见的。因此,当从制造商处获取用于适合在空调机1中循环的制冷剂的量的
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的金属管时,不同外径的金属管的组合有时更适合循环的制冷剂的量。若以使在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中产生适当的压力损失的方式选择各自的外径,那么,即使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的外径不同,也能够应用于空调机1。为了使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中的压力损失适当,优选,与单管54的流路截面积相比,将第一连通管51的流路截面积和第二连通管52的流路截面积的总流路截面积设置得较大。
130.(8-7)如变形例1d、2d所说明的那样,第一连通流路50也可构成为包括作为主管部分的三根以上的连通管。例如,在第一连通流路50除了包括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以外还包括第三连通管的情况下,与第一连通流路50仅包括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各管的外径设得更细。在第一连通流路50除了包括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以外还包括第三连通管的情况下,与第一连通流路50的主管部分是两根的情况相比,第一连通流路50的主管部分的弯曲加工等变得更容易,容易提高施工时的作业性。
131.(8-8)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中,通过将第一开闭阀44打开而使制冷剂流动至第一连通管51且将第二开闭阀45关闭而不使制冷剂流动至第二连通管52,与使制冷剂流动至这两者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向第一连通管51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速。此外,通过将第二开闭阀45打开而使制冷剂流动至第二连通管52并将第一开闭阀44关闭而不使制冷剂流动至第一连通管51,与使制冷剂流动至这两个连通管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向第二连通管52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速。通过如上所述那样使制冷剂流动至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例如,若规定的运转模式是进行回油运转的运转模式,则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能够在短时间内结束回油运转。
132.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中,通过将第一开闭阀44、47打开而使制冷剂流动至第一连通管51且将第二开闭阀45、48关闭而不使制冷剂流动至第二连通管52,与使制冷剂流动至这两者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向第一连通管51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速。此外,通过将第二开闭阀45、48打开而使制冷剂流动至第二连通管52并将第一开闭阀44、47关闭而不使制冷剂流动至第一连通管51,与使制冷剂流动至这两个连通管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向第二连通管52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速。通过如上所述那样使制冷剂流动至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例如,若规定的运转模式是进行回油运转的运转模式,则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能够在短时间内结束回油运转。
133.(8-9)空调机1也可构成为使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中外径与金属制配管81的外径实质相同的连通管的覆膜的颜色与金属制配管81的覆膜的颜色不同。在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情况下,即使第一连通管51以及/或者第二连通管52的外径与金属制配管81的外径实质相同,也能够减少施工时金属制配管81和第一连通管51以及/或者第二连通管52被拿错的可能性。
134.(8-10)冷冻循环装置即空调机1在图7所示的热源单元10以及图10所示的第一利用单元31中的至少一者具有与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0a、31a以及第二连接部10b、31b。在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空调机1中,能够将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
52直接连接至热源单元10以及第一利用单元31中的至少一者。其结果是,在设置空调机1的现场,设置作业人员的作业效率提高。
135.(8-11)如图7以及图10所示,第一连接部10a、31a以及第二连接部10b、31b配置于热源单元外壳10c以及第一利用单元外壳31c中的至少一者之中。在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空调机1中,配置于热源单元外壳10c以及第一利用单元外壳31c中的至少一者之中的第一连接部10a、31a以及第二连接部10b、31b通过上述热源单元外壳10c以及第一利用单元外壳31c得到保护。
136.(8-12)如图11以及图12a所示,第一连接部10a、31a的连接端10m、31m和第二连接部10b、31b的连接端10n、31n配置成在第一连接部10a、31a的管径方向以及管轴方向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方向上错开规定值mr1、mr2、mr3以上。在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空调机1中,由于第一连接部10a、31a和第二连接部10b、31b的连接端10m、31m、10n、31n在管径方向以及管轴方向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方向上错开规定值mr1、mr2、mr3以上,因此,基于工具进行的第一连接部10a、31a与第二连接部10b、31b的连接作业、钎焊作业变得容易。其结果是,在设置空调机1的现场,设置作业人员的作业效率提高。
137.(8-13)第一连通管51具有供制冷剂从热源单元10以及第一利用单元31中的一者流入的第一连接端51a、51b。第二连通管52具有供制冷剂从热源单元10以及第一利用单元31中的一者流入的第二连接端52a、52b。第一连接端51a、51b和第二连接端52a、52b配置成在第一连通管道51的管径方向以及管轴方向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方向上错开规定值mr1、mr2、mr3以上。在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空调机1中,由于第一连接端51a、51b和第二连接端52a、52b在管径方向以及管轴方向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方向上错开规定值mr1、mr2、mr3以上,因此,基于工具进行的第一连通管51与第二连通管52的连接作业、钎焊作业变得容易。其结果是,在设置空调机1的现场,设置作业人员的作业效率提高。
138.(8-14)在图13以及图14中,分岔插口200具有能够将第一连接端51a、51b和第二连接端52a、52b配置成在第一连通管51的管径方向以及管轴方向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方向上错开规定值mr1、mr2、mr3以上的形状。在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空调机1中,由于使第一连接端51a、51b和第二连接端52a、52b根据分岔插口200的形状错开规定值mr1、mr2、mr3以上,因此,不需要例如压力表等的规定值的指导,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的连接作业变得容易。
139.(8-15)空调机1包括具有与图18以及图19所示的第一连通管51、第二连通管52以及第二连通流路80的金属制配管81对应的多个槽611~616的多个隔热件601、602、603。多个隔热件601~603将第一连通管51、第二连通管52以及第二连通流路80的周围覆盖。如此,通过隔热件601~603所具有的槽611~616,能够节省在隔热件601~603形成槽611~616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能够减少使用隔热件601~603的隔热处理的工时。
140.(8-16)空调机1包括具有与图20至图22所示的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的接头部
位即第二分岔管55以及第三分岔管56对应的槽711、712、713、714、715的多个隔热件701、702、703、704、705。多个隔热件701~702或703~705将第二分岔管55以及第三分岔管56的周围覆盖。如此,通过隔热件701~702或703~705所具有的槽711~716,能够节省在隔热件701~706形成槽711~716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能够减少使用隔热件701~706的隔热处理的工时。
141.(8-17)在图18以及图19所示的隔热件601、602、603或者图20至图22所示的隔热件701、702、703、704、705是自由伸缩的树脂制隔热件的情况下,容易使隔热件601~503、701~702、703~705的长度与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的长度对准,使得隔热处理变得容易。
142.(8-18)图15a、图15b、图16a以及图16b所示的第一连通流路50包括使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的至少一端彼此汇合并一体化而形成的专用盘管300、350或专用直管400、450。如此,若专用盘管300、350或专用直管400、450使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的至少一端彼此汇合并一体化,则能够减少设置空调机1所需的钎焊部位的个数。
143.(8-19)图17所示的第一连通流路50包括能够将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集中钎焊在一起的专用插口500。在上述结构中,与分别对第一连通管51和第二连通管52进行钎焊的情况相比,通过利用专用插口500将第一连通管51以及第二连通管52集中钎焊在一起,由此,能够减少设置空调机1所需的钎焊部位的个数。
144.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公开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形态和细节的多种变更。符号说明
145.1空调机(冷冻循环装置的例子)10热源单元10a、31a第一连接部10b、31b第二连接部10c热源单元外壳10m、10n、31m、31n连接端11压缩机12热源侧热交换器31第一利用单元31c第一利用单元外壳32第二利用单元41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2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44第一开闭阀(第一阀的例子)45第二开闭阀(第二阀的例子)50第一连通流路
51第一连通管51a、51b第一连接端52第二连通管52a、52b第二连接端54单管80第二连通流路81金属制配管200分岔插口300、350专用盘管400、450专用直管500专用插口601~603、701~702、703~705隔热件611~616、711~712、713~716槽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14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107011号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