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的有机垃圾除臭剂的制作方法-ag尊龙凯时

文档序号:10642081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的有机垃圾除臭剂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的有机垃圾除臭剂,按照重量份的原料为:蚯蚓粪80?120份、枯草芽孢杆菌1?2份、亚硝酸细菌1?2份、硫细菌1?2份、脱氮硫杆菌1?2份。本发明中有益微生物以蚯蚓粪为生长促进剂,得到的基于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的有机垃圾除臭剂可分解氨、胺盐、硫化物等具恶臭味的有害物质,基于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的有机垃圾除臭剂中菌剂等其他物质相互协同作用,不仅达到了减量除臭的目的,还可以将有机垃圾变废为宝,生产生物有机肥。本发明用于有机垃圾除臭、减量,相比现有技术,生产投资小,生产成本低,纯绿色环保、处理功效高、适应性广,使用方便。
【专利说明】
一种基于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的有机垃圾除臭剂
[00011 本申请为申请号:2015104840898,申请日:2015年8月3日,发明名称:一种基于蚯 蚓粪与复合微生物的有机垃圾除臭剂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涉及垃圾处理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的有机垃圾除臭 剂。
【背景技术】
[0003] 垃圾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由于排出量大且成分复杂多 样,在减量、除臭的处理问题上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处理生活垃圾的技术主要有 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等,其中堆肥技术是有机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关键技术, 而微生物是堆肥发酵的主体。
[0004] 此外,利用微生物进行除臭无疑是最环保的,它是通过生物氧化作用分解消除臭 味源,除臭范围广泛,并且通过生物菌种平衡作用来抑制厌氧菌或别的有害菌的数量,使其 无法产生臭味。通过微生物和有益菌类等来分解掉有机物、杜绝有机物产生氨和硫化氢(臭 味)以及有害菌的生成与繁殖。
[0005] 微生物除臭剂与传统化学产品比较。每种化学产品都是针对性强的产品,当遇有 复杂的其他化学基质时,便会失效;使用化学产品之后,在垃圾中总有化学残留物,它可能 带来副作用或新的污染;使用化学产品可掩盖臭味,却不能改变臭味的生成或阻止其散发。 微生物除臭技术是利用自然分解和在分解过程中的积极生化作用,不会产生上述问题。微 生物除臭剂与传统生物净化剂相比。微生物除臭技术可以极大祛除臭味,使有机物质迅速 新陈代谢,减小固体物质体积,快速净化被污染物质。
[0006] 微生物脱臭法具有传统方法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如处理效率高、无二次污染、所 需的设备简单、易操作、费用低廉、管理维护方便等,其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是相当广泛的。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的有机垃圾除臭剂,以解决 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8]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9] -种基于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的有机垃圾除臭剂,按照重量份的原料为:蚯蚓粪 80-120份、枯草芽孢杆菌1-2份、亚硝酸细菌1-2份、硫细菌1-2份、脱氮硫杆菌1-2份;其制备 方法,具体步骤为:
[0010] ⑴分别将枯草芽孢杆菌、亚硝酸细菌、硫细菌、脱氮硫杆菌进行活化培养;
[0011] (2)先将蚯蚓粪制备成质量浓度为120-180g/l的发酵培养基,置于具有搅拌和温 控功能的发酵罐内;
[0012] ⑶将步骤(1)中活化培养好的枯草芽孢杆菌、亚硝酸细菌、硫细菌、脱氮硫杆菌接 种到步骤(2)制备的发酵培养基内,在180-220rpm的转速下扩大培养24-72小时,培养温度 为 28-38 °c;
[0013] (4)得到的胶体即为基于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的有机垃圾除臭剂。
[0014]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基于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的有机垃圾除臭剂,按 照重量份的原料为:蚯蚓粪90-110份、枯草芽孢杆菌1.4-1.6份、亚硝酸细菌1.4-1.6份、硫 细菌1.4-1.6份、脱氮硫杆菌1.4-1.6份。
[0015]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基于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的有机垃圾除臭剂,按 照重量份的原料为:蚯蚓粪100份、枯草芽孢杆菌1.5份、亚硝酸细菌1.5份、硫细菌1.5份、脱 氮硫杆菌1.5份。
[0016]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步骤(2)中将蚯蚓粪制备成质量浓度为145-155g/l的 发酵培养基。
[0017]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步骤(3)中在200rpm的转速下扩大培养36-48小时,培 养温度为32-35 °c。
[001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9] 本发明中有益微生物以蚯蚓粪为生长促进剂,得到的基于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的 有机垃圾除臭剂可分解氨、胺盐、硫化物等具恶臭味的有害物质,基于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 的有机垃圾除臭剂中菌剂等其他物质相互协同作用,不仅达到了减量除臭的目的,还可以 将有机垃圾变废为宝,生产生物有机肥。本发明用于有机垃圾除臭、减量,相比现有技术,生 产投资小,生产成本低,纯绿色环保、处理功效高、适应性广,使用方便。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0021] 实施例1
[0022] -种基于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的有机垃圾除臭剂,按照重量份的原料为:蚯蚓粪 80份、枯草芽孢杆菌2份、亚硝酸细菌2份、硫细菌2份、脱氮硫杆菌2份。其制备方法,具体步 骤为:
[0023] (1)分别将枯草芽孢杆菌、亚硝酸细菌、硫细菌、脱氮硫杆菌进行活化培养;
[0024] (2)先将蚯蚓粪制备成质量浓度为180g/l的发酵培养基,置于具有搅拌和温控功 能的发酵罐内;
[0025] (3)将步骤(1)中活化培养好的枯草芽孢杆菌、亚硝酸细菌、硫细菌、脱氮硫杆菌接 种到步骤(2)制备的发酵培养基内,在180rpm的转速下扩大培养72小时,培养温度为28°c ;
[0026] (4)得到的胶体即为基于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的有机垃圾除臭剂。
[0027] 实施例2
[0028] -种基于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的有机垃圾除臭剂,按照重量份的原料为:蚯蚓粪 100份、枯草芽孢杆菌1.5份、亚硝酸细菌1.5份、硫细菌1.5份、脱氮硫杆菌1.5份。其制备方 法,具体步骤为:
[0029] (1)分别将枯草芽孢杆菌、亚硝酸细菌、硫细菌、脱氮硫杆菌进行活化培养;
[0030] (2)先将蚯蚓粪制备成质量浓度为150g/l的发酵培养基,置于具有搅拌和温控功 能的发酵罐内;
[0031] (3)将步骤(1)中活化培养好的枯草芽孢杆菌、亚硝酸细菌、硫细菌、脱氮硫杆菌接 种到步骤(2)制备的发酵培养基内,在200rpm的转速下扩大培养48小时,培养温度为32°c;
[0032] (4)得到的胶体即为基于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的有机垃圾除臭剂。
[0033] 实施例3
[0034] -种基于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的有机垃圾除臭剂,按照重量份的原料为:蚯蚓粪 120份、枯草芽孢杆菌1份、亚硝酸细菌1份、硫细菌1份、脱氮硫杆菌1份。其制备方法,具体步 骤为:
[0035] (1)分别将枯草芽孢杆菌、亚硝酸细菌、硫细菌、脱氮硫杆菌进行活化培养;
[0036] (2)先将蚯蚓粪制备成质量浓度为120g/l的发酵培养基,置于具有搅拌和温控功 能的发酵罐内;
[0037] (3)将步骤(1)中活化培养好的枯草芽孢杆菌、亚硝酸细菌、硫细菌、脱氮硫杆菌接 种到步骤(2)制备的发酵培养基内,在220rpm的转速下扩大培养24小时,培养温度为38°c;
[0038] (4)得到的胶体即为基于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的有机垃圾除臭剂。
[0039] 实施例4
[0040] -种基于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的有机垃圾除臭剂,按照重量份的原料为:蚯蚓粪 1 〇〇份、枯草芽孢杆菌1份、亚硝酸细菌1份、硫细菌2份、脱氮硫杆菌2份。其制备方法,同实施 例2。
[0041 ] 实施例5
[0042] -种基于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的有机垃圾除臭剂,按照重量份的原料为:蚯蚓粪 1 〇〇份、枯草芽孢杆菌2份、亚硝酸细菌2份、硫细菌1份、脱氮硫杆菌1份。其制备方法,同实施 例2。
[0043] 对比例1
[0044] -种有机垃圾除臭剂,按照重量份的原料为:发酵培养基100份、枯草芽孢杆菌1.5 份、亚硝酸细菌1.5份、硫细菌1.5份、脱氮硫杆菌1.5份。其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
[0045] (1)分别将枯草芽孢杆菌、亚硝酸细菌、硫细菌、脱氮硫杆菌进行活化培养;
[0046] (2)配置发酵培养基,所述发酵培养基的配方为玉米粉12g/l、葡萄糖5g/l、豆饼粉 20g/l、鱼粉5g/l、碳酸钙7g/l、硫酸钱1.0 g/l、磷酸氢二钾0.3g/l、硫酸镁0.2g/l和硫酸锰 〇. 2g/l,置于具有搅拌和温控功能的发酵罐内;
[0047] (3)将步骤(1)中活化培养好的枯草芽孢杆菌、亚硝酸细菌、硫细菌、脱氮硫杆菌接 种到步骤(2)制备的发酵培养基内,在200rpm的转速下扩大培养48小时,培养温度为32°c;
[0048] (4)得到的胶体即为有机垃圾除臭剂。
[0049] 对比例2
[0050] -种有机垃圾除臭剂,按照重量份的原料为:蚯蚓粪100份、枯草芽孢杆菌1.5份。 其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
[0051 ] (1)将枯草芽孢杆菌进行活化培养;
[0052] (2)先将蚯蚓粪制备成质量浓度为150g/l的发酵培养基,置于具有搅拌和温控功 能的发酵罐内;
[0053] (3)将步骤(1)中活化培养好的枯草芽孢杆菌种到步骤(2)制备的发酵培养基内, 在200rpm的转速下扩大培养48小时,培养温度为32°c ;
[0054] (4)得到的胶体即为有机垃圾除臭剂。
[0055] 对比例3
[0056] 一种有机垃圾除臭剂,按照重量份的原料为:蚯蚓粪100份、亚硝酸细菌1.5份、硫 细菌1.5份、脱氮硫杆菌1.5份。其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
[0057] (1)分别将亚硝酸细菌、硫细菌、脱氮硫杆菌、磷细菌进行活化培养;
[0058] (2)先将蚯蚓粪制备成质量浓度为150g/l的发酵培养基,置于具有搅拌和温控功 能的发酵罐内;
[0059] (3)将步骤(1)中活化培养好的亚硝酸细菌、硫细菌、脱氮硫杆菌、磷细菌接种到步 骤(2)制备的发酵培养基内,在200rpm的转速下扩大培养48小时,培养温度为32°c ;
[0060] (4)得到的胶体即为有机垃圾除臭剂。
[0061 ] 对比例4
[0062] -种有机垃圾除臭剂,按照重量份的原料为:蚯蚓粪100份、em复合菌6份。其制备 方法,具体步骤为:
[0063] (1)将em复合菌进行活化培养;
[0064] (2)先将蚯蚓粪制备成质量浓度为150g/l的发酵培养基,置于具有搅拌和温控功 能的发酵罐内;
[0065] (3)将步骤(1)中活化培养好的em复合菌接种到步骤(2)制备的发酵培养基内,在 200rpm的转速下扩大培养48小时,培养温度为32°c ;
[0066] (4)得到的胶体即为有机垃圾除臭剂。
[0067] 对比例5
[0068] 一种有机垃圾除臭剂,将蚯蚓粪制备成质量浓度为150g/l的胶体即为有机垃圾除 臭剂。
[0069] 对比实验:采用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备的基于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的有机垃圾除臭 剂在垃圾场做除臭实验。
[0070] 首先选用10条垃圾道(150吨/天左右垃圾量)做实验,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比对 照组,每组5条垃圾道。实验组:连续7天,在5条垃圾道的垃圾传送口分别以喷洒方式(尽量 均匀)投放用水稀释后的实施例1-5制备的基于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的有机垃圾除臭剂。对 比对照组:连续7天,在5条垃圾道的垃圾传送口分别以喷洒方式(尽量均匀)投放用水稀释 后的对比例1-5制备的有机垃圾除臭剂。
[0071] 有机垃圾的堆肥生产完全按照垃圾场常规工艺进行。经过一个周期(7天)的实验, 两组的具体实验结果请详见表1和表2;其中臭气浓度采用三点比较式臭袋法(gb/t14675) 测定,氨采用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gb/t14679)测定,硫化氢采用亚甲蓝分光光度 法(gb/t11742)测定,采样时将橡胶管埋入垃圾堆体中。居民区大气标准采用《环境空气质 量标准》(gb 3095-2012)。
[0072]表1两组的实验结果(平均值)
[0077] 实验结果:
[0078] 实验组:垃圾在1-2天后,温度迅速升至40-50°c (环境温度为6_8°c),发酵很快,在 开始20小时之后,渗滤液开始渗出,垃圾臭味直线下降至基本无臭味;且由表1和表2可知, 处理后,氨、硫化氢和二氧化硫的浓度均能满足居民区大气标准,去除率可达95%以上;垃 圾堆高沉降率达到60%以上。
[0079] 对比对照组:垃圾要在2-3天后开始升温,温度为35-45γ (环境温度为6-8°c),臭 味有所减少但很较大,且由表1和表2可知,处理后,氨、硫化氢和二氧化硫的浓度均不能满 足居民区大气标准,去除率均在91%以下,且大部分在80%左右;其垃圾发酵不彻底,堆高 沉降率在45 %左右。
[0080] 结论:本发明中有益微生物以蚯蚓粪为生长促进剂,得到的基于蚯蚓粪与复合微 生物的有机垃圾除臭剂可分解氨、胺盐、硫化物等具恶臭味的有害物质,基于蚯蚓粪与复合 微生物的有机垃圾除臭剂中菌剂等其他物质相互协同作用,不仅达到了减量除臭的目的, 还可以将有机垃圾变废为宝,生产生物有机肥。本发明用于有机垃圾除臭、减量,相比现有 技术,生产投资小,生产成本低,纯绿色环保、处理功效高、适应性广,使用方便。
[0081]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 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 做出各种变化。
【主权项】
1. 一种基于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的有机垃圾除臭剂,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的原料 为:蚯蚓粪90-110份、枯草芽孢杆菌1.4-1.6份、亚硝酸细菌1.4-1.6份、硫细菌1.4-1.6份、 脱氮硫杆菌1.4-1.6份;其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 (1) 分别将枯草芽孢杆菌、亚硝酸细菌、硫细菌、脱氮硫杆菌进行活化培养; (2) 先将蚯蚓粪制备成质量浓度为145-155g/l的发酵培养基,置于具有搅拌和温控功 能的发酵罐内; (3) 将步骤(1)中活化培养好的枯草芽孢杆菌、亚硝酸细菌、硫细菌、脱氮硫杆菌接种到 步骤(2)制备的发酵培养基内,在200rpm的转速下扩大培养36-48小时,培养温度为32-35 °c; (4) 得到的胶体即为基于蚯蚓粪与复合微生物的有机垃圾除臭剂。
【文档编号】c05f15/00gk106007828sq201610640581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5年8月3日
【发明人】刘雷
【申请人】刘雷
相关技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