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废水循环回用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尤其是涉及废水循环回用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每年排放的污水量很大,经处理后排放的又不多,对环境造成很大破坏,我国各大水系都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水环境严重恶化。长期以来,造纸废水一直是制约纸业快速发展的问题之一,且如何处理造纸废水也是大家关注的问题。所以,加强污水治理,使之不仅达标排放,而且可大量回用,是十分必要的事情。如此一来,这对消除污染,改善水环境,缓解水资源的不足,节约宝贵的水资源,及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等都是十分重要的。水处理就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使废水净化,减少污染,以至达到废水回收、复用,充分利用水资源。现有的污水处理系统,不能有效降解水中致色物质,水中的有机物去除率低,处理后的废水泡沫现象严重,出水色度深,不能去除高浓度污水的色度,cod去除率低,处理而得的回用水,易恶化发臭,不能长期循环回用,污水的可生化性低,污水中的cod常常超标排放。
实用新型内容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合理、能有效降解水中致色物质的,水中有机物去除率高的,污水可生化性好的、可全部回收于生产,实现对外零排放的废水循环回用处理系统。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废水循环回用处理系统包括集水池、反应罐、磁分离器、微电解沉淀塔、活性炭过滤器及回水池,所述集水池的出口连接反应罐的进口,所述反应罐的出口连接磁分离器进口,所述磁分离器的排水孔与微电解沉淀塔的进水口相连,所述微电解沉淀塔的出水口连接活性炭过滤器的进口,所述活性炭过滤器的出口与回 水池连接。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微电解沉淀塔包括塔体、设于塔体上的塔盖及进污水管,所述塔体上部设有出水口,所述塔体下部设有集污斗,所述集污斗下部设有排泥口,所述塔体内中部设有让固体颗粒快速沉淀的快速沉淀装置,所述塔体内位于快速沉淀装置的上方设有微电解填料过滤层,所述塔体内位于快速沉淀装置的下部设有缓冲槽,所述进污水管的出水端依次穿过塔盖、微电解填料过滤层及快速沉淀装置与塔体内的缓冲槽相连,所述进污水管的进水口连接磁分离器的排水孔。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微电解填料过滤层包括设于塔体圆周内侧壁上的圆柱筒体、所述圆柱筒体内设有微电解填料,所述圆柱筒体的上部与下部分别设有滤板,所述各滤板上分别均布有通水微孔。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快速沉淀装置包括设置在塔体内侧的外圆柱筒体及设于外圆柱筒体内侧的、中部设有供进污水管插入穿孔的内圆柱筒体,所述外圆柱筒体与内圆柱筒体之间沿径向方向斜置均布有复数个缓冲沉淀斜板。[0009]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反应罐与磁分离器之间设有将反应罐内泥水抽往磁分离器的抽水泵,所述反应罐的底部还设有控制阀门。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磁分离器与微电解沉淀塔之间设有将磁分离器分离出来的污水打入微电解沉淀塔的水泵。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废水循环回用处理系统处理时,先将生产中的污水通过管路送入集水池,然后将集水池中的污水抽入反应罐,按顺序加入能够完成沉淀泥水中铬、氰化物及重金属的药剂,充分反应后,加入磁粉、絮凝剂,然后静置处理,静置处理后打开反应罐的阀门,将污泥抽入磁分离器进行泥水分离处理,分离处理后将磁分离器内的上清液抽入微电解沉淀塔内进一步生化处理,从而降解废水中致色物质及悬浮物ss和c0d,经微电解沉淀塔进一步沉淀及微电解处理后的污水经活性炭过滤器进一步过滤后达标排放或进入回水池循环利用。其结构设计合理,处理工艺步骤简单,能有效降解水中致色物质,水中有机物去除率高,污水可生化性好,可有效地对造纸污水进行处理,将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使其达到污水排放标准,提高了水循环再利用率。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参考图1,本实施例公开一种废水循环回用处理系统,包括集水池1、反应罐2、磁分离器3、微电解沉淀塔4、活性炭过滤器6及回水池7,所述集水池i的出口连接反应罐2的进口,所述反应罐内按顺序加入能够完全沉淀污水中铬、氰化物及重金属的药剂,充分反应后,然后加入磁粉、絮凝剂,然后静置反应,集水池i进口连接于上道工序,其作用是汇集、储存和均衡造纸废水的水质、水量,所述反应罐2的出口连接磁分离器3进口,所述反应罐2与磁分离器3之间设有将反应罐2内泥水抽往磁分离器的抽水泵,所述反应罐2的底部还设有控制阀门21,磁分离器3采用磁分离,污泥与净水只需3分钟就可完全分离,所述磁分离器3的排水孔与微电解沉淀塔4的入口相连,磁分离器3与微电解沉淀塔4之间设有将磁分离器3分离出来的污水打入微电解沉淀塔4的水泵,所述微电解沉淀塔4包括塔体41、设于塔体41上的塔盖42及进污水管43,所述塔体41上部设有出水口,所述塔体41下部设有集污斗44,所述集污斗44下部设有排泥口,所述塔体41内中部设有让固体颗粒快速沉淀的快速沉淀装置45,所述塔体41内位于快速沉淀装置45的上方设有微电解填料过滤层46,所述塔体41内位于快速沉淀装置45下部设有缓冲槽47,所述进污水管43的出水端依次穿过塔盖42、微电解填料过滤层46及快速沉淀装置45与塔体41内的缓冲槽47相连,所述进污水管43的进水口连接磁分离器3的排水孔,所述快速沉淀装置45包括设置在塔体41内侧的外圆柱筒体451及设于外圆柱筒体451内侧的、中部设有供进污水管43插入穿孔的内圆柱筒体452,所述外圆柱筒体451与内圆柱筒体452之间沿径向方向斜置均布有复数个缓冲沉淀斜板453,所述微电解沉淀塔4的出水口连接活性炭过滤器6的进口,所述活性炭过滤器6的出口与回水池7连接,废水经磁分离器3处理后从进污水管进入沉淀塔体内后经缓冲槽缓冲后向四周扩散,然后平稳的向塔顶流动,污水在上升过程中,密度大于水的固体悬浮物如造纸填料、细小纤维、泥纱等无机颗粒不断的下沉并通过快速沉淀装置,加速沉淀,缓冲沉淀装置的每两块缓冲沉淀斜板相当于一个很小的沉淀池,使颗粒沉淀时间大为缩短,利用竖流原理,达到快速沉淀的目的,从缓冲沉淀装置流过的污水从塔体上部的出水口流入回收池。所述微电解填料过滤层46包括设于塔体41圆周内侧壁上的圆柱筒体、所述圆柱筒体内设有微电解填料,所述圆柱筒体的上部与下部分别设有滤板,所述各滤板上分别均布有通水微孔。本新型废水循环回用处理系统能利用填充在废水中的微电解材料自身产生
1.2v电位差对废水进行电解处理,以达到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目的。通水后,微电解填料筒内会形成无数的微电池系统,在其作用空间构成一个电场。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新生态[h]、fe2 等能与废水中的许多组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比如能破坏有色废水中的有色物质的发色基团或助色基团,甚至断链,达到降解脱色的作用;生成的fe2 进一步氧化成fe3 ,它们的水合物具有较强的吸附、絮凝活性,特别是在加碱调ph值后生成氢氧化亚铁和氢氧化铁胶体絮凝剂,它们的吸附能力远远高于一般药剂水解得到的氢氧化铁胶体,能大量吸附水中分散的微小颗粒,金属粒子及有机大分子,其工作原理基于电化学、氧化、还原、物理吸附以及絮凝沉淀的共同作用对废水进行处理.具有适用范围广、处理效果好、成本低廉、操作维护方便,不需消耗电力资源等优点。以上所记载,仅为利用本创作技术内容的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项技艺者运用本创作所做的修饰、变化 ,皆属本创作主张的专利范围,而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者。
权利要求1.废水循环回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水池、反应罐、磁分离器、微电解沉淀塔、活性炭过滤器及回水池,所述集水池的出口连接反应罐的进口,所述反应罐的出口连接磁分离器进口,所述磁分离器的排水孔与微电解沉淀塔的进水口相连,所述微电解沉淀塔的出水口连接活性炭过滤器的进口,所述活性炭过滤器的出口与回水池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循环回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电解沉淀塔包括塔体、设于塔体上的塔盖及进污水管,所述塔体上部设有出水口,所述塔体下部设有集污斗,所述集污斗下部设有排泥口,所述塔体内中部设有让固体颗粒快速沉淀的快速沉淀装置,所述塔体内位于快速沉淀装置的上方设有微电解填料过滤层,所述塔体内位于快速沉淀装置的下部设有缓冲槽,所述 进污水管的出水端依次穿过塔盖、微电解填料过滤层及快速沉淀装置与塔体内的缓冲槽相连,所述进污水管的进水口连接磁分离器的排水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废水循环回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电解填料过滤层包括设于塔体圆周内侧壁上的圆柱筒体、所述圆柱筒体内设有微电解填料,所述圆柱筒体的上部与下部分别设有滤板,所述各滤板上分别均布有通水微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废水循环回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快速沉淀装置包括设置在塔体内侧的外圆柱筒体及设于外圆柱筒体内侧的、中部设有供进污水管插入穿孔的内圆柱筒体,所述外圆柱筒体与内圆柱筒体之间沿径向方向斜置均布有复数个缓冲沉淀斜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循环回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罐与磁分离器之间设有将反应罐内泥水抽往磁分离器的抽水泵,所述反应罐的底部还设有控制阀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循环回用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分离器与微电解沉淀塔之间设有将磁分离器分离出来的污水打入微电解沉淀塔的水泵。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能有效降解水中致色物质的,水中有机物去除率高的,污水可生化性好的、可全部回收于生产,实现对外零排放的废水循环回用处理系统,包括集水池、反应罐、磁分离器、微电解沉淀塔、活性炭过滤器及回水池,所述集水池的出口连接反应罐的进口,所述反应罐的出口连接磁分离器进口,所述磁分离器的排水孔与微电解沉淀塔的进水口相连,所述微电解沉淀塔的出水口连接活性炭过滤器的进口,所述活性炭过滤器的出口与回水池连接。
文档编号c02f9/12gk203128356sq20132011386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3日
发明者陈颖颖 申请人:陈颖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