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水泵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循环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循环水栗房。
【背景技术】
[0002]在沿海火力发电工程或核电工程中,循环水系统一般采用直流供水系统,即在海域取水,经过电厂冷热循环后,再排放回海域。对于采用一次循环供水系统的发电工程,循环水栗房深度大,而蝶阀间的深度相对较浅。在循环水栗房及蝶阀间均采用天然基础的情况下,导致蝶阀间开挖面积大,开挖工程量大,同时施工周期较长,综合成本较大。
【发明内容】
[000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循环水栗房,减少蝶阀间的开挖面积,降低开挖工程量,降低施工周期,减少综合成本。
[0004]其技术方案如下:
[0005]—种循环水栗房,包括:第一墙体,所述第一墙体包括第一顶端及与所述第一顶端相对的第一底端;第二墙体,所述第二墙体与所述第一墙体纵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墙体包括第二顶端及与所述第二顶端相对的第二底端;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墙体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底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底端固定连接,并与所述第二底端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顶端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顶端的侧面固定连接;及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二支撑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墙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梁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墙体与所述第二墙体及所述第一底板固定连接形成蝶阀空腔。
[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板的厚度沿所述第一墙体至所述第二墙体的方向均匀减小。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板包括水平面及斜面,所述水平面与所述斜面之间的大垂直距离为1800-2000mm,所述水平面与所述斜面之间的小垂直距离为1100-1300mmo
[0008]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梁与所述第一墙体的夹角为40° -70°。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梁的横截面为矩形,其短边为700-900mm,其长边为 1300-1500mm。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梁的横截面为矩形,其短边为500-700mm,其长边为 900-1100_。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循环水栗房还包括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一底端的侧面固定连接,并设置于远离所述第一底板的一侧。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循环水栗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上方的加强板及加强筋,所述加强板与所述第一墙体相固定连接;所述加强筋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底板上,其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加强板上。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循环水栗房还包括防护板,所述防护板与所述水平面垂直,并与所述第一墙体相贴紧。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循环水栗房还包括侧柱,所述侧柱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二顶端固定连接。
[0015]上述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0016]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7]上述循环水栗房,所述第一墙体与所述第二墙体及所述第一底板固定连接形成蝶阀空腔,再利用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进行加固,在满足蝶阀间强度要求,减少蝶阀间的开挖面积及深度。上述循环水栗房可应用于施工场地狭小、施工工期要求较短的施工环境,不仅能降低工程造价、缩短施工周期、克服施工场地限制,还可以降低施工周期,减少综合成本。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循环水栗房不意图;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蝶阀间分布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
[0021]10、第一墙体,12、第一顶端,14、第二底端,20、第二墙体,22、第二端,24、第二底端,30、第一底板,40、第一支撑梁,50、第二支撑梁,60、第二底板,70、加强板,80、加强筋,90、防护板,112、侧柱,100、循环水栗房,110、蝶阀间。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23]从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循环水栗房,包括:第一墙体10,所述第一墙体10包括第一顶端12及与所述第一顶端12相对的第一底端14 ;第二墙体20,所述第二墙体20与所述第一墙体10纵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墙体20包括第二顶端22及与所述第二顶端22相对的第二底端24 ;第一底板30,所述第一底板30 —端与所述第一墙体10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底板3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底端24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梁40,所述第一支撑梁4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顶端12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梁4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顶端22的侧面固定连接;及第二支撑梁50,所述第二支撑梁5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墙体1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梁5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梁40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墙体10与所述第二墙体20及所述第一底板30固定连接形成蝶阀空腔。
[0024]所述第一墙体10与所述第二墙体20及所述第一底板30固定连接形成蝶阀空腔,再利用第一支撑梁40、第二支撑梁50进行加固,在满足蝶阀间强度要求下,减少蝶阀间的开挖面积及深度。上述循环水栗房可应用于施工场地狭小、施工工期要求较短的施工环境,不仅能降低工程造价、缩短施工周期、克服施工场地限制,还可以降低施工周期,减少综合成本。
[0025]所述第一底板30的厚度沿所述第一墙体10至所述第二墙体20的方向均匀减小。所述第一底板30包括水平面32及斜面34,所述水平面与所述斜面之间的大垂直距离为1800-2000mm,优选为1900mm ;所述水平面与所述斜面之间的小垂直距离为1100_1300mm。优选为1200mm。所述第二支撑梁与所述第一墙体的夹角为40° -70°,优选为45°、50°、59。 、65。。
[0026]所述第一支撑梁40的横截面为矩形,其短边为700-900mm,优选为800mm,其长边为1300-1500mm,优选为1400mm ;所述第二支撑梁50的横截面为矩形,其短边为500-700mm,优选为 600mm,其长边为 900-1100mm,优选为 1000mm。
[0027]所述循环水栗房100还包括第二底板60,所述第二底板60与所述第一底端14的侧面固定连接,并设置于远离所述第一底板30的一侧。所述循环水栗房1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60上方的加强板70及加强筋80,所述加强板70与所述第一墙体10固定连接;所述加强筋80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底板60上,其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加强板70上,进一步加固所述第一墙体10,保证所述循环水栗房的结构安全、稳定。所述循环水栗房还包括防护板90,所述防护板90与所述水平面32垂直,并与所述第一墙体10相贴紧,便于第一墙体10的施工建设。所述循环水栗房还包括侧柱112,所述侧柱112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梁40的上方,与所述第二顶端22固定连接,保证侧柱112的稳定与安全,同时防止侧柱112过重压坏所述第二墙体。
[0028]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2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一种循环水栗房,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墙体,所述第一墙体包括第一顶端及与所述第一顶端相对的第一底端; 第二墙体,所述第二墙体与所述第一墙体纵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墙体包括第二顶端及与所述第二顶端相对的第二底端; 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墙体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底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底端固定连接; 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顶端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顶端的侧面固定连接;及 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二支撑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墙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梁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墙体与所述第二墙体及所述第一底板固定连接形成蝶阀空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水栗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的厚度沿所述第一墙体至所述第二墙体的方向均匀减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水栗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包括水平面及斜面,所述水平面与所述斜面之间的大垂直距离为1800-2000mm,所述水平面与所述斜面之间的小垂直距离为1100-130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水栗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梁的横截面为矩形,其短边为700-900mm,其长边为1300-150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水栗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梁的横截面为矩形,其短边为500-700mm,其长边为900-1100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水栗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梁与所述第一墙体的夹角为40° -70°。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循环水栗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一底端的侧面固定连接,并设置于远离所述第一底板的一侧。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循环水栗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上方的加强板及加强筋,所述加强板与所述第一墙体相固定连接;所述加强筋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底板上,其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加强板上。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循环水栗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护板,所述防护板与所述水平面垂直,并与所述第一墙体相贴紧。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循环水栗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侧柱,所述侧柱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上方,与所述第二顶端相固定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循环水泵房,包括:第一墙体,第一墙体包括第一顶端及与第一顶端相对的第一底端;第二墙体,第二墙体与第一墙体纵向间隔设置,第二墙体包括第二顶端及与第二顶端相对的第二底端;第一底板,第一底板设置于第一墙体中部,并与第二底端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梁,第一支撑梁的一端与第一顶端的侧面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梁的另一端与第二顶端的侧面固定连接;及第二支撑梁,第二支撑梁的一端与第一墙体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梁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梁固定连接;其中,第一墙体与第二墙体及第一底板固定连接形成蝶阀空腔。上述循环水泵房能减少蝶阀间的开挖面积及深度,减少工程施工量、缩短施工周期、克服施工场地限制、减少综合成本。
【ipc分类】e04h5/02
【公开号】cn205000685
【申请号】cn201520643490
【发明人】钟香兰, 马兆荣, 何小华, 徐荣彬, 刘晋超, 刘东华, 黄文贺, 任灏
【申请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1月27日
【申请日】2015年8月24日