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折叠床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折叠式多功能床。
背景技术:
2.折叠床是一种利用关节原理设计,为了方便和节省体积空间,通过各种折叠方式可以折叠收放的简易床,目前在医院、卫生所等医疗场所为了便于病人家属或护工进行陪护,提供了用于休息、过夜的折叠式多功能床,医院等场所使用的折叠式多功能床,一般采用钢制床架以增强其耐用程度。
3.现有的折叠式多功能床,在折叠后通常倚靠墙面收纳放置,依靠自身的重力及与墙面间的摩擦力,使其保持固定,但实际使用中,因为折叠后的床体与地面及墙面间接触面积较小,导致其收纳状态不够稳定,容易因为不小心的碰撞导致床体倾倒,可能会对使用人员造成伤害,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智能折叠式多功能床。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折叠式多功能床,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折叠式多功能床收纳状态不够稳定,容易因为不小心的碰撞导致床体倾倒,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折叠式多功能床,包括第一床体,所述第一床体第一端的两侧部分别通过第一连接块转动安装于靠体上,所述第一床体第二端的两侧部上均转动安装有第三连接块,两个所述第三连接块相互靠近的侧部之间与第二床体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床体第二端的两侧部通过第二连接块转动安装有床尾板,所述第二床体的侧部安装有用于限位所述床尾板的定位机构,两个所述第三连接块上均安装有辅助支撑单元,所述床尾板的底部安装有移动单元,所述靠体上安装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的顶部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床尾板的侧部开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与所述限位柱相匹配,所述限位孔的顶部内壁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滑动安装有梯形卡块,所述梯形卡块与所述限位槽相匹配,所述梯形卡块上安装有操作单元。
6.优选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插杆,所述床尾板的侧部开设有定位孔,所述第二床体的侧部开设有定位槽,所述插杆的一端贯穿所述定位孔并延伸至所述定位槽内,所述插杆的另一端安装有握把,所述插杆上安装有弹性元件。
7.优选的,所述弹性元件包括拉力弹簧,所述拉力弹簧套设在所述插杆上,所述拉力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握把的侧部相连接,所述拉力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床尾板的侧部相连接。
8.优选的,所述操作单元包括操作杆,所述安装槽的内侧壁上开设有拨动孔,所述操作杆滑动安装于所述拨动孔内,所述操作杆的一端与所述梯形卡块的侧部相连接,所述梯形卡块上安装有复位元件。
9.优选的,所述复位元件包括回位弹簧,所述回位弹簧的顶端与所述安装槽的顶部
内壁相连接,所述回位弹簧的底端与所述梯形卡块的顶部相连接。
10.优选的,所述辅助支撑单元包括支撑腿,所述支撑腿的顶端与所述第三连接块的底部相连接。
11.优选的,所述移动单元包括两个静音轮,所述床尾板的底部对称安装有两个安装块,两个所述静音轮转动安装于两个所述安装块的侧部上。
12.优选的,所述靠体为墙体或柜体。
13.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4.1、本实用新型中,收纳时,先通过定位机构解除对床尾板的限位,接着将床尾板向靠体方向推动,此时在推力的作用下,第一床体和第二床体相互靠近,继续推动,使限位柱的一端进入限位孔内,挤压梯形卡块的斜面,梯形卡块回落时直面卡住限位柱,使床尾板通过限位柱与墙面稳定连接,不会因为碰撞导致床体倾倒,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更加便于使用。
15.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插杆和拉力弹簧的设置,使折叠床展开后床尾板和第二床体之间不会产生转动,并且插杆可以自动复位进入定位槽中,通过操作杆的设置,展开折叠床时,只需拨动操作杆,即可解除限位柱对床尾板的限位,接着向后拉动床尾板和握把即可完成展开。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消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木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用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智能折叠式多功能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智能折叠式多功能床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智能折叠式多功能床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床尾板与第二床体处的部分剖切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第一床体;2、第二床体;3、第一连接块;4、第二连接块;5、第三连接块;6、床尾板;7、支撑腿;8、握把;9、静音轮;10、限位柱;11、操作杆;12、梯形卡块;13、回位弹簧;14、限位孔;15、插杆;16、拉力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实施例:参考图1-4所示的一种智能折叠式多功能床,包括第一床体1和靠体,靠体为墙体或柜体。第一床体1第一端的两侧部均通过第一连接块3转动安装在靠体的侧部上,第一床体1第二端的两侧部上均转动安装有第三连接块5,两个第三连接块5相互靠近的侧部之间与第二床体2第一端的两侧部转动连接,第二床体2第二端的两侧部通过两个第二连
接块4转动安装有床尾板6,第二床体2的侧部安装有用于限位床尾板6的定位机构,两个第三连接块5上均安装有辅助支撑单元,床尾板6的底部安装有移动单元,靠体上安装有限位柱10,限位柱10的顶部开设有限位槽,床尾板6的侧部开设有限位孔14,限位孔14与限位柱10相匹配,限位孔14的顶部内壁上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滑动安装有梯形卡块12,梯形卡块12与限位槽相匹配,梯形卡块12上安装有操作单元。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块3、第二连接块4、第三连接块5均为现有技术中的任意一种转轴结构,具体来说,其包括转轴部分和安装在转轴端部的端盖部分,转轴部分和端盖部分一体成型或螺接、焊接进行固定,转轴部分自由端插入需要转动连接的两个载体(如两个载体分别是本技术记载的第一床体1第二端侧部和第二床体2第一端侧部),并与载体之间间隙配合或通过现有技术中的转动轴承的安装使用实现转动连接,端盖部分起到对转轴部分进行限位以及美化外观的作用。
24.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到图3所示,辅助支撑单元包括支撑腿7,支撑腿7的顶端与第三连接块5的底部相连接。通过支撑腿7的设置,可以为第一床体1和第二床体2的连接处提供一个支撑的力,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
25.如图1-3所示,移动单元包括两个静音轮9,床尾板6的底部对称安装有两个安装块,两个静音轮9转动安装于两个安装块的侧部上。通过静音轮9的设置,可以更方便的推动或拉动床尾板6进行移动,更加便于使用。
26.如图2-4所示,定位机构包括插杆15,床尾板6的侧部开设有定位孔,第二床体2的侧部开设有定位槽,插杆15的一端贯穿定位孔并延伸至定位槽内,插杆15的另一端安装有握把8,插杆15上安装有弹性元件。通过插杆15的设置,可以对床尾板6和第二床体2的相对位置进行限位,使折叠床展开后床尾板6和第二床体2之间不会产生转动。
27.操作单元包括操作杆11,安装槽的内侧壁上开设有拨动孔,操作杆11滑动安装于拨动孔内,操作杆11的一端与梯形卡块12的侧部相连接,梯形卡块12上安装有复位元件。通过操作杆11的设置,折叠后再次使用折叠床时,拨动操作杆11,即可带动梯形卡块12向上移动,从限位槽中退出,进而解除限位柱10对床尾板6的限位。
28.借由上述结构,收纳时,先通过定位机构解除对床尾板6的限位,接着将床尾板6向靠体方向推动,此时在推力的作用下,第一床体1和第二床体2相互靠近,继续推动,使限位柱10的一端进入限位孔14内,挤压梯形卡块12,并通过梯形卡块12的直面卡住限位柱10,使床尾板6通过限位柱10与墙面稳定连接,不会因为碰撞导致床体倾倒,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更加便于使用。
29.弹性元件包括拉力弹簧16,拉力弹簧16套设在插杆15上,拉力弹簧16的一端与握把8的侧部相连接,拉力弹簧16的另一端与床尾板6的侧部相连接。通过拉力弹簧16的设置,为握把8和插杆15提供了来自床尾板6方向的拉力,使插杆15可以自动复位进入定位槽中。
30.复位元件包括回位弹簧13,回位弹簧13的顶端与安装槽的顶部内壁相连接,回位弹簧13的底端与梯形卡块12的顶部相连接。通过回位弹簧13的设置,在重力之外,还为梯形卡块12提供了一个来自安装槽顶部内壁方向的压力,使梯形卡块12可以更加稳定的自动复位。
31.本实用工作原理:
32.当进行收纳时,先拉动握把8,使插杆15从定位槽中退出,再用手抓住床尾板6的顶部,用力将床尾板6向靠体方向推动,此时在推力的作用下,第一床体1与第二床体2相靠近
的一端会向上翘起,使第一床体1和第二床体2相互靠近,继续推动床尾板6,使限位柱10的一端进入限位孔14内,并挤压梯形卡块12的侧部,使梯形卡块12向安装槽内移动,接着限位柱10的端部与梯形卡块12错开,在回位弹簧13的弹力作用下,梯形卡块12复位进入限位槽内,将限位柱10卡住,使床尾板6通过限位柱10与墙面稳定连接,不会因为碰撞导致床体倾倒,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更加便于使用,再次使用时只需拨动操作杆11,解除限位柱10对床尾板6的限位,接着向后拉动床尾板6和握把8即可完成展开,展开后松开握把8即可通过拉力弹簧16带动插杆15复位完成固定。
3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