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攀爬装置的制作方法-ag尊龙凯时

文档序号:29953344发布日期:2022-05-09 09:58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设备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辅助攀爬装置。


背景技术:

2.据统计,我国现有110kv及以上高压输电线路约计63.04万公里,输电铁塔数量保守估计有210万架.并且电网系统仍在迅速扩大,大量铁塔需要检测维修。加上近年来地震、雪灾、台风等自然灾害越来越多,使许多铁塔遭到进一步破坏,从而存在潜在的危险;如果不及时对危塔进行检修,就可能造成铁塔倒塌,甚至人员伤亡,给电力系统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因此,输电铁塔的安全检测和维修十分重要。
3.野外的输电线路铁塔或者建筑用的塔吊常用角钢焊接而成,高达数十米,如果没有扶梯的话,维修人员或者塔吊操作者爬上去十分吃力,而且角钢上90度角容易造成着力点打滑或者失足,比较危险。现实生活中,铁塔或者塔吊为了防止无关人员的肆意攀爬,往往没有设置扶梯,所以经常出现攀爬人员失足的现象,为了防止人员的伤亡,攀爬者的安全带是必须配备的,但是如何减少失足的可能性更是值得探讨。
4.鉴于此,克服该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是本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辅助攀爬装置,其目的在于提高操作者在铁塔上的攀爬效率。
6.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辅助攀爬装置,装置包括固定组件1、滑动组件2和施力组件3,其中:
7.所述固定组件1设置容纳所述滑动组件2和所述施力组件3滑动行程的腔体;
8.所述施力组件3贯穿所述固定组件1的两端且所述滑动组件2和所述施力组件3耦合固定;
9.所述施力组件3带动所述滑动组件2的滑动板21在所述腔体内滑动以便于在所述固定组件1与所述滑动板21之间构成固定角钢的空间。
10.作为对上述方案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11.优选地,所述固定组件1包括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其中:
12.所述第一固定板11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2分别设置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21,所述施力组件3的施力杆31贯穿所述第一通孔111和所述第二通孔121与所述滑动组件2的底座22耦合固定。
13.优选地,所述滑动组件2还包括滑动杆23和第一弹性件24,其中:
14.所述第一固定板11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2之间设置所述滑动板21,所述滑动杆2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座22和所述滑动板21固定,所述第一弹性件24的两端分别接触所述滑动板21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2,所述第一弹性件24设置于所述滑动杆23的外侧;
15.所述施力杆31带动所述底座22沿所述施力杆31的中心轴线运动时,所述滑动板21
沿所述滑动杆23同步压缩或解压所述第一弹性件24。
16.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板12的底部设置固定块122,所述固定块122与所述第二通孔121的外沿相接,所述固定块122与所述底座22耦合固定。
17.优选地,所述底座22包括第一连接块221、第二连接块222和第三连接块223,其中:
18.所述第一连接块221与所述施力杆31耦合固定,且所述第一连接块221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施力杆31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条连线上;
19.所述固定块122与所述第一连接块221耦合固定;
20.所述第二连接块222和所述第三连接块223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块221的两侧;
21.所述第二连接块222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块221和所述第三连接块223轴连接,以便于在所述滑动板21运动的同时调整所述第一连接块221与所述第二连接块222和所述第三连接块223的相对位置。
22.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块221的两端嵌入所述第二连接块22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连接块222的第一端嵌入所述固定块122中耦合固定;所述第二连接块222的另一端嵌入所述第三连接块223中与所述第三连接块223耦合固定。
23.优选地,所述施力组件3还包括手柄32和第二弹性件33,其中:
24.所述手柄32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板11的外侧,在所述手柄32与所述第一固定板11之间设置所述第二弹性件33;
25.所述手柄32与所述施力杆31一体成型。
26.优选地,所述固定组件1还包括第三固定板13和固定件14,其中:
27.所述第三固定板13与所述第一固定板11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2围成容纳所述滑动组件2和所述施力组件3滑动行程的腔体;
28.所述第三固定板13的内侧设置凹槽131,所述滑动板21的边缘设置凹孔211,所述固定件14嵌入由所述凹槽131与所述凹孔211组成的通孔内,且所述固定件14贯穿所述第一固定板11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2。
29.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板11表面设置把手112,所述把手112与安全扣固定。
30.优选地,所述固定组件1、所述滑动组件2和所述施力组件3的中心轴线在同一条连线上。
31.总体而言,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角钢铁塔攀爬器,操作者通过双手交替对施力组件施加压力完成在铁塔角钢上的攀爬,施力过程舒适方便,而且滑动板可以在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来回移动,能够根据角钢的规格来调整固定空间,避免间隙过大影响安全性,方便操作者快速、安稳的向上攀爬。
附图说明
33.图1是本实施例一提供一种辅助攀爬装置示意图;
34.图2是本实施例一提供一种辅助攀爬装置中固定组件的示意图;
35.图3是本实施例一提供一种辅助攀爬装置中固定组件的示意图;
36.图4是本实施例一提供一种辅助攀爬装置示意图;
37.图5是本实施例一提供一种辅助攀爬装置中底座的示意图;
38.图6是本实施例一提供一种辅助攀爬装置中滑动板的俯视图。
39.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来表示相同的元件或结构,其中:
40.1-固定组件;11-第一固定板;111-第一通孔;112-把手;12-第二固定板;121-第二通孔;122-固定块;13-第三固定板;131-凹槽;2-滑动组件;21-滑动板;211-凹孔;22-底座;221-第一连接块;222-第二连接块;223-第三连接块;23-滑动杆;24-第一弹性件;3-施力组件;31-施力杆;32-手柄;33-第二弹性件;4-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4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4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纵向”、“横向”、“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4.实施例一:
45.本实施例一提供一种辅助攀爬装置,装置包括固定组件1、滑动组件2和施力组件3,如图1所示,其中:
46.所述固定组件1设置容纳所述滑动组件2和所述施力组件3滑动行程的腔体;
47.所述施力组件3贯穿所述固定组件1的两端且所述滑动组件2和所述施力组件3耦合固定;
48.所述施力组件3带动所述滑动组件2的滑动板21在所述腔体内滑动以便于在所述固定组件1与所述滑动板21之间构成固定角钢的空间。
49.在操作者攀爬过程中,可以为双手各配置一个本实施例一提供的辅助攀爬装置,在攀爬的过程中,通过对施力组件3施力,滑动组件2的滑动板向第二固定板12移动,在第一固定板11与滑动板21之间构成容纳角钢的空间,角钢放置于第一固定板11与滑动板21之间,再停止对施力组件3施力,滑动板21向第一固定板11移动,角钢被第一固定板11与滑动板21固定共同,通过双手交替对施力组件3施力,操作者可以沿角钢向上攀爬。滑动板21可以在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之间来回移动,能够根据角钢的规格来调整固定空间,避免间隙过大影响安全性,方便操作者快速、安稳的向上攀爬。
50.本实施例一中,为了便于施力,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存在一种优选的实现方案,具体的,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固定组件1包括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其中:
51.所述第一固定板11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2分别设置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21,所述施力组件3的施力杆31贯穿所述第一通孔111和所述第二通孔121与所述滑动组件2的底座22耦合固定。
52.施力杆31在靠近第一固定板11的一端接受施加的压力,另一端带动底座22压缩第一弹性件24,使得滑动板21在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之间移动沿滑动杆23移动。
53.本实施例一中,为了便于滑动板21在受到第一弹性件24的弹力后在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之间移动,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存在一种优选的实现方案,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滑动组件2还包括滑动杆23和第一弹性件24,其中:
54.所述第一固定板11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2之间设置所述滑动板21,所述滑动杆2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座22和所述滑动板21固定,所述第一弹性件24的两端分别接触所述滑动板21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2,所述第一弹性件24设置于所述滑动杆23的外侧;
55.所述施力杆31带动所述底座22沿所述施力杆31的中心轴线运动时,所述滑动板21沿所述滑动杆23同步压缩或解压所述第一弹性件24。
56.如图4所示,施力杆31带动底座22同时移动,由于第二固定板12与底座22是耦合固定的,第二固定板12与第一固定板11也耦合固定,因此第二固定板12的位置不动,施加的力传导给了滑动板21,滑动杆23与底座22耦合固定,滑动板21在施力杆31的带动下沿滑动杆23向图4中的上方移动,同时挤压第一弹性件24,滑动板21与第一固定板11之间的间距增大,可以用来放置铁塔的角钢,角钢放置于滑动板21与第一固定板11之间后,对施力杆31放弃施压,第一弹性件24带动滑动板21向第一固定板11的方向回归,由此完成铁塔角钢的固定。
57.本实施例一中,为了将滑动组件2的一端与第二固定板12相互耦合固定,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存在一种优选的实现方案,具体的,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固定板12的底部设置固定块122,所述固定块122与所述第二通孔121的外沿相接,所述固定块122与所述底座22耦合固定。
58.固定块122与底座22耦合的方式包括销钉固定、螺纹固定和卡扣固定等,优选螺纹固定。
59.本实施例一中,为了便于施力杆31带动滑动板21移动,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存在一种优选的实现方案,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底座22包括第一连接块221、第二连接块222和第三连接块223,其中:
60.所述第一连接块221与所述施力杆31耦合固定,且所述第一连接块221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施力杆31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条连线上;
61.所述第二连接块222和所述第三连接块223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块221的两侧;
62.所述第二连接块222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块221和所述第三连接块223轴连接,以便于在所述滑动板21运动的同时调整所述第一连接块221与所述第二连接块222和所述第三连接块223的相对位置。
63.如图4所示,在施力杆31向第二固定板12的方向移动时,滑动板21向上挤压第一弹性件24,施力杆31与第一连接块221固定不动,因此施加在施力杆31的压力被传导给了滑动板21,滑动板21沿滑动杆23向第一弹性件24施加压力。由于滑动杆23贯穿于第二固定板12与第三连接块223耦合固定,因此在滑动板21沿滑动杆23向第一弹性件24施加压力时,第三连接块223带动第二连接块222也同步向上移动,第三连接块223、第二连接块222和第一连接块221之间发生一定程度的位置变换,同时也是限制了角钢的最大容纳程度,用于提高攀爬的效率。
64.本实施例一中,为了便于施力杆31带动滑动板21移动,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存在一种优选的实现方案,具体的,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块221的两端嵌入所述第二连接块22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连接块222的第一端嵌入所述固定块122中耦合固定;所述第二连接块222的另一端嵌入所述第三连接块223中与所述第三连接块223耦合固定。
65.耦合固定的方式包括销钉固定、螺纹固定和卡扣固定等,优选螺纹固定。
66.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存在一种优选的实现方案,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施力组件3还包括手柄32和第二弹性件33,其中:
67.所述手柄32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板11的外侧,在所述手柄32与所述第一固定板11之间设置所述第二弹性件33;
68.所述手柄32与所述施力杆31一体成型。
69.第二弹性件33位于第一通孔111与手柄32底部之间,第二弹性件33的压缩程度与第一弹性件24的压缩程度相互关联,共同限制了滑动板21与第一固定板11之间的间隔距离,即容纳角钢的最大宽度。
70.本实施例一中,为了防止滑动板21发生自转,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存在一种优选的实现方案,具体的,如图3和图6所示,所述固定组件1还包括第三固定板13和固定件14,其中:
71.所述第三固定板13与所述第一固定板11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2围成容纳所述滑动组件2和所述施力组件3滑动行程的腔体;
72.所述第三固定板13的内侧设置凹槽131,所述滑动板21的边缘设置凹孔211,所述固定件14嵌入由所述凹槽131与所述凹孔211组成的通孔内,且所述固定件14贯穿所述第一固定板11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2。
73.固定件14贯穿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并且嵌入第三固定板13的凹槽131和滑动板21的凹孔211内。在滑动板21压缩或解压第一弹性件24的过程中,滑动板21只能沿滑动杆23来回移动,避免自转。第一固定板11、第二固定板12和第三固定板13可以一体成型。
74.8本实施例一中,为了便于与现有的安全扣相互结合使用,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存在一种优选的实现方案,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固定板11表面设置把手4,所述把手4与安全扣固定。
75.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存在一种优选的实现方案,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固定组件1、所述滑动组件2和所述施力组件3的中心轴线在同一条连线上。
76.第一固定板11、第二固定板12和滑动板21均在板中心区域分别设置通孔,以便于施力杆31从中贯穿。施力杆31的中心轴线与第一固定板11、第二固定板12和滑动板21的中
心轴线在同一条连线上,施加压力时,以便对各个板的压力均匀。
77.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